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鎮

商城鎮

商城鎮(Shangcheng Zhen)位於成安縣西部。人口6.48萬人(2008年)。轄3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7.9萬畝,總面積84平方公里,其鎮區面積5.1平方公里,城鎮居民1.8萬人。鎮政府駐李連莊村。成(安)馬(頭)公路和茶(棚)臨(漳)公路交會過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商城鎮
  • 別名:商城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
  • 下轄地區:商城、秦連莊、李連莊
  • 政府駐地:李連莊村
  • 電話區號:0310
  • 郵政區碼:056700
  • 地理位置:成安縣西部
  • 面積:72.125平方千米
  • 人口:6.48萬人(2008年)
  • 方言:邯鄲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火車站:商城火車站
  • 車牌代碼:冀D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域位置,經濟概況,商城鎮源說,

建制沿革

1953年建商城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鎮。1996年郎堡鄉併入。

行政區劃

轄商城、秦連莊、李連莊、東崗、高母村、高母營、西商城、南商城、軍莊、東保莊、西保莊、東向陽、西向陽、北郎堡、中郎堡、武吉、南郎堡、北連送、路口、汪家營、王家莊、秦家營、南橫城、孫橫城、何橫城、趙橫城、呂家莊、東二祖、西二祖、王莊、張辛莊、張武莊、義井莊33個行政村。

區域位置

商城鎮位於成安縣西12公里處,與邯鄲縣磁縣臨漳縣三縣相鄰。茶柳公路212省道、成峰公路315省道從該鎮中心貫穿而過。西臨京深高速公路,北有邯濟鐵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經濟概況

商城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該鎮在市、縣的正確領導下,依據小城鎮綜合改革有關政策,全鎮上下始終致力於小城鎮建設。2000年被省政府列入全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今年又被市政府確定為全市12個小城鎮綜合改革重點鎮之一。狠抓功能配套建設。在鎮區功能配套方面,該鎮完成了軍莊、高母兩座3.5萬伏變電站,目前又投資1870萬元,新建了11萬伏變電站一座。
加快發展,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該鎮依據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在鎮西部建成粉煤灰建材工業小區,進區企業達三十餘家,2001年完成產值2300萬元,實現利稅510萬元。在鞏固“百貨、機車、家具”傳統專營市場的同時,啟動茶臨大街南北兩端的兩個花卉專業批發市場,三個專營市場年交易額均在2000萬元以上,兩個花卉批發市場交易均100萬元以上,鎮區東部新規劃的無公害農副產品交易市場,投資300萬元正在建設中。由於鎮區內環境優越,交通便利,目前落戶該鎮企業總數達842家。高環集團在原基礎上投資120萬元新建棉廠一家,投資1060萬元,新上色拉油生產線,今年年底產值可望突破億元大關,利稅突破1000萬元。華鵬集團在原基礎上今年投入750萬元,用於擴大生產規模,今年年底可望實現產值1500萬元,利稅實現200萬元。可麗安集團在原基礎上,投資798萬元,擴建辦公樓一座,新建熱溶膠產品生產線一條,今年年底產值可望超過3000萬元,利稅突破500萬元大關。
同時該鎮擁有省級農業高新技術園區2萬畝,市級農業開發區1.5萬畝,建立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有6個村3500畝耕地,現已獲得省農業廳資質認證,建立抗蟲棉(99B)良繁基地1000畝,品種推廣遍布周圍省市,去年籌建了草莓種植園區2500畝,其中“映雪紅”牌深冬脫毒草莓,俏銷京、津。鎮區南部的高效養殖園區,規模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其中馬鹿、七彩山雞馴養項目的規模居河北省之首。

