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奴隸制經濟

約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中國商王朝的奴隸制經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商王朝的奴隸制經濟
  • 定義:約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 
  • 地區:黃河下游
  • 國家:中國
相關歷史
產生和發展商族部落最早活動於黃河下游,其始祖名契,傳至第十四代湯時,日益強盛。隨著夏族勢力的衰落,商族逐漸向黃河中游發展,最後終於推翻夏,建立了商王朝的統治。在推翻夏的過程中,商人四出征伐,擴大其統治區域,從而使商逐步發展成為南至長江,北至燕山,西至陝西,東達沿海的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據典籍記載,湯以前有八次遷徙,以後又有五次遷徙,盤庚時遷至殷(今河南安陽西北)。以後直到紂亡國凡八代、十二王,273年更不徙都,所以商代又稱為殷代
商代後期,奴隸制發展到興盛時期。大量的奴隸來源於戰爭中的俘虜,他們除部分被殺害以外,大多成為商王和各級貴族奴隸主的奴隸。數量龐大的奴隸一部分在貴族家內服役,如臣、妾、奚、仆等,其他大多數被投入到各個生產領域。奴隸們以自己艱辛的勞動帶來了社會生產和文化的高潮。
農牧業商以農業為主要生產,奴隸制生產關係在農業上的廣泛推行是商代農業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卜辭中關於農事的記載很多,主要農作物是禾、黍、麥、稻、等。卜辭中常見的“冐”字說明商代可能發明了牛耕。奴隸使用的生產工具雖然還有石、骨、蚌器,但大量的青銅工具已出現了,主要有臿、餺、斧、等幾種。在殷墟發掘出許多貯藏糧食的窖穴。糧食除了食用外,還用來大量釀酒。從殷墟出土的隨葬品觚、爵、斝、觶等酒器的數量上看,當時社會上已飲酒成風。文獻中記載帝辛“酒池肉林”的提法不是沒有根據的。從糧食消耗的情況來看,商代農業生產的確有較高程度的發展。
商代奴隸制經濟
隨著奴隸制的發展,階級矛盾日趨尖銳,戰爭規模逐漸擴大。作為奴隸主專政工具的軍隊也不斷強化,對內鎮壓的手段──刑罰也日趨殘酷。這些在卜辭中都有記載。商代軍隊已有了三軍的組織,卜辭說“王作三自(師):右中左”。出土的大量兵器反映了商代對內鎮壓、對外征伐的事實。卜辭又有各種刑罰,像“刖”刑,即砍去一隻腳。這在考古發掘中亦得到了證據。
奴隸主的殘酷統治,迫使奴隸們不斷反抗。卜辭中常有關於奴隸逃亡和商王派人追捕逃亡奴隸的記載。奴隸的反抗鬥爭在商代後期不斷發生,其規模也愈來愈大,到商代末年終於發生了大規模的奴隸暴動,從而導致了商代的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