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鎮(唐王街道)

唐王鎮

唐王街道一般指本詞條

唐王街道辦事處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唐王街道是山東省著名的農業強鎮,久負盛名的“大白菜之鄉”。常住人口59341人(2017年),面積63.9平方公里。唐王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唐王李世民東征於此地安營,在考察了一番後,信口吟詩一首:“齊魯多聖賢,物華天亦寶,人傑地更靈,大業在此成。”唐王鎮由此而得名。

為了回響國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口號,2019年唐王鎮盛產草莓,幾乎所有土地都種草莓大棚,從原來“大白菜之鄉”逐漸變為“草莓之鄉”。

2019年7月18日上午,山東省政府官網發布兩條行政區劃調整批覆公告,涉濟南歷城區唐王鎮、西營鎮,棗莊薛城區,菏澤張營鎮、丁里長鎮。

根據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歷城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山東省政府批覆同意撤銷唐王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唐王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唐王鎮政府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王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
  • 面積:63.9 km
  • 電話區號:0531
  • 郵政區碼:250106
  • 人口數量:59341人(2017年)
區位優勢,巨野河,老僧口的傳說,探尋唐王萬盞燈,唐王草莓,唐王舉行撤鎮設辦,行政區劃,村鎮建設,經濟發展,教育科技,旅遊景點,特色產品,鎮屬學校,獲得榮譽,

區位優勢

唐王鎮
唐王街道辦事處工業交通便利,距濟南機場只有5千米,濟青高速公路穿越境內,貫穿全街道的泉大街和荷花路的“大十字路”為主的“路網”使全鎮交通四通八達,利用世行貸款加強農業灌溉項目修建的田間生產路使農產品運輸十分便利。到2005年,唐王小城鎮建設已具規模,鎮政府駐地住有居民2萬餘人,城鎮建設整齊有序,以龍泉大街中心的鎮政府駐地樓房林立,學校、商場、郵電、酒店、銀行、農貿市場齊全,生活極為方便。

巨野河

巨野河的源頭就在今天的南部山區。春秋時期,這條河不叫巨野河而叫武源河,是春秋戰國譚國的屬地,也是漢濟南國、濟南郡的治所。至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併入歷城縣。歷經上千年的滄桑,這條河流經城子崖(龍山文化發源地)、唐王道口、鴨旺口注入小清河。巨野河屬內陸季節性河流,它的形成卻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此河上游築東平陵城的時候,皇帝委派一位馬姓大臣全權負責該項工程。工程開工之後,這位大臣一不招募工匠,二不徵用民夫,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而每到夜深人靜,周圍的百姓卻真切地聽到在築城的地方人喊馬叫,熱鬧非凡。到了白天,人們在這裡什麼也沒有看到,而所築的城牆卻在一天天的長高,大家對此感到十分的驚奇。這位姓馬的大臣有位女兒正值妙齡,很受寵愛。有一天她突然問起父親不用農夫工匠城池天天在建的秘密,本應天機不可泄露,但馬姓大臣經不住女兒的纏磨,便把自己施展法術,夜深人靜雞不叫時指揮石人石馬修建城池的真相告訴了女兒。女兒對父親說的話半信半疑,位了驗證父親說的話,在一天夜裡三更時分,她悄悄的起床,用手捅破窗紙偷看。待到石人石馬開始幹活時,她突然學起雞叫,這一叫不要緊,那些正在幹活的石人石馬立刻呆在原地再也不動了。這一下可把這位馬姓大臣急怒了,他暴跳如雷,扭住女兒就打。女兒一邊哭一邊發瘋的跑,跑的頭髮也散了,裹腳布也開了,拖拖拉拉,彎彎曲曲,拖出了一條很長很深的大溝,這條溝後人叫它裹腳溝,悔恨的淚水滴在溝中匯成了河,這條河就是歷史上的武源河(武源河正好處在章丘、歷城的分界,當地人也叫界溝河)武源河源頭直插南部山區的腹地,每年夏季山洪爆發,肆虐的洪水像脫韁的野馬奪武源河順勢北下在廣袤的平原大地沖積出一條彎曲的大河,這就是今天的巨野河。巨野河流域面積雖不算大,但由於它是由山洪爆發沖積而成的河流,因此在它的下遊河床是既寬又深。不說別處。單說架在巨野河上的唐王橋,人們就知道它的氣勢了。過去的唐王橋又多高?相傳在唐王橋的橋樑下,又一個燕子在此做窩孵卵。一天出去覓食,不小心把窩給踩破了,正待孵化的小燕子衝破蛋殼在未掉到水面的時候就振翅高飛了。傳說終歸是傳說,但到了公元644年,也就是唐太宗貞觀十八年,他親帥5萬大軍東征路過唐王道口的唐王橋時他欽點了四處風水寶地,也就是流傳千年的“東有秦瓊墓,西有鳳凰灣;北有巨野河,南有步頂山”。這便是千年古鎮---唐王鎮的由來

