文物特徵
商嵌綠松石象牙杯高30.5厘米,口徑11.2厘米,口壁厚0.1厘米。牙質作米黃色。杯身似觚,圓口薄唇,中腰微束,底較小,裝鋬處有上下相對的小孔,口、頸、腹、足各飾獸面紋三組,在獸面紋的眼、眉、鼻或尾上各鑲嵌有綠松石片,均以雷紋為地。鋬作夔龍形,龍頭向上,眼睛鑲嵌綠松石。寬尾,尾垂至杯底,同樣以雷紋為地。在龍背中部雕一突出的獸頭,雙角豎起,眼睛和眉毛均鑲嵌綠松石。鋬上有上下相對的小圓榫,插入杯身,製作精緻,紋飾繁縟。
流傳歷史
1975年冬天,安陽考古工作站在
小屯村北約100米的崗地上,進行了勘查,發現崗地南部的斷崖上,有連續不斷的夯土基址,這裡顯然是一處古文化遺址。考古工作站在遺址的東南隅開挖探方六個,揭露出殷代房基數座。
1976年,繼續在這裡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1000平方米,共發現殷代房基10餘座、灰坑80個、殷墓10餘座。其中,婦好墓是這次發掘的主要收穫。婦好墓共出土象牙杯三件,其中兩件鑲有綠松石,商嵌綠松石象牙杯是其中之一。此件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另一件藏於
中國國家博物館。
出土環境
婦好墓位於河南省
安陽市,於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發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婦好墓為長方形豎穴,南北長5.6米,寬4米,深8米。墓室上部的地面上有一塊與墓室口大小相等的夯土房基,可能是用於祭祀的建築。葬具為木棺、木槨,槨長5米,寬3.6米,高1.3米。槨室在潛水面下,大部分塌毀。漆棺與墓主遺骸均已腐朽,棺上附一層麻布和薄絹。填土中有陶爵、玉簋、石磬、象牙杯、玉臼、石牛、骨笄、箭鏃等。槨內放置銅禮器。棺內主要放置玉器和貝等器物。
創作技巧
象牙工藝首先雕好杯身及鏨,將杯內外打磨平整光滑,然後描繪好紋飾,用刻刀雕出各組紋飾。用配製好的綠松石鑲嵌表面,器身的紋飾雕刻,結構十分巧妙,圖案花紋採用平面減地的雕刻方法,線條淺,再鑲嵌上綠松石。
文物鑑賞
象牙雕刻,又叫牙雕,是指將象牙雕刻成各種實用器或工藝品的技術,也泛指各種象牙製品。中國象牙雕刻的歷史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商代的象牙器物,多模仿銅器的紋飾而雕刻,嵌綠松石象牙杯就是一件巧奪天工的商代藝術珍品。
商嵌綠松石象牙杯是當時的飲酒器。杯的主體是用象牙的根部製作而成,腹腰中空。杯右側的鏨是用另一塊象牙板製成鑲嵌上去的。敞口薄唇,杯腹微收斂,下部嵌有圓形底。杯身一側靠近口和底的兩個小圓孔,插入鏨榫。杯身通體飾滿花紋,紋飾分為四段。第一段為杯口下部,刻有獸面紋三組,兩側有身、尾、口,均向下,眉、眼、鼻鑲以綠松石,其下鑲綠松石和細帶紋一周。第二段為頸部,飾獸面紋三組,口、眼、鼻也鑲綠松石,在口下雕大三角形紋,兩側分別刻對稱的倒夔紋。第三段為腹下,刻變形夔紋三組,眼以綠松石鑲之,其下綠松石鑲細帶紋三周。第四段近切地處,亦飾獸面紋三組,目字形眼,大鼻翹目,口均向下,鑲綠松石。鏨部形狀呈夔形,頭向上,寬尾下垂。鏨上端兩面雕鳥形紋,勾喙短冠,眼鑲綠松石,鏨背中部雕一獸面,下有一突起的獸頭,雙角上豎,口、眼、眉均鑲綠松石,鏨近杯身一面有上下對稱的小圓榫插入杯身。
文物價值
商嵌綠松石象牙杯器體高大,圖案富麗,工藝精巧,體現了商代象牙雕刻工藝的卓越技巧。它顯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藝才能,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增添了新的光輝。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將商嵌綠松石象牙杯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重要展覽
1990年8月1日至11月30日,商嵌綠松石象牙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40年研究成果展覽”中展出。
1993年4月20日至9月19日,商嵌綠松石象牙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日本大阪、福岡、東京三個城市舉辦的“中國王朝的誕生展”中展出。
2017年10月27日至2018年3月4日,商嵌綠松石象牙杯在“殷商王后——紀念殷墟考古發掘九十周年·婦好墓出土文物特展”中展出。
社會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
杜金鵬《國寶》:這件嵌綠松石象牙杯是我國古代象牙雕刻工藝中的傑作,工匠的智慧和技藝使它宛若天成。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
潘守永《博物館裡的中國——藏在指尖的藝術》:這件象牙器採用了浮雕、線刻、鑲嵌等多種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