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恆貞

唐恆貞 成武人,清代才女,儀封令曾銘孫女,字諸生程榮錦。

基本介紹

  • 本名:唐恆貞
  • 字號:諸生程榮錦
  • 出生地:成武人
  • 主要作品:《桐葉吟》
個人介紹,人物故事,

個人介紹

唐恆貞 成武人,清代才女,儀封令曾銘孫女,字諸生程榮錦。幼極聰慧,年十二能詩,博覽古今詩詞。十六歲病亡。著有《桐葉吟》一卷,詩極松秀,如《棲霞嶺看梅》云:“柔櫓輕搖風力微,暗香靜裊襲人衣。月明更愛清疏影,一路橫斜送我歸。”《歸燕》云:“絮語呢喃歸計商,畫樓之杏剩空梁。舊時王謝多飄泊,幾個能飛返故鄉!”其中部分詩詞已選入《山左詩鈔》。倘天假以年,恐柳絮才高,不得專美於前。惜哉!

人物故事

柳絮才高唐恆貞
文/張長國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千百年來,詩歌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華夏文明的天空中放射著璀璨的光芒。然而,在中國漫長的詩歌歷史文化中,由於封建觀念的影響,賦詩填詞多是男子的“專利”,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不但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力,更不要說風雅地吟詩作詞了。所以,古代中國能詩會文的女子很少,而文字功力能達到一定水平的更屬鳳毛麟角。
然而,在清代乾隆時期,卻出現一位古代女詩人唐恆貞。唐恆貞,今成武縣黨集鄉黨集村人,她十二能詩,著有詩集《桐葉吟》。
提起唐恆貞,就不得不提到她的祖父唐曾銘。唐曾銘,浙江海寧白楊村幽居胡同人。唐曾銘少年即以文著名,清雍正丙午年(1726年),三十餘歲的他即考取了丙午科的舉人,被吏部選派至河南新鄉下北河廳任職,負責管理這一帶的河防河務。唐曾銘家鄉在海寧,浩浩蕩蕩的錢塘江就流經這裡,每年八月發生的海寧錢塘潮舉世聞名。因此,從小在錢塘江邊長大的唐曾銘對治理河防可以說是得心應手。然而,他的才能卻受到了一些無能同僚的忌恨,性格耿直的他又不願意卑躬屈膝地討好和巴結上司,所以,不但沒有得到提升,反而被調至新鄉縣任縣丞。
縣丞是知縣的副手,相當於當今的副縣長,級別在清代只是正八品。在這個縣丞職位上,唐曾銘一直幹了二十餘年,從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逐漸變成了鬚髮蒼蒼的老人。這時,遠在浙江海寧的兩個孫輩:孫子唐本、孫女唐恆貞也已七八歲了。由於出身書香世家,加之唐家不宥於世俗觀念,年幼的唐恆貞也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不但博覽了不少古今詩詞,而且在十幾歲時,就對古詩詞顯示出濃厚的興趣和作詩天賦。
有一年五月,唐家的一株百年的石榴開出了鮮艷繽紛的花朵,一家人坐在石榴樹下賞花,其父唐成器取來筆墨紙硯,就勢畫出了一幅《石榴花圖》,看到這幅畫,大家稱讚不已,只有十二歲的唐恆貞說:“父親的畫好是好,只是少了題跋,未免美中不足。”隨即取筆添墨,在畫上題了一首名為《石榴花》的詩:“堅凝瘦硬壓群芳,五月紅開勝海棠。卻喜吳儂驚渡急,一枝搖曳插船檣。”