老僧口的傳說

老僧口位於歷城區唐王街道辦事處的東北邊緣。南有九龍口,西有孝女墳,北倚小清河,東鄰白雲湖。古老的趙王河直穿街心,縱貫東西,因而使這裡成為遠近聞名的交通要地和商賈雲集的外埠碼頭。唐代以前,老僧口原名叫做文紹儀,因姓氏雜多,家庭龐大,人口從多,而鄰里關係卻親密無間,和睦而居,一直呈現著一派太平景象,因此這個村曾一度改名為“太平鎮”。至唐武德年間,由於開鑿了趙王河直穿街心,因而造成了這個村落的南北交通中斷,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住在該村西寺的一位老僧,為人忠厚,樂善好施,自製木船,運送行人,因此人們又把趙王河上的這一渡口改名為“老僧渡口”。老僧圓寂之後,人們撤船建橋,不再需要渡口,故簡稱老僧口。這便是今天“老僧口”村名的由來。(現在的趙王河已沒水了,別看現在不起眼,在過去這卻是一條重要的河流)老僧口歷史悠久,名勝薈萃,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從整個村莊的布局來看,一條南北大街長達三華里,大街兩旁的東西街巷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真可謂經緯有序,條理井然;從整個村落的地勢來看,儼然一條伏臥的巨龍。南北大街中間高,兩邊低,每遇傾盆大雨,滔滔的流水伴著狂風分向東西兩側滾滾而去,飛流直下,不可阻擋,其景甚為壯觀。因此人們又把老僧口的這條長達3華里的南北大街稱做“滾龍街”。大街的南頭有兩眼古井,東西對稱,左右適中,且又處在“滾龍街”的南首兩側,人稱“龍眼”。由龍眼向南不遠就是遠近聞名、老少皆知的名勝“九龍口”,人稱“龍口”。說是“九龍口”其實它是由九條縱橫交錯,通往各個方向的道路組成,這九條路在“龍口”的位置交織恰似巨龍的鬍鬚,因此人稱“龍鬚”,使一條巨龍形象十分逼真。龍頭沖南,龍尾朝北,擺出一副即將出水騰空的架勢。龍蟠虎踞,那是出皇帝的地方。相傳唐武德年間,不知哪位術士向皇帝進得妖言,如果不把此地的巨龍攔腰斬斷,恐怕天下不保,於是皇帝遂下令開鑿趙王河攔腰截斷了即將騰飛的巨龍,南頭建有團圓殿壓住龍頭,北面建玉皇宮壓住龍尾,由此把一個完整的村落分為南北兩個,這便是今天老僧口南村、老僧口北村兩個行政村的由來。從此,老僧口這個地方,沒能走出一位真正的皇帝,倒是出了一批假皇帝——專門搶著演皇帝的地方戲演員。(神奇的半邊石獅子) 老僧口沒能真正地走出皇帝,只是給這個古村留下了一批古建築。可遺憾的是,曾經被老僧口人引以為豪的那批優秀的古建築,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全部被毀。現在,能讓人回味的只有那一段即將消失的滄桑記憶。

探尋唐王萬盞燈

唐王街道老僧口北村近年來開始挖掘歷史文化傳說,復原民間藝術,通過走訪、調查、收集,準備將萬盞燈這種獨有的民間藝術形式展示給大家。在11月1日-11月3日這三天的時間裡,來到老僧口北村,大家將有幸看到這一失傳多年的民間藝術。

唐王草莓

在我豐收家庭農場,果農喜摘白草莓。據農場主邵建海介紹,引進的兩個稀有白草莓新品種“白雪公主”、“桃熏”,經育苗、栽培、種植,喜獲豐收,以其味道獨特口感好,備受消費者青睞。
目前唐王街道草莓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也成為了濟南市民休閒採摘的好去處,歷城區雲之然草莓家庭農場就在唐王鎮駐地,周邊的採摘園也都比較多,唐王農業經歷了巨大的發展和變革,由大白菜轉為草莓產業,走在了農業振興的前列。

唐王舉行撤鎮設辦

2019年7月18日,唐王舉行撤鎮設辦揭牌儀式。區政協主席寇少傑,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張慶國,區委常委、組織部長任啟民,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寶賢,副區長李金國出席。揭牌儀式上,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張慶國致辭。他指出,撤鎮設辦是唐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希望新成立的唐王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以此為新的起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全市“1+474”工作體系,聚焦區委“117”工作思路,帶領廣大幹部民眾搶抓機遇,同心同德,奮發圖強,再接再勵,不斷加快經濟發展,紮實推進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唐王發展的新局面,為濟南打造“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活力歷城魅力歷城作出新貢獻!唐王鎮主要負責同志主持儀式,表示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唐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唐王鎮主要負責同志致辭。指出,作為省會近郊農業大鎮,多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唐王鎮歷屆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廣大幹部民眾,開拓創新,銳意進取,順利完成了不同時代賦予唐王的各項歷史使命,一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新唐王正在歷城大地上不斷崛起。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撤鎮設辦為唐王實現新發展、新跨越注入了無限的活力、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台。街道廣大黨員幹部將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歷史機遇,及時適應街道工作職能定位,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繼續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咬定發展不放鬆”的韌勁,以“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氣,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勇氣,團結一心,發奮圖強,開拓創新,凝心聚力謀發展,求真務實幹事業,共同譜寫唐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壯麗篇章!最後,參加儀式的區領導、區直部門負責同志、唐王鎮領導班子成員共同為唐王街道辦事處揭牌。這標誌著唐王正式告別“鄉鎮”時代,以“街道辦事處”的新角色開啟新征程,譜寫新篇章。參加儀式的還有區委編辦主任王恩毅、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陳軍、區民政局相關負責同志及唐王鎮領導班子成員、全體中層幹部。