商城鎮源說

【商城鎮】 商城鎮位於成安縣西部,西與磁縣接壤,北與邯鄲縣搭界,鎮政府位於商城村,距縣城12公里。 2008年全鎮轄管33個行政村,全鎮總人口5.7萬人,耕地面積7.47萬畝。在農業方面,發展優質小麥基地1.2萬畝,引進短季棉新品種3200畝,實現“麥棉”雙豐收,畝增收入500元。奶牛存欄1300頭,雞存欄50萬隻,豬存欄4200頭。在工業上,粉煤灰新型建材、新鵬瓶蓋包裝、高環棉花加工、天宇制管等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鎮內企業126家。該鎮還有商城工業區。
1996年1月鄉鎮合併時,撤銷郎堡鄉,原郎堡鄉管轄的北郎堡、南郎堡、中郎堡、北連送、路口、王家莊、汪家營、西向陽、武吉、東向陽等10個行政村入並商城鎮管轄。
2007年,為了加快工業立縣步伐,成安縣決定將商城鎮管轄的商城村,秦連莊,李連莊,東崗,西商城,南商城,秦家營和長巷鄉管轄的黃龍村劃歸商城工業區管轄,成立商城工業區管委會。
關於商城的來歷:據查,商城為一古城(《磁縣縣誌》載)大約建於戰國時期。據《史記》、《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此處有自西南而東北走向的一條趙國長城,城外(南)有漳河流經,設有渡口、城門,為趙國邊界之要塞。當時距這裡僅十五公里的邯鄲已是黃河北岸最大的商業中心,經濟繁榮、商賈雲集。地處趙國邊界咽喉要道的商城,貿易來往也很頻繁,因不能到彼此國內交流,而就地買賣,久而久之,自然發展成貿易市場、村落,取名商城。後歷經滄桑,沿革變遷,分建成多村,並以方位冠以村名。又傳,因商朝曾建都安陽,距此很近,為畿輔之地,後傳為商代古城而得名,此說無考。
商城村:商城村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2公里處。為鎮政府駐地。境內地勢平坦,西有漳河故道,土壤為沙質,東部為粘土地。茶(棚)臨(漳)、成(安)馬(頭)兩條柏油公路,縱橫交叉通過,商城歷來為地方政府駐地。清朝屬磁州東路轄管,民國時為磁縣第二區(東區)。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屬磁東抗日區、磁東工委、磁肥地區(縣級)轄。(日偽統治政區屬磁縣第二區行尹約,為第59鄉。)一九四五年秋由磁縣劃入成安縣。先後為區、公社和鄉政府駐地。
商城歷來有軍隊或治安警團駐守。清康熙35年曾在此設立“商城義學”。
南商城:南商城位於成安縣西偏北12.85公里處,又名下堤。據查,漢朝時,滏水(漳河一支流)將村沖開,從此分成兩村,東岸為下堤,西岸為上堤(即西商城),至今沿用。該村原由商城鎮分出,因在南部,故名南商城。
西商城:西商城位於成安縣西偏北13.25公里處,該村原與南商城是一個村。據查,漢朝時,滏水(漳河一支流)將村沖開,從此分成兩村,此村在西岸,曾稱上堤,現名西商城。
東保莊:東保莊位於成安縣西部偏北11.95公里處。該村原名東商城。據查,明代該村分為兩村,廢除原名,東部取名東保莊,西部取名西保莊。保莊是取保衛商城鎮之意。
西保莊:西保莊位於成安縣西部偏北11.9公里處。西保莊原與東保莊是一個村,名東商城。據查,明代該村分為兩村,名保莊,取保衛商城鎮的意思。該村在西,稱西保莊。
關於橫城的來歷:據傳,戰國時,趙武靈王大會群臣於洪波台,觀兵操練演習,台後築有橫城駐兵設防。秦滅趙,城平,建村,取名橫城。
據查,橫城當為趙長城(或其一段)。洪波台在邯鄲縣東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方位符合。據《郡國志》載:“成安有洪波台,今堙廢”。唐代很可能還做為觀兵操練之地。唐代詩人李白曾登洪波台遊覽,並作詩云:
我把兩赤羽,來游燕趙間。
天狼正可射,感激無時閒。
觀兵洪波台,倚劍望玉關。
請纓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風引龍虎旗,歌鐘昔追攀。
擊築落高月,投壺破愁顏。
遙知百戰勝,定掃鬼方還。
後來以橫城並冠以姓氏、方位命村名者甚多,現分述如下:
何橫城
何橫城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2.45公里處,村西有漳河故道,為沙地,建有林場。茶臨公路從村西通過。
何橫城亦名王村。該村無何姓居民,系沿用其附設村——小何村之姓氏而得名。小何村緊鄰何橫城,居村東北。據傳,是一“長工村”(長工居住的地方),清末已不復存在,現有瓦礫遺址。王村系因王氏建村而得名。
何橫城在清朝時屬磁州東路管轄,民國時為磁縣第二區東區所轄。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屬磁東抗日區、磁東工委、磁肥地區(縣級)轄。(日偽統治政區屬磁縣第二區邊董約,為第52鄉)。一九四五年秋由磁縣劃入成安縣,屬商城區。一九五六年曾為鄉政府所在地。一九五八年為管理區駐地。何橫城在“農業學大寨”時期,一九七四年曾被國務院命名為“河北大寨”。