這首詩意切合畫圖,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還透出些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風格,一時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自此,唐家出了女詩人的訊息不脛而走。其後,小小年紀的唐恆貞不斷有好的詩作出世,如《讀王右丞詩集》:“右丞開寶詩天子,丘壑藍田臥亦高。凝碧池頭管弦沸,新聲豈有郁輪袍。”這首詩首先對王維高潔的品格進行了肯定,然後又對他的遭遇發出感慨,為人才的生不逢時和埋沒而不平。通過這首詩,也可看出唐恆貞小小年紀就已具有了較高的文學素養。
為豐富孩子閱歷和開闊眼界,唐成器還不斷攜帶唐本、唐恆貞到周邊的歷史文化名城遊覽古蹟和景色,這更加使得唐恆貞的詩作在內容的深刻和廣度上得到進一步提高。如在遊覽嘉興的范蠡湖旁的范少伯祠後,唐恆貞作了一首 《范少伯祠》的詩:“千秋絕艷誰消得,一葉扁舟自在行。本是多情鐘我輩,非關遁跡乞餘生。”又如在遊覽杭州西湖孤山中部的蘇公祠後,她又有一首《謁東坡像》的佳句流傳下來:“青史黨碑功罪定,烏台詩案是非公。”特別是在遊覽西湖邊上的蘇小小墓後,唐恆貞對這個南齊時紅顏薄命的青樓才女更是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從她的《蘇小小墓》詩中可以看出她當時的心境。其一:“秋月春花劇可憐,橫波光照綺羅筵。漫嗟薄命歸黃土,贏得紅箋小字傳。”其二:“雨散煙花月墮遲,幾人釃酒吊蛾眉。白楊瑟瑟丹楓響,記取紅牙按拍時。”為一位古人 寫了兩首詩,這也是唐恆貞一生唯一的一次。也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這兩首詩也不幸也成為了她自身的讖語。唐恆貞不但為人物賦詩時有其獨到的見解,而且寫日常生活的詩也是別有一番情趣。如在《夏夜》一詩中,她這樣寫道:“雨余涼月色如銀,點點流螢照水濱。坐到三更猶未睡,白蓮花伴倚欄人。”有人評價說:盛夏讀此詩,猶覺身在夜半青石池塘,涼風撲面而暑氣盡消也。在唐恆貞的其他詩作中,還有不少佳句流傳下來,如《白桃花》中的“漁人乍怪春溪幻,樵客還驚夜雪奇。”“數叢蘭杜聊為媵,一片笙歌未是恩”等。從這些流傳下來的詩詩歌中不難看出唐恆貞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不凡的見識。
乾隆11年2月(公元1746年3月),時任河南儀封縣(今蘭考縣大部)縣令的趙鶴洲告老還鄉,縣令一職空出,由於儀封縣地處黃河沙區,人貧地瘠,沒有油水可撈,又是個出力不討好的地方,因此沒人願來。考慮到儀封是黃河要衝,又需要由精通河防的人來任職,乾隆11年2月28日,河南巡撫碩色向乾隆帝上了一份奏摺,在事由中,碩色寫道:題報儀封縣知縣趙鶴洲年老所遺員缺系沿河沖繁要缺,縣令內無可調補之人,請以新鄉縣縣丞唐曾銘委署。於是,五十多歲的唐曾銘又到了風沙漫天的儀封縣,開始了他的知縣生涯。一年後,也即乾隆12年(公元1747年)7月11日,河南巡撫碩色根據唐曾銘的政績,據實向乾隆皇帝上了一道名為“題報署縣試用期滿稱職請準實授”的奏摺,奏摺中寫道:茲據布政使王興吾等詳稱查署,儀封縣知縣唐曾銘自乾隆拾壹年肆月初壹日到任起扣至乾隆拾貳年肆月初壹日,試用壹年期滿,該員唐曾銘實心任事,幹練有為,堪請實授儀封縣知縣等情,造具履歷事實清冊會詳。前來臣查唐曾銘居官勤慎,熟諳河防,堪以實授儀封縣知縣,除履歷事實清冊送部外,臣謹同河東總河臣完顏偉合詞具題,伏乞皇上睿鑒,敕部議覆施行謹會題請旨。”乾隆皇帝看後,隨即朱筆御批了“依議”兩字。此奏摺現存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的明清檔案工作室。