行政區劃

韓東村 韓西村 井家村 婁家村
劉家村 柴家村 田家莊 韓辛村
韓官村 北殷村 韓家莊
渡口村 郭家村 南殷村
西八村 東八村 岳家樊家村
劉六務村 小徐村 王辛村 唐東村
唐西村 東張村 西張村 顏家村 紙坊村
周家村 河陽店村

村鎮建設

1986年,唐王鎮進行小城鎮建設,當年建成政府3層辦公樓。1990年,籌措資金300萬元,拓寬韓家莊大街,建成向北至韓辛村,長4公里、寬22米的龍泉大街,並架設了巨野河復橋。同年,建成1500平方米的供銷社營業樓,並在東張村、韓家莊西村、 崔家莊等建成10萬平方米的商品樓。以老僧口大集為依託,建成長3公里、寬25米的老僧口商業大街。沿街設施逐步配套,規劃設計出了唐王廣場,向東修通了與章丘市相接的公路,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992年唐王鎮農技站在萊陽農學院的指導下,總結立體種植經驗, 實施了“651”生態農業種植工程,即將馬鈴薯、油菜、玉米、平菇、 木耳、小麥6種作物進行科學組合,實現畝純收入5000元,畝產噸糧。由於間作,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通過光合作用,實現CO?2和O?2交換,平菇、木耳生長後,其栽培料又可作為優質有機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實現了多因子互惠,使單位面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高,畝產7500公斤,產值1.34萬元。唐王鎮地處平原,水源充足,種植大白菜有悠久歷史,種植面積大、產量高、質量好,被譽為“大白菜之鄉”。1988年前,栽培品種以當地傳統品種--唐王小根白菜為主,成熟早,易保存,口感甘甜,入鍋易熟,但產量低,抗病力差,逐漸被小雜56號、魯白等優良雜交品種取代。早熟白菜種植除深冬外,一年四季均衡生產, 全年供應。 1995年全鎮種植大白菜1000公頃, 總產1億公斤,畝均效益3000元左右。
自1996年以來,全鎮公路建設速度加快,形成了“一縱三橫、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1999年,投資100萬元新建了長3.4公里、寬15米的崔家至遙牆公路。2001年,總投資280萬元,完成區重點工程孫唐路韓辛——王坡4.5公里路段。堅持舊村改造與新區開發建設相結合。周家村的舊村改造工作投資1000餘萬元,新建高標準住宅樓4棟, 建築面積1.68萬平方米,安置居民120餘戶。鎮政府投資600萬元,建成了以龍泉大廈、供銷商廈、玉龍商廈為主的鎮駐地商貿中心,總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擴建改造了龍泉大街、老僧口商業街、崔家集貿商業街。韓西、韓東兩村投資150萬元,建成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的商業綜合樓。投資600萬元,建成6200餘平方米的教師安居工程宿舍樓。投資30餘萬元,新建占地約1100平方米的小遊園。投資80餘萬元, 對巨野河兩岸、唐王大橋兩側100米河段進行了淨化、美化。投資30餘萬元, 在龍泉大街建起四季常青的高標準綠化帶,改善了鎮容鎮貌。投資130萬元, 建成建築面積2300餘平方米的中心國小教學樓。東張村投資300餘萬元開發建設了占地6000餘平方米的綜合商業區。1996年, 全鎮計畫生育率99.4%,人口自然增長率3.7‰,晚婚率89.8%。自1996年以來,全鎮46個行政村全部配齊計畫生育“三大員”和育齡婦女小組長,建起了村計畫生育辦公室、人口理論學校、計畫生育服務室,建立健全了村計畫生育協會。 投資1萬餘元,把二胎生育條件、家庭計畫生育十要十不準、已婚育齡婦女應知應會等知識印製成年畫,送給每個育齡婦女。投資近百萬元,為鎮計畫生育服務中心購置波姆光治療儀、 乳腺診斷儀、B超機等先進醫療儀器,聘請專家每周日座診, 免費為育齡民眾查病查體。投資3萬餘元,印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畫生育法》宣傳畫冊,達到了家喻戶曉、人人明白。2001年,有計畫生育服務站(室)47處,計畫生育協會會員6221人,計畫生育率99.6%,人口出生率9.63‰,人口自然增長率2.49‰,晚婚率89.1%、晚育率100%。

