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早期青銅器

商代早期青銅器,是與中國考古學的二里岡文化期相當的商代青銅器。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代早期青銅器
  • 特點:獨特的造型
  • 成分經測定:成分不甚穩定
  • 鉛量較高:使銅液保持良好的流動性能
詳細介紹
是與中國考古學的二里岡文化期相當的商代青銅器。出土早商青銅器的鄭州商代遺址的始建年代,經碳14測定為公元前 17 世紀,相當於商湯立國之際,這是中國青銅文化走向繁榮的重要時期。青銅禮器、兵器等都較二里頭文化所代表的夏代青銅文化製品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種類和數量有所增加,冶鑄技術、裝飾工藝也表現出較高的水平。除鄭州商城遺址外,早商青銅器在輝縣琉璃閣、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都有發現,其中以鄭州二里岡遺址所出者最為典型,所以在考古研究和文物收藏等方面,一般以用考古學中二里岡的文化分期確定期別。
鄭州二里岡遺存的考古學分期分為下層和上層兩期。在鄭州的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莊、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中,上、下兩期的銅器均有出土。盤龍城、嘉山泊崗等地發現的銅器則以二里岡上層期的為多。商代早期青銅工具和兵器有、鏟、刀、鑽、魚鉤和戈、鏃等,容器有鼎、鬲、甗、簋、爵、觚、斝、罍、瓿、壺、瓠壺、中柱盤、盤等。這時的器類雖較簡單,但已經普遍形成爵、觚、斝三者成套的酒器組合。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已初步形成。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與器身相聯,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或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封范芯澆鑄全封閉技巧的緣故。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爵一律作扁體平底,三足細短,流狹而長,柱絕大部分作釘子狀。斝除平底型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器的圈足皆有
商代早期青銅器
形大孔,稍晚的則在圈足上改開大方孔,或留數道缺口。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壺的形式,有的有提梁,長頸,小口,鼓腹,有人稱為卣;有的則小口體呈懸瓠形;有的則不設提梁。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形象粗獷,線條迴旋,紋樣變形,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主紋之下不襯地紋,表現出早期的特色。幾何紋有粗率的雷紋和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已經出現,稍晚的尊、罍等器肩出現高浮雕的犧首。這一時期偏早的青銅器,器壁很薄;稍晚的青銅器,器壁明顯加厚,並有大型器。帶銘文者雖曾發現,但極其罕見。
商代早期青銅器的合金成分經測定:含銅量在67.01~91.99%之間,含錫量在3.48~13.64%之間,含鉛量在 0.1~24.76%之間,成分不甚穩定。但含鉛量較高,使銅液保持良好的流動性能,與商代早期青銅器器壁很薄的工藝要求是相適合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