孫橫城:孫橫城位於成安縣城偏北12.25公里處,孫橫城也名孫家橫城,又名孫村,因孫氏最早在此定居建村故名。
南橫城:南橫城位於成安縣城偏北12. 25公里處,原名小南頭,因在橫城南部,習慣上稱小南頭。後來單獨立村,因此名不雅,於民國24年改名南橫城。
趙橫城:趙橫城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2.15公里處,又名趙村,是由趙氏在此立村而得名。民國廿年(1931年)前名張橫城(見磁縣縣誌),後因張姓漸少,趙姓居多,故改稱現名。
張武莊:張武莊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1.75公里處,該村也名張家橫城,是由張氏最早建村,故名張橫城,後因姓武的遷入,遂改名為張武莊。
張辛莊:張辛莊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1.5公里處,原和張武莊為一個村,統稱張橫城,後發展成兩村,將東南部分定名為張新莊,意為新建村莊,後演變為張辛莊。
義井莊
義井莊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1.85公里處,也名李家橫城。因李氏先在此定居建村故取名李家橫城。
關於二祖的來歷:經查,萬曆《成安縣誌》和《磁縣縣誌》載,隋開皇年間,高僧慧可(二祖神光)說法於匡教寺,遭人非難,加以非法。13年3月16日死,後投入漳河,其屍溯流18里至蘆村,後葬於此。並為之建元符寺、二祖塔。起初為拜佛進香的人開設客店, 稱二祖店(塔下碑文記載)。宋嘉祐2年以後,逐漸遷民定居成村,名二祖。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1年)已有二祖鎮。
西二祖:西二祖位於成安縣城西北偏南10.5公里處。二祖村現有東、西兩個村,即東二祖,西二祖,兩村原為一村,清朝時屬磁州東路轄管,名二祖鎮。清末民初分為二村。此村在西,稱西二祖,民國時屬磁州第二區東區轄。抗日戰爭時期,先後磁東抗日區、磁東工委、磁肥地區(縣級)轄。(日偽統治政區屬磁縣第二區行尹約,為第56鄉)。一九四五年秋由磁縣劃入成安縣。
西二祖緊鄰西北處原有一村,名楊莊,解放後廢,遺蹟尚存。
東二祖:東二祖位於成安縣城西北偏南10.5公里處。東、西二祖原為一村,清末民初分為二村。此村在東,稱東二祖。一九四五年秋由磁縣劃入成安縣。
村後有唐代建的“元符寺”和“二祖塔”遺址。即二祖慧可禪師圓寂之處。現存有梁武帝撰文唐碑一座。唐塔已於1966年拆去,發掘的銀棺、舍利均調省保管。
王莊:王莊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9.65公里處。王莊原由東二祖王姓遷居於此,與東二祖同村,習稱小王莊。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後才形成自然村,定名為王莊。
高母:高母村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0.75公里處。據傳,北齊文宣帝高洋之母是一著名女將,死後曾葬於此,建村後為了紀念她即以高母命名。
經查,高洋之母為高歡之妻。高母是否一員女將,難以確定,但從《讀史方輿紀要》所載:“高歡自趙州入鄴(臨漳),一戰而霸業遂成”。“普泰二年,高歡起兵信都,進圍鄴,拔之”。《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書記載,高歡確在這裡打過很多仗,其妻隨之徵戰也有可能,故高母之來歷有一定道理。
宋嘉祐2年《二祖塔重修記》中有“中高母”村名,很可能就是現在的高母村。
高母村於1975年至1981年將原村街道、住房重新規劃,逐步翻新,成為我縣最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村中建有多家民營企業,規模最大的高環集團是成安縣乃至河北省的農業產業化企業。
高母營:高母營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1.35公里處。據傳,北齊高洋之母是位女將,曾在此設營駐紮,故稱高母營。
據查,高洋即高歡之子,父子倆都在這一帶徵戰過。但高母在此紮營之說無據可查。
另據宋嘉祐二年重修二祖塔碑文記載,有西高母名字。據考西高母當是現在的高母營。既然高母營之名是宋代以後才有的,高母駐兵紮營之說就不可信。
呂家莊:呂家莊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4.85公里處。據查,此村建村較早,從1970年村西和村東南挖掘的兩座古墓群考查,可能是宋朝埋葬,故此村當建在宋朝或更早以前,因姓氏得名。