經濟發展

唐王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地下水質資源豐富,灌溉便利,氣候四季分明,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唐王鎮以木器加工、蔬菜深加工、服裝加工、礦泉水灌裝等低污染產業為主。唐王鎮是濟南市著名的特色農業、高新農業、設施農業為一體的高產高效農業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糧油作物,2005年糧食總產達4750萬公斤,生產白菜、西紅柿等幾十種蔬菜,大棚菜生產已形成規模,蔬菜產量達到2.25億公斤,而“三鮮”(鮮食花生、玉米、大豆)生產已形成特色,還種植葡萄、李子、蘋果等水果,並已經和正在引進一些名、優、特、高新瓜果蔬菜品種,如反常色蔬菜、黑玉米等。由於發達的農業為畜牧業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養有豬、黃牛、奶牛、羊等牲畜。境內的白雲湖則為漁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漁業生產紅紅火火。
唐王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素有“大白菜之鄉”的美譽,有耕地4813公頃,是濟南市重要的菜籃子、米袋子、肉案子生產基地。自1996年來,認真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建立了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萬畝三鮮(鮮食花生、鮮食玉米、鮮食大豆)基地、萬頭良種羊生產繁育基地、千畝水產養殖基地,成立了綠色農業發展中心、胚胎移植中心、豬肉屠宰配送中心、蔬菜配送中心,日交易量100萬公斤的蔬菜批發市場,註冊了“唐王”牌無公害農產品商標,昔日的大白菜之鄉已成為濟南市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供應基地。2000年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種植業,到2005年,該鎮成立了華達園林、興華苗圃、唐王林場、周家銀杏園、合陽園林等一批有實力、大規模的園林企業,包含300多個品種、建成了萬畝苗木花卉基地。2001年依託唐王漁場建成了濟南市市第一家平原森林公園,占地26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9.1%。東連白雲湖萬頃碧波,園內有600餘種花卉、31種鳥類、1500畝垂釣水面,全家宴、療養、淡水產品副食加工等,一應俱全,與鎮內龍泉寺、婁家祠堂等文物共同構成了省城後花園東線一道亮麗的風景。
199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4766萬元,財政收入471萬元,人均純收入1923元,分別比1986年增長7.8倍、3.8倍、2.4倍。農業有耕地4842公頃,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有蘆筍、大白菜及常年大棚菜。1995年糧食總產46408噸,比1986年增加14965噸。多年來農業一直沿續舊的生產模式,糧食產量低,效益較差。1986年鎮黨委、政府制定了調整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實施規劃。 配套機井2030眼;投資1200萬元,鋪設防滲渠5萬米,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700公頃,比1986年增加360公頃,高產穩產田達到了3800公頃。 199 3~1995年全鎮連續3年保持了畝產噸糧,1995年比1986年畝產增加400公斤。 在南部菜地集中,交通方便,水澆條件好的村莊,發展蔬菜保護地栽培, 有大棚菜田133公頃,對北部土地富餘的村莊,發展林果、蘆筍種植,糧、果、菜兼作,農業走上良性循環的路子。唐王道口、老僧口、盧家莊等已成為養殖種植專業村,全鎮蔬菜播種面積1967公頃,產菜117206噸。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1202千瓦,比1986年增加14781千瓦。1986年有鎮村戶工業企業54個, 從業人員2233人,固定資產738萬元,實現產值1306萬元,利稅94萬元(鎮辦工業利稅50萬元)。自1986年起,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建起了電力輔機廠、真空鍍膜廠、微肥廠等企業,成立了寶泉玻璃製品有限公司、 茂康美食有限公司、周佳造紙有限公司、唐王水產養殖有限公司4家合資企業。 契約利用外資105萬美元,外貿出口交貨值年均增長32%,1995年達到4500萬元。村戶企業也得到了發展,從1990年起,逐漸形成小徐家莊、崔家莊等熔煉專業村。 崔家鋼砂廠被列入區50家重點企業之一,有5個村相繼建起實業公司。1995年底全鎮有鎮村戶工業企業124個(鎮辦工業5個),實現工業產值42645萬元(鎮辦工業產值3806萬元),銷售收入45280萬元(鎮辦銷售收入3744萬元),實現利稅1249萬元(鎮辦利潤112萬元)。

