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魯孫作品:天下味

唐魯孫作品:天下味

《天下味》內容簡介:“北方在過年時節的白菜,都是經過霜、進過窖的,不但脆而且甜。把白菜心漬一下,橫切成一寸高的圓堆,用芥末糖醋澆上一燜,就是芥末堆兒啦。酸甜帶辣,的確爽口。”唐魯孫出身貴胄,親歷皇家生活,習於品味奇珍,又遍嘗各省美味,對飲食有獨到的見解,《天下味》中收錄的包括北方味、山珍海味、菸酒味,百味不離其宗,那就是作者對往昔的人與事的無盡回憶。在北方味中,除了清宮建築、宮廷生活、宮廷飲食介紹外,對平民生活的詳盡描述也頗耐人尋味;在山珍海味中,作者除了對令人垂涎的美味進行介紹外,還插入了豐富的常識和掌故;在菸酒味中,作者暢談菸酒的歷史與品味方法,充分展現其博學多聞的風範。

基本介紹

  • 書名:唐魯孫作品:天下味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302頁
  • 開本:32
  • 作者:唐魯孫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52696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天下味》編輯推薦:1.華人談吃第一人——唐魯孫出身顯赫,見多識廣,以其博聞強記和細膩動人的文字功夫,寫下中華吃文化之精髓所在,真要探討“舌尖上的中國”,唐魯孫的作品恐怕是功力最深,也最有韻味的,尤為難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魯孫還記錄下很多鮮為人知的民俗掌故、宮闈秘聞,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飾、手藝、年俗、名人軼事等,這些珍貴內容於文化的傳承和資料的保存,也是有極大價值的。
2.值得全套收藏散文經典——此次再版修訂了前版中出現的少量錯漏並重新排版,由著名設計師陸智昌統一操刀設計,以小精裝的形式推出,“俠有金庸,史有高陽,吃有魯孫”,唐魯孫是中國飲食類作者中最具代表性和傳奇性的人物,這一版本則是唐魯孫作品最齊全、最完善、最精美的版本,愛書之人不可錯過。

作者簡介

唐魯孫,本名葆森,字魯孫。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為滿族鑲紅旗後裔,他的曾叔祖父長敘,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並選入宮侍奉光緒,為珍妃、瑾妃。唐魯孫是珍、瑾二妃的侄孫,他七八歲的時候,進宮向瑾太妃叩拜春節,被封為一品官職。
唐魯孫先後畢業於北京崇德中學、北京財政商業專門學校,曾任職於財稅機構,後隻身外出謀職,游遍大江南北,先後客居武漢、上海、泰州、揚州等地。1973年,唐魯孫退休後專事寫作,1985年病逝於台灣。唐魯孫見多識廣,對民俗掌故知之甚詳,對北京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及宮廷秘聞尤所瞭然,有民俗學家之名。加之出身貴胄,有機會出入宮廷,親歷皇家生活,習於品味家廚奇珍,又遍嘗各省獨特美味,對飲食有獨到的見解,而被譽為“中華談吃第一人”。

圖書目錄

輯一北方味
紫禁城的小掌故 3
清代的宮廷女子生活 22
嘉慶洗三盆 37
閒話太監 42
乾清門“進克食”記 53
我的朋友夏元瑜 60
北平的西餐館 64
敬悼老友趙仲安 96
城南往事憶靈簽 99
談談故鄉的年俗 103
適口充腸舒服年 109
天寒歲暮憶臘八 113
餑餑桌子 118
續“酪” 121
台灣沒見著的北平小吃 127
輯二山珍海味
蛇年話蛇 137
蛇年談吃蛇 154
宜酒宜飯宜茶宜粥的火腿 162
天燈棒 171
令人難忘的譚家菜 174
湖南菜與譚廚 185
台灣的海鮮 193
蟹話 212
脆鱔、乾絲 222
輯三菸酒味
說雪茄 227
台灣捲菸滄桑 249
白酒之王屬茅台 263
話啤酒 271
香水瑣聞 281
印泥 293

名人推薦

魯孫賦性開朗,虛哀服善,平生足跡遍海內,交遊極廣,且經歷過多種事業;以他的博聞強記,善體物情,晚年追敘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閱歷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間,成就非凡;尤其是這份成就,出於退休的餘年,文名成於古稀以後,可謂異數,魯孫亦足以自豪了。
——高陽
讀了唐魯孫先生的《中國吃》,一似過屠門而大嚼,使得饞人垂涎欲滴。唐先生不但知道的東西多,而且用地道的北平話來寫,使北平人覺得益發親切有味,忍不住我也來饒舌。
——梁實秋
唐魯孫將自己的飲食經驗真實扼要寫出來,正好填補了他所經歷的那個時代某些飲食資料的真空,成為研究這個時期飲食流變的第一手資料。
——逯耀東
唐魯孫以文字形容烹調的味道,好像《老殘遊記》山水風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
——夏元瑜
唐魯孫的書之所以對廣大讀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是因為這些書中相當大的篇幅並非談吃,而是將故都百態、晚清人物、典章制度、戲劇電影、三教九流,悉數道來。可以說,是清末、民國初年的“文化百寶箱”。
——徐城北(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京城雜吃》作者)
唐(魯孫)文從吃說起,本不打算觸及政治,但開筆寫來,觸到什麼都能高高越過,所向披靡。他完全是超然的:在他眼中,吃的確比天都大;至於與吃相關的政治、時事之類,沒哪個能與吃飯抗衡。那種不吃而吃,自然是比我們凡夫俗子實在的每頓之吃,要高明和永久得多了。
——王涵(知名書評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