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唐經幢
建築概況
我國的
經幢創始於
唐,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松江唐經幢系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現存上海最古老的地面建築。位於
松江區中山國小內。建於唐大中十三年(859年),用大青石雕刻壘砌而成。現存21級,高9.3米。幢身八面,像粗大的石柱,分為上下兩段,上段高177厘米,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全文;下段高36厘米,上面刻有捐助人的姓氏。幢身上的雕刻十分精美,其構造可以分為托座、束腰、華蓋、腰檐等多種形式。下面的基石上刻的是海水紋座,線條細膩。側面還刻著波濤洶湧之狀的紋飾。台座上面還有三重託座,刻的是蓮瓣、捲雲等紋樣。托幢身的那一級是八角形,八面有勾闌。托座與托座之間有三重的“束腰”,上面刻有盤龍、蹲獅和菩薩。蹲獅雄健有力,菩薩則坐於壺門內,神態自若,面型圓滿。幢身上面的十級,變化更多,形狀有華蓋、腰檐、聯珠、托座、圓柱束腰、八角攢尖蓋等,刻的有捲雲、蓮瓣紋,還有橫眉怒目的四天王、口銜瓔珞的的獅子頭。第19級是40厘米高、直徑65厘米的圓柱,刻著16個佛像、菩薩和供養人的禮佛閣。
景色特點
唐幢流雲是松江的十二景之一,有詩云:流雲襯托唐經幢,麗日映出宮樣狀。亭亭玉立幽靜里,楚楚動人好風光。 它靜靜地屹立在青瓦粉牆的校舍之間,簇擁著綠樹繁花。無論是麗日當空,白雲徐徐飄過的白天,還是旭日東升或者夕陽西下時,每一個彩霞漫天的晨昏,形若華表的經幢總是那么迷人。
日光晶晶時,在流雲映襯下,幢身上的神仙和凡人,水族和走獸,微瀾和鯨波似乎都活動起來了:禮佛的郡主及其隨行人員虔恭地俯仰於菩薩莊嚴的蓮花寶座之下;鱗光閃閃的
蛟龍躍躍欲試,好像要穿石幢,騰飛到白雲飄浮的藍天上去;蹲獅翕動著它們的鼻翼,仿佛可以聽見它們輕輕的鼻息;魚蝦在波濤滾滾的海水裡緩緩遊動……如果仰臥在草坪上,景色就更神異,經幢上的蓮花捲雲台和基座上的雲朵同天上的流雲融為一體,在和煦的清風中輕盈地飄蕩起來。
當東升的朝日或西沉的夕陽帶來漫天彩霞的時候,經幢也變得五彩繽紛起來,也許因為浮雕表面凹凸處對光線的反射各不相同,所以反映出的顏色也各不相同。色彩本來就是想像的翅膀,在這樣一種光和色的環境中,你盡可以調動兒時聽故事的記憶和閱讀積累,怎么有趣就怎么想,倘若撞上一個類似“
關公戰秦瓊”的題材,你肯定會啞然失笑,如果指點著講給同去的親友聽,那倒是一段精彩的“戲說”,肯定會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修復工程
解放前,經幢無人管理,近一半埋在土中,僅有11級露在地面,幢身殘損剝蝕,各級均顯傾斜。
1962年,經幢公布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0月,市文管會正式批准修復經幢。修復工程在1963年4月底動工,由上海博物館修復工場負責。對斷裂岩石雕刻品採用聚丙烯酸酯類、環氧樹脂類材料粘結,套用工藝技術進行拆卸,清理地下文物,抬高基礎1.6米,並用考古發現的唐代磚砌池坪散水,內部加架用不鏽鋼材料。1963年5月,經幢上部的較小雕刻部件開始進行膠合,逐步取得經驗後,再將大部件進行膠合。接著,幢身通體噴射矽橡膠,以防青石吸水風化。全部工程於1964年11月完成。
經幢經過整修,雄偉秀麗,各層配置及雕刻的圖案都煥然一新,更顯出造型的優美和諧以及雕刻技術的洗鍊圓熟、細膩生動。如海水紋、山龍束腰、四天王像、菩薩石窟、雄獅、蓮座等,都表現得簡潔明快。經幢頂部一級,周身刻著16個佛像,郡主在二女官扶持下前去禮佛,人物動感和面部表情自然生動,顯示了盛唐的藝術風格。
杭州唐經幢
建於唐開成二年(837)。高4米,分八面。由須彌座、磐石、幢身、檐子、短柱等組成,幢身刻有唐處士吳季良所書《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書法工整秀麗,挺拔有力。短柱四周雕刻佛像,磐石上雕有單鉤闌。
經幢曾湮沒,明崇禎丙子年(1630)發掘歸龍興寺。今築亭保護,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