教育科技

1986年前,唐王鎮學校布局分散,校舍破舊且不足,缺乏師資,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1987年至1990年,鎮政府籌資60萬元,建起中心中學教室24間,並配齊了“四室”(實驗、儀器、圖書、閱覽) ;1993年籌資110萬元,新建婁家中學。1994年籌資390萬元,建成唐王中學、中心中學教學樓。10年間共投資870萬元,改造建設中國小校舍2.5萬平方米。1995年有教職工566人,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4%和96%,分別比1986年提高30%和21%。在校中、小學生8392人,成教中心在校生120人,國小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為100%。1995年經省“兩基”工作評估小組驗收為達標鎮。 有科技人員250人,農民技術員164人,各類農民技術研究會20個。1991年投資32萬元,建起了1100平方米的農業科技樓,1992年又投資50萬元,建起1600平方米的農科教培訓中心,聘請科技人員80多人。圍繞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大力推廣“651” 工程、精量半精量播種、茄果類蔬菜越冬生產等技術。其中,番茄高接換頭技術帶來的效益明顯,濟南市白雲實業總公司的模式化池塘養魚高產技術,得到國家農業部肯定並向全國推廣。10年間共推廣新技術、新成果30餘項。文化、衛生鎮有文化站、廣播站,有文化專業戶87戶,建立村文化大院25處,每年定期舉辦書畫攝影展。1990年表演的“抬芯子”和“舞龍燈”獲市民間藝術調演表演獎。 1992年創作的小呂劇《兩代情悠悠》 被區文化局評為創作及表演一等獎。1994年,創作歌曲《唱唱唐王好地方》獲市創作二等獎。 1986年, 鎮衛生院占地0.23公頃,有房屋30間,設內、外、婦3科,有職工53人,床位20張,200毫安X光機1台。1987~1988年,投資34萬元,建成1500平方米的門診大樓。1989~1990年,新征土地0.1公頃,建病房20間,職工住房12套,購置麵包車2輛,美國超Ⅰ型B超機1台。1995年有職工43人,固定資產達到110萬元。全鎮村村有衛生室,有鄉醫證書的45人,初級衛生保健通過省里驗收,成為達標鄉鎮。

旅遊景點

唐王鎮旅遊業發達,風景秀麗的白雲湖是她的一部分,到2005年,臨湖開發的白雲集團已成為集旅遊、度假、療養、垂釣、餐飲、花卉、苗木為一體的遊覽勝地,建有三星級度假村。
龍泉寺
位於唐王鎮韓家莊南首,唐王鎮中心國小院內。唐開元年間佛教盛行,在距龍泉5米正中處修建了大雄寶殿。由於緊靠龍泉,故取名為龍泉寺。金遼時期又按遼代建築風格進行重修,以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東西配房各三間。明朝天順年間,五台山佛僧瑢公率徒至此傳播佛教文化,為龍泉寺第一代主持長老。期間在殿後增置僧舍三間,並綠化寺院,種植松柏,在殿西南50米龍泉寺和尚碑 處引種雌雄銀杏樹兩株。明成化七年(1471年)瑢公圓寂。1960年代初,其墓塔在唐王鎮整修巨野河時出土,存於大殿左側。明嘉靖年間重修龍泉寺,增置東西鼓樓各一座。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龍泉寺內擴建了文昌殿、泰山聖母院,同時重修了寺門。至此龍泉寺全貌形成。總占地面積約7200平方米,建築面積630平方米。
龍泉寺和尚碑龍泉寺和尚碑
龍泉寺碑刻龍泉寺碑刻
龍泉寺共分四大院落,有樓堂殿閣、廊房、僧舍。中間大雄寶殿,殿前有通道,直通廟門,通道兩旁古柏參天,碑石聳立。東西廂房有鐘鼓樓各一座。大雄寶殿是龍泉寺主殿,東西長11.5米,南北寬8.5米。坐落在15米見方的3米高台之上,氣勢恢弘,面闊3間,進深2間,木質框架式,磚石填圍築成。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為歇山頂,正脊和戧脊都是帶有浮雕圖案的琉璃瓦和吻獸造型。四角挑檐長1米,挑檐下掛有風鈴,微風起處,叮噹作響。有聲有色,十分壯麗。殿前築有月台,疊檐下有斗拱和精美的彩繪,彩繪色彩鮮艷奪目,殿內供有釋迦牟尼像,兩旁侍立十八羅漢,有天王金剛等塑像。滿牆壁畫,琳琅滿目。
西院是泰山聖母像,兩廊有宣傳輪迴之說的十八層地獄。聖 母殿前有雌雄銀杏樹兩株,參天拔地,鬱鬱蔥蔥,據考是明代移植。東院是文昌閣,供奉司理文章圖書的帝君。古時香火隆盛,鄰近各村早晚都可以聽到廟裡的暮鼓晨鐘。1930年代,每逢山洪暴發,古鐘伴隨山洪撞擊大橋發出的轟轟巨響,催促著四周村民,前來搶險護堰。龍泉寺在當地為驅邪避難的象徵。
清初以來,龍泉寺每年第一個廟會是農曆正月十六、三月廿八、四月初八日舉辦3次廟會。正月十六為“元霄燈會”,遠近40多個村組織的八仙、抬閣、龍燈、旱船等文藝節目來唐王“走橋”拜神;三月廿八為“酬謝神佛”,幾十個和尚連續舉行7天佛事活動;四月初八日為“物資交流會”,附近百里以內商旅雲集於此,人山人海,煞是熱鬧。
龍泉寺大雄寶殿龍泉寺大雄寶殿
道光年間,當地名人韓茂首倡在距大雄寶殿後80米處修建了義學館。同治八年(1869年)設文昌書院,文人墨客按時聚會,切磋五經四書及詩詞歌賦,有“義學之冠”之譽。曾在這裡聚會的學子,考取進士2名,舉人2名,廩生2人,秀才12名。
龍泉寺歷盡1300多年滄桑,倖存大雄寶殿1座,古銀杏樹兩株,義學館舊址三間。1983年12月,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色產品

