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樹義

唐樹義(1793--1855),字子方,貴州遵義人,諡號“威恪”,入《清史列傳》忠義傳。

基本介紹

  • 本名:唐樹義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貴州遵義
  • 出生時間:1793年
  • 去世時間:1855年
  • 主要作品:《乙巳朝天錄》、《從戎日記》、《北征紀行》等
  • 諡號:威恪
  • 父親唐源準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親屬成員,個人作品,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幼年隨父讀書外地,清嘉慶二十一年(1815年)舉人
道光六年(1826 年),以大挑一等,分湖北補知縣用。是年因協辦審案有功,破格補任鹹豐縣知縣。
道光十一年(1831),調任監利縣知縣。
道光十二年(1832),調任江夏縣知縣。監利任內,荊江決堤,洪水泛濫。唐樹義以保一方平安為己任,一面賑災、安置災民,一面籌集巨資重修大堤。堤成,又逢暴雨,江水幾至漫堤。唐樹義親至堤上捧土負薪,保護新堤。突然西北風大作,江浪猛擊堤岸。唐樹義立於水中,指揮填土沉船,江堤得以鞏固。因防汛之功,清廷賞知州銜。
道光十四年(1834),晉升漢陽府同知
道光十五年(1835),得林則徐等保薦,升甘肅鞏昌府知府,代理道員
道光十八年(1838),調任甘肅蘭州府知府。因原提督剋扣軍餉引起兵變,唐樹義奉命前往處置。先訪知軍中一參將素得軍心,唐樹義即行招見,以“此次事變,乃提督之錯,君能勸其部屬顧全大局,則不加追究”相安撫,參將回營,對其部屬說:“我知唐公關心我等死活,今天果然來了。”於是軍心大安,兵變遂平。
道光二十一年(1841),擢升蘭州道道員。
道光二十三年(1843),賞戴花翎
道光二十五年(1845),遷陝西按察使
道光二十六年(1846),署陝西布政使
道光二十七年(1847),調湖北布政使。
道光二十九年(1849),代理巡撫。往任,又逢湖北大水,受災40餘州縣。計需賑災、修堤款白銀80餘萬兩。巡撫為難,不願上疏請款,唐樹義反覆陳述利弊,方得與湖廣總督裕泰聯名上疏請準。隨即主持賑濟、修堤、開倉碾谷、設廠平糶,賑濟災民數百萬。百姓感其德,將其比作宋代名相 “富青州”。後與巡撫意見不合,稱病辭官回鄉,於貴陽修築“待歸草堂”(人稱唐家花園)閒居養老。
鹹豐三年(1853年),詔令在籍辦理團練,在張亮基駱秉章的推薦下前往武昌幫辦事務,署湖北按察使,奉命剿滅捻軍,扼守隨州應山一帶。太平軍攻克安慶,威脅湖北,唐樹義奉命駐守廣濟。太平軍攻克連家鎮,唐樹義與江忠源會師武昌,馳援漢陽
鹹豐四年(1854),湖廣總督吳文鎔黃州大敗,唐樹義撤回省城,被撤職,奉命駐守金口,戰船被擊沉,死之,恩賜騎都尉世職。
同治十年(1871),湖廣總督李翰章奏請讓吳文鎔與唐樹義合祀一祠於武昌,並加諡號“威恪”。

主要成就

道光年間資助鄭珍輯黔北詩集《播雅》,資助莫友芝白銀500兩編印《黔詩紀略》。
唐樹義任鞏昌知府期間,對地方多有建樹,治貪官,肅吏政,修河堤,建折橋,修葺威遠樓,擴建南安書院,籌資增加教育膏火,培植良好文風等。

人物評價

清代學者鄭珍:成山端莊如偉人,諸峰羅揖唐公墳。謖謖長松響終日,察書恍惚來驚魂。致命歸君骨歸父,華屋丘山感古今。羅平妖鳥今七年,太息人亡淚如雨。

親屬成員

祖先
1644年,原籍江西金溪的唐家田攜家眷投靠族人於四川。在張獻忠屠城之時,金溪唐氏3位兒子逃難中失散,其中三弟唐再春逃難至遵義。1650年,唐再春生子唐廉。唐廉膝下四子,唐廉因為人正直,曾怒罵吳三桂拒絕其招攬,平三藩之後在山西陽曲任縣令,為官清廉多為民除害,離任時僅一部馬車回鄉。唐廉膝下四子,長子唐羲伯一支有四子九孫。唐羲伯曾孫唐源準舉家遷到貴陽。
父親
唐源準(1767—1820),清代名宦,字以平,號直圃。於清嘉慶三年(1798)中舉,嘉慶十三年(1808)起歷任廣東陽山縣知縣;署英德、清遠等縣知縣,欽州知州和廉州海防同知,世稱“陽山公”。
兒子
唐炯(1829~1909),字鄂生,晚號“成山老人”。清代名宦、太子少保、雲南巡撫。
女兒
唐孟端,號成山女史,多才情,在《貴陽市志·文物志》中有唐孟端設色草綠南園圖軸的簡單介紹。唐母晚年臥病,已經出嫁劉家的唐孟端回娘家侍奉,“不解衣履”,後母親過世孟端悲慟“危坐而逝”,36歲離開人世。李鴻章旌表於朝。
女婿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其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個人作品

唐樹義工詩詞,著有《乙巳朝天錄》、《從戎日記》、《北征紀行》、《楚北旬宣錄》、《水歸田銀》、《癸丑出山錄》、《癸甲從戎》、《待歸草堂詩文集》、《夢硯齋遺稿》等。

後世紀念

隴西百姓為懷念唐樹義,在隴西縣威遠樓下立有“郡守唐樹義遺愛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