自此,唐曾銘真正擔負起了治理儀封的重任。幾年後,為向當地父老表示自己治理好儀封的決心,他又修書一封,讓兩個兒子帶著孫子唐本、孫女唐恆貞也來儀封縣定居。於是,唐恆貞隨著家人一路迤邐而行,在北上路過湖州市妙西鎮的名勝之地棲賢山時,當時正值山上梅花開放,在山上賞梅後,唐恆貞心情十分高興,寫下了一首《棲賢嶺看梅》:“柔櫓輕搖風力微,暗香靜裊襲人衣。月明更愛清疏影,一路橫斜送我歸。”表現了年少的她即將與爺爺團聚前的歡快心情。在到達儀封縣一家人團聚後,雖然日子清苦了些,卻也其樂融融。然而好景不長,乾隆19年(公元1754年),性格耿直的唐曾銘又一次因直言上司的錯誤而遭到降職。這一次,已經厭倦清朝官場爾虞我詐的唐曾銘乾脆辭去了官職,準備回浙江海寧老家。然而,做官八年,唐曾銘除了兩袖清風之外,連一家人回鄉的盤纏也沒有湊足。無奈之下,他想起了近在山東成武做知縣的一位同鄉舉人,於是,他攜帶著一家人來到了成武。於是,這位同鄉就出資安置了他們一家在民風淳樸、地鄰官道的黨集村暫時落腳。誰知這一暫時的落腳之地,卻使唐家一家人永遠地留在了這裡。
由於長途奔波、水土不服和過度思念家鄉,被家人視若掌上明珠、年齡才十五歲的唐恆貞生病了。病中的她也更加思念遠在浙江海寧的故鄉。是年秋天,她看到秋風乍起,燕子南飛,寫下了一首名為《歸燕》的詩:“絮語呢喃歸計商,畫樓文杏剩空梁。舊時王謝多漂泊,幾個能飛返故鄉。”有人說:此詩寫離別之感,讓人不忍卒讀。乾隆20年(公元1755年)春,唐恆貞的病越來越重,多方求醫也沒有效果,最後竟臥床不起。當聽到窗外春天到來後清脆的鶯啼鳥叫後,昏昏沉沉從夢中驚醒的她百感交集,寫下了她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聞鶯》:“欹枕初來夢裡驚,間關花底數聲清。從今莫向枝頭囀,殘喘何能再聽鶯!”也許是天妒紅顏,又或者應了“紅顏薄命”的古語。不久,十六歲的唐恆貞病逝在了黨集村的一處普通的農家院落中。
唐恆貞的病逝,對其祖父唐曾銘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將孫女的詩作《桐葉吟》一卷整理好後,萬念俱灰的唐曾銘隻身到了杭州西湖上的孤山後隱居——那是他的孫女唐恆貞曾經遊覽過的地方。在那裡,唐曾銘終了一生。
後來,任山東學正的廣西上林人張鵬展在編寫《國朝山左詩續鈔》一書時,讀到了唐恆貞的詩,認為詩作松秀,有王摩詰之風。當聽說其人已故時,只好遺憾地把《棲賢嶺看梅》和《夏夜》兩首詩收入書中,以作為對這位早逝才女的紀念。清道光版《成武縣誌》也對這位早逝的才女作出了較高的評價,說她“倘天假以年,恐柳絮才高,不得專美於前。惜哉!”
註:柳絮才高,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學才能,多指女子。引自東晉才女謝道韞詠絮事。
唐恆貞簡介:成武人,清代才女,儀封令曾銘孫女,字諸生程榮錦。幼極聰慧,年十二能詩,博覽古今詩詞。十六歲病亡。著有《桐葉吟》一卷,詩極松秀,如《棲霞嶺看梅》云:“柔櫓輕搖風力微,暗香靜裊襲人衣。月明更愛清疏影,一路橫斜送我歸。”《歸燕》云:“絮語呢喃歸計商,畫樓之杏剩空梁。舊時王謝多飄泊,幾個能飛返故鄉!”其中部分詩詞已選入《山左詩鈔》。倘天假以年,恐柳絮才高,不得專美於前。惜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