白菜、草莓、花生、玉米、小麥、大豆、種羊、水產、豬肉;花卉苗木:銀杏、苗木、花卉

鎮屬學校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中心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第二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北殷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婁家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崔家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柴家國小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第一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第二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老南國小
唐王街道辦事處位於歷城區政府駐地洪家樓東北24公里。面積72.74平方公里。16783戶,58857萬人。轄46個行政村,43個自然村。街道辦事處駐地韓家莊。
金代屬老僧口鎮。明崇禎十三年(1640)屬巨冶(野)河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屬東北鄉。民國十三年(1924)屬老僧口鄉。1945年劃屬章歷縣白雲區。1950年為章丘縣第三區。1956年由章丘縣唐王區又劃屬歷城縣。1958年屬平原公社唐王管理區。1961年屬董家區唐王公社。1968年改稱紅衛公社。1972年改稱唐王公社。1984年撤公社設唐王區。1985年撤區並鄉設立唐王鎮至今。
韓家莊 位於巨野河北岸,東鄰顏家村,西為唐王道口。1015戶,3544人。設韓家莊東、韓家莊西村民委員會。村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龍泉寺和兩株雌雄古代銀杏樹。2001年8月,移民周世權、周世洪、周世柏3戶13人,由三峽工程重慶庫區忠縣 井復旦村遷入。
相傳,唐武德年間(618—626),名太孔莊(已有劉氏定居)。明永樂年間(1403—1424),韓六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以姓氏得名韓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虞山路:韓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二:韓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二:韓家莊”。
井家村 位於韓家莊以北7.5公里,小清河南岸,南鄰盧家莊,東西北三面皆鄰章丘市境。426戶,1591人。設井家村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原稱耿家莊,因耿氏早居於此而得名。清光緒年間(1821—1850),因天氣大旱無雨,村民便向村中井裡祈雨有應,加上後來耿姓戶絕,故又改稱井家村。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老僧口鄉北綺園三:井家莊”的記載。
婁家莊 位於韓家莊以北5.5公里,小清河南岸,東鄰老僧口,西鄰韓官莊。669戶,2392人。設婁家莊村民委員會。農曆四、九日逢集。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婁家祠堂。
據《婁氏族譜》記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婁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婁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奉先城路:婁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二:婁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二:婁家莊”。
康家莊 位於韓家莊以北6公里,小清河南岸,東鄰盧家莊,南為婁家莊。129戶,456人。設康家莊村民委員會。
相傳,明代名為康王莊,原村廟磬上曾鑄有:明天啟七年(1627)康王莊。永樂年間(1403—1424),盧氏由村東盧家莊遷入時康姓戶已絕,沿稱康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奉先城路:康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一:康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一:康家莊”。
盧家莊 位於韓家莊東北6.25公里,東鄰老僧口,西為康家莊。484戶,1724人。設盧家莊村民委員會。
據《盧氏家譜》記載:盧氏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盧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白雲湖路:盧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一:盧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一:盧家莊”。
老僧口 位於韓家莊東北6.25公里,東鄰劉家莊,西為盧家莊。929戶,3460人。設老僧口南、老僧口北村民委員會。農曆二、七日逢集。村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團圓殿(現拆建為移民房)。2001年8月,移民周達權、葉順海、朱照雲3戶13人,由三峽工程重慶庫區忠縣 井鎮復旦、佑溪村遷入。2004年8月,移民張毓康、周宗培、黃秀均、易炳樹、譚祥術5戶33人,由三峽工程重慶庫區開縣鎮安鎮南江、歇馬又遷入。
唐武德年間(618—626)名老僧渡口。金設老僧口鎮。史志記載:《金史》“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鎮六:老僧口”,《山東通志》“老僧口鎮在縣東北七十里。金設”,明崇禎《歷城縣誌》“白雲湖路:老僧口”,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一:老僧口”,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南綺園一:老僧口”,《歷城縣鄉土調查錄》“有名重鎮老僧口在縣城東北七十里,二、七為集期”。相傳,村西原“岱聖院”中有位老僧多行善,經常在趙王河上幫人來往渡河,村民念其功德,而得名老僧渡口。沿稱老僧口。
劉家莊 位於韓家莊東北6公里,東鄰白雲湖,西北為老僧口。192戶,659人。設劉家莊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劉基等諸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劉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一:劉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一:劉家莊。”因住戶增多,沿稱大劉家莊。後仍稱劉家莊。
小劉家莊 位於韓家莊東北6公里,東鄰大劉家莊,北為老僧口。屬劉家莊村民委員會。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大劉家莊同。當初因在此定居的住戶較少,後合併於劉家莊。沿稱小劉家莊。
北柴 位於韓家莊西北6.5公里,小清河北岸,南鄰南柴,北鄰章丘市境。352戶,11197人。設北柴村民委員會。
原名柴家莊,亦稱北柴家莊。明永樂年間(1403—1424),柴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巨冶(野)河路:柴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安平五:柴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安平五:柴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遙牆安平二:柴家莊”。後因小清河從村中穿過形成北、南2個村,此處位北又稱北柴家莊。以後柴姓戶絕,沿稱北柴。
南柴 位於韓家莊西北5.75公里,小清河南岸,南為田家莊,北鄰北柴。296戶,959人。設南柴東、南柴西村民委員會。2001年8月,移民周宇平、周勇澤、葉興平3戶16人,由三峽工程重慶庫區忠縣 井鎮復旦村遷入。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北柴同。因此處位於小清河南,沿稱南柴。