秦家營:秦家營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3.35公里處。該村西有漳河故道,為沙地,建有果園,林場。馬頭電廠排廢池在此。
據傳,北宋抗遼戰爭年代,這裡長期駐兵,紮營,後發展成村,因秦姓較多。故名秦家營。村東北120米處有古墓。
著名電影美術師、畫家秦威,青年美術家秦龍,中國青年出版社美術編輯室主任秦耘生均為此村人。
東崗:東崗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2.4公里處。據李氏家譜記載,向陽村李氏遷居於商城東邊一高崗上安家,後成村,名東崗。
秦連莊:秦連莊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3公里處。該村為商城鎮之附設村,與商城鎮無明顯的村界。因秦、連兩姓居多,故名秦連莊。作曲家原河北省音協主席王玉西即該村人。
李連莊:李連莊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11.15公里處。據碑文記載,村西三里處有一李公村,因遭大水淹沒,遷至商城附近,又因李、連兩姓建村,故名李連莊。
軍莊:軍莊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南13.25公里處。據傳,北宋抗遼戰爭時,這裡長期駐紮軍隊,後成村,名軍莊。
據《宋書》記載。這一帶是宋遼戰爭的重要戰場,戰爭連續不斷。再據《成安縣誌》載,宋元以來設“邊屯”(即邊防駐軍屯墾)和“戌屯”(即內地駐軍屯墾)。“戌墾”,即軍隊一面保衛邊疆,一面種地。軍莊由駐軍而發展成村是可能的。
關於郎堡的來歷:相傳,北宋抗遼戰爭時,因姓郎的將軍在此築堡駐軍,稱郎堡。據查,明初王姓遷入,名王郎堡(嘉靖《廣平府志》載)。在清《成安縣誌》上已有北、中、南三個郎堡。
北郎堡:北郎堡位於成安縣城西7公里處,成馬公路從村中穿過。此村居北部,故名北郎堡。清嘉慶時,黃姓在村南部單獨建村,名黃郎堡。民國時又併入北郎堡。
南郎堡:南郎堡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南7.65公里處,因該村居三個郎堡之南,故名南郎堡。
中郎堡:中郎堡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南7公里處,該村居三個郎堡之中,故名中郎堡。
關於連送的來歷:連送,明初為連宋或廉宋。據傳,北宋抗遼戰爭時,這裡立有宋軍營壘多處,習稱連宋營。據《廣平府志》載,明初這裡仍為軍屯(即一面打仗,一面生產)。後發展成村,即以連送營為村名。清康熙年間已發展有連送營、北連送、南連送、西連送等四個村,同時村名演化成“連送”。嘉慶時又發展有汪連送(汪家營),溫連送(溫莊)。到民國年間計有:南、北、路口、王家莊、溫莊、汪家營、溫東、溫西等八個村,都叫連送,合稱八排連送。
北連送:北連送村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南6.15公里處,因此村居諸連送之北,故名北連送。
路口:路口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南6.5公里處,該村為八排連送之一,因位居東西、南北兩條官道的交叉路口處,故名路口。過去叫路口或路嘴子連送。
王家莊:王家莊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南5.5公里處,此村原名河西連送,是因位居漳河西岸而得名。因大多數姓王,後稱王家莊。
汪家營:汪家營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南5.5公里處,該村為八排連送之一,因全村多數姓汪,故名汪家營。
西向陽:西向陽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7.5公里處。據查,該村建村較早。據二祖碑文記載,宋嘉祐2年時,已有“下陽”村名,據考,西晉以前,有滏水流經這裡,可能因此村建在滏水北岸,以“水北為陽”又居下游而得名。
又據村碑記載,明洪武五年,又有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村名夏陽。後發展為兩村,此村在西,故名西夏陽。民國時改稱西向陽。
東向陽:東向陽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北7公里處,村名含義同西向陽。因此村在東,故名東向陽。該村所制鋤板及各種刀,很有名氣。
武吉:武吉位於成安縣城西偏南8.65公里處。據傳,明初,武吉從山西遷民至此,占產立村。後人為紀念他,便以他的姓名命村名。在隸屬磁縣時,曾叫東武吉,以區別於西武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