太平莊 位於韓家莊西北6公里,東鄰田家莊,東北為南柴。140戶,463人。設太平莊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年間(1368—1398),郭、韓二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取盼望安居樂業享太平之意,而沿稱太平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巨冶(野)河路:太平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安平二:太平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遙牆鄉安平二:太平莊”。
田家莊 位於韓家莊西北5.5公里,西鄰太平莊,北為南柴。203戶,685人。設田家莊村民委員會。
明永樂年間(1403—1424),田清仁諸戶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田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安平五:田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遙牆鄉安平二:田家莊”。
韓官莊 位於韓家莊以北5公里,小清河南岸,東鄰婁家莊,西為南柴。576戶,2011人。設韓官莊村民委員會。
明成化二年(1466)名韓故莊。相傳,曾有一位韓氏官員在此路過時病故葬於此,因名。以後,劉福清又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村民嫌“故”字不祥,而改稱韓官莊。明崇禎《歷城縣誌》有“奉先城路:韓官莊”的記載。
渡口 位於韓家莊西北4公里,東鄰北殷,北為韓官莊。253戶,790人。設渡口村民委員會。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原名船流渡口,亦稱川流渡口。《李氏家譜》記載:李百岱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建村。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奉先城路:船流渡口”,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閔孝三:川流渡口”,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二:川流渡口”。因地處趙王河渡口而得名。以後因河道經常乾涸,沿稱渡口。
北殷 位於韓家莊北4公里,南鄰南殷,西為渡口。368戶,1287人。設北殷村民委員會。
原名殷千戶莊。村中原碑文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殷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始祖殷英元在朝為官被封千戶侯,故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奉先城路:殷千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二:殷千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二:北殷千戶”。因分為兩個村,此處位北,又稱北殷千戶。後沿稱北殷。
南殷 位於韓家莊以北3.5公里,南為岳家寨,北鄰北殷。428戶,1576人。設南殷村民委員會。村有2.5米粗古龍槐一株。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北殷同。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老僧口鄉南綺園二:南殷千戶莊”的記載。以後加方位,沿稱南殷。
張家圈 位於韓家莊西北4公里,東鄰小郭家,北為南柴。209戶,774人。設張家圈村民委員會。
據《張氏家譜》記載:張燦於明洪武二年(1369),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張家圈。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巨冶(野)河路:張家圈”,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二:張家圈”,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二:張家圈”。
小郭家 位於韓家莊西北3.5公里,東為南殷,西鄰張家圈。78戶,277人。設小郭家村民委員會。
相傳,元末明初,名郭家莊,以姓氏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巨冶(野)河路:郭家莊”,清康熙《歷城縣誌》“巨冶(野)河路:郭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二:郭家莊”。明永樂年間(1403—1424),程、趙、侯諸氏又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後郭姓戶絕,而沿稱小郭家。
西八戶 位於韓家莊以北4.75公里,東鄰東八戶,西南為北殷。549戶,1940人。設西八戶村民委員會。
原名八戶。明永樂年間(1403—1424),張、劉、許三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時已有住戶定居。因戶數少而得名八戶。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白雲湖路:八戶”,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二:西八戶”,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南綺園二:西八戶”。因此處位西,加方位沿稱西八戶。
東八戶 位於韓家莊以北4.75公里,北為老僧口,西鄰西八戶。347戶,1366人。設東八戶村民委員會。
據《張氏家譜》記載: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八戶同。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老僧口鄉南綺園二:東八戶”的記載。因地處位東,加方位沿稱東八戶。
岳家寨 位於韓家莊西北2.5公里,東南為韓新村,北鄰南殷。304戶,1009人。設岳家寨村民委員會。
據《岳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岳行九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岳家寨。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奉先城路:岳家寨”,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二:岳家寨”,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二:岳家寨”。
樊家村 位於韓家莊東北2.5公里,東南為崔家莊,東北鄰亓家莊。296戶,1046人。設樊家村村民委員會。
相傳,元末明初,曾名鄭家莊。《樊氏祖譜》記載:明永樂三年(1405),樊貴由直隸(河北省)冀州遷入,以樊姓改稱樊家村。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奉先城路:樊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二:樊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三:樊家莊”。
亓家莊 位於韓家莊東北3.25公里,東為大徐家莊,西南鄰樊家村。451戶,1527人。設亓家莊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年間(1368—1398),亓鴻達由山西省山陰縣淮安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亓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奉先城路:亓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三:亓家莊” ,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三:亓家莊”。
大徐家莊 位於韓家莊東北4公里,東鄰章丘市境,南鄰小徐家莊,西為亓家莊。694戶,2558人。設大徐家莊村民委員會。村北有唐王平原森林公署和唐王漁場。
原名徐家莊。明洪武年間(1368—1398),徐百領、徐百俊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後沿稱大徐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奉先城路:徐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三:大徐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三:大徐家莊”。
西張村 位於韓家莊以西1.75公里,巨野河南岸,東為司家莊,南鄰西王村。223戶,772人。設西張村村民委員會。
原名張家莊。清順治年間(1644—1661),張堯由章丘縣小埠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明賢十一:張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明賢十一:張家莊” 。建國後,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西張村。
西王村 位於韓家莊以西1.5公里,巨野河南岸,東鄰東王村,北為西張村。177戶,627人。設西王村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名王家莊。王捷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巨冶(野)河路:王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明賢十一:王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明賢十一:王家莊”。後來因人口興旺,分為兩個村,此處位西,沿稱西王村。
東王村 位於韓家莊以西1公里,巨野河南岸,東鄰司家莊,東南為唐王道口,西鄰西王村。518戶,1799人。設東王村村民委員會。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西王村同。此處位東,沿稱東王村。
司家莊 位於韓家莊以西0.75公里,巨野河北岸,南鄰唐王道口,西為東王村。270戶,950人。設司家莊村民委員會。村中有株唐槐抱著一株楸樹同生共長,被譽為罕見奇觀“古槐抱楸”。相傳,為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路經此地所栽。
唐武德年間(618—626),名為司家莊。因司氏定居早,以姓氏得名。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正北鄉南會清三:司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明賢十一:司家莊”。明洪武年間(1368—1398),韓氏又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入,仍稱司家莊。
韓新村 位於韓家莊以北1.5公里,東為崔家莊,西北有岳家寨。153戶,577人。設韓新村村民委員會。
原名韓家窯,曾名辛莊。清康熙年間(1660—1722),因韓六第十代族孫韓宗祿曾在此燒窯而得名。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有“老僧口鄉明賢十一:辛莊”的記載。後沿稱韓新村。
崔家莊 位於韓家莊東北2.5公里,東鄰小徐家莊,北為亓家莊。647戶,2336人。設崔家莊村民委員會。農曆四、九日逢集。
唐武德年間(618—626),因崔氏定居較早,以姓氏得名崔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奉先城路:崔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三:崔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三:崔家莊”。
劉六務 位於韓家莊東北3公里,西鄰崔家莊,北為小徐家莊。367戶,1333人。設劉六務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二年(1369),原名劉連茹莊,曾稱劉良務。劉連茹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人名而得村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奉先城路:劉良務”,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三:劉連茹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三:劉六務莊”。後沿稱劉六務。
小徐家莊 位於韓家莊東北3.5公里,東鄰章丘市境,南為劉六務,西鄰崔家莊。586戶,2262人。設小徐家莊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徐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為區分村北的大徐家莊,沿稱小徐家莊。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南綺園三:小徐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南綺園三:小徐家莊”。
王新 位於韓家莊以西2.25公里,巨野河以南,東鄰唐王道口,北為西張村。87戶,259人。設王新村民委員會。
清順治十八年(1661),原名新庄子,亦曾稱躲水寨。王丙、王堂由西王村遷此,取新建村之意而得名。建國後,沿稱王新。
唐王道口 位於韓家莊以西,巨野河南岸,西為王新,北鄰司家莊。988戶,3506人。設唐王道口東、唐王道口西村民委員會。農曆五、十日逢集。村有300多年的皂莢樹。
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唐王渡口。相傳,因紀念唐太宗李世民東征經此渡過巨野河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巨冶(野)河路:唐王渡口”,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明賢十一:唐王道口”,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明賢十一:唐王道口”。後沿稱唐王道口。
東張村 位於韓家莊以南1公里,巨野河南岸,東鄰紙坊村,南為王家坡。487戶,1613人。設東張村村民委員會。
原名張家莊。明洪武二年(1369),張肆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巨冶(野)河路:張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明賢四:張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四:張家莊”。為區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稱東張村。
顏家村 位於韓家莊以東,巨野河北岸,東鄰於家村,南為東張村。425戶,1499人。設顏家村村民委員會。村中有五杈宋槐一株。
明洪武二年(1369),顏如須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顏家莊。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巨冶(野)河路:顏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老僧口鄉明賢十一:顏家莊”。後沿稱顏家村。
紙坊村 位於韓家莊東南1.5公里,巨野河北岸,南為石徐村,西鄰東張村。237戶,848人。設紙坊村村民委員會。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劉漢朝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村民多做手工紙坊業,沿稱紙坊村。縣誌記載: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明賢三:紙坊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三:紙坊”。
於家村 位於韓家莊以東2公里,巨野河北岸,東鄰章丘區境,西南為紙坊村,西鄰顏家村。183戶,593人。設於家村村民委員會。
據《于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1398),於恩業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於家村。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平陵城路:於家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北鄉明賢三:於家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三:於家莊”。
王家坡 位於韓家莊以南2.25公里,東鄰段家莊,東北為石徐村。298戶,1026人。設王家坡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年間(1368—1398),王德春、王德榮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王家坡。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巨冶(野)河路:王家坡”,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董家鄉明賢四:王家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