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集鎮原為黨集鄉,2010年經省政府批覆同意,撤銷黨集鄉,設立黨集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位於成武縣城北5公里處,版圖面積63.8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70個自然村,人口3.5萬人。
成武縣黨集鎮位於成武縣城北5公里處,東經ll5°57',北緯35°0l',版圖面積63.8平方公里。耕地6.4萬畝。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德商公路貫穿南北,西臨京九鐵路,南靠隴海線,北有濟寧機場,東靠105國道;有線電視、通訊、電力等網路及柏油路縱橫交錯覆蓋全鎮。
黨集鎮地理位置優越,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農業以小麥、玉米、棉花、大蒜、辣椒、瓜果生產為主:工業以化工、機械製造、棉花加工、木材深加工和蔬菜冷藏加工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黨集鎮
- 別名:黨集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政府駐地:黨集村
- 電話區號:0530
- 地理位置: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
- 面積:63.8平方公里
- 人口:3.5萬
- 車牌代碼:魯R
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經濟產業,城鎮建設,特色產業,文化遺存,鄉土名人,鄉鎮大事,
行政區劃
轄26個行政村:黨集村、馬莊村、邵莊村、田海村、大李莊村、陳莊村、大李樓村、劉辛莊村、閆莊村、郭樓村、王草廟村、孫海村、鄭莊村、王莊村、申樓村、田莊村、郭劉莊村、於莊村、劉海村、胡樓村、張石店村、南王樓村、辛集村、段莊村、劉老家村、曹莊村。
歷史文化
黨集鎮地處魯西南大平原,位於成武縣城東北部,是成武縣衛星鎮,毗鄰省道德商公路,西與成武鎮、北與南魯鎮、南與苟村集鎮、東與大田集鎮、張樓鎮接壤,是漢初著名軍事家韓信與彭越會兵之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55度57分,北緯35度01分,總面積63.8平方公里,全鎮共轄26個行政村,70個自然村。
黨集鎮歷史文化悠久。西周地屬郜國,秦置成武縣,今全境屬之。宋代,屬縣內15個鎮之一;明代為縣14集之一,稱党家集,地屬雙垌社;清代襲明舊制,仍沿用舊稱。中華民國時期,廢社設區,今鎮駐地屬縣第二區。1944年初,中國共 產黨於鎮境建立博愛區;1945年後稱黨化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鎮境分屬南魯、苟村區公所管理;1958年2月,始設黨集鎮;是年9月,併入南魯集人民公社。1979年初由苟村集人民公社30個自然村和南魯人民公社40個自然村組建黨集人民公社,1984年初改為黨集鎮。
黨集鎮地靈人傑,才俊輩出。明代有一心為公、剛正不阿,被明憲宗稱之為“清介官”的郭璽,有官至明朝按察司副使、為人正直、蒞事不苟,被曹州府祀為鎮賢的胡海;有事親至孝、輕財好施,官至明朝工部都水司主事的劉淮;清代有十二能詩、文筆婉約,著《桐葉吟》的才女唐恆貞及曹南詩壇領袖李百盈;民國有出身草莽、處理震驚國際的臨城劫車案的中將劉茂政;當代有整理成武古民歌《包楞調》,填補我國民間聲樂中民間花腔空白的魏傳經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他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播下了傳統的種子。
黨的十七大以來,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制訂了文化發展的“一二三”工作思路,抓好一個重點,即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搞好三項工作,即境內文化遺存清查、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保護、促進民間民俗文物蓬勃發展。發掘整理出民間大鼓、越桿轎、擔經、刻瓷等多種傳統民間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大豐富和滿足了民眾的文化生活,有力促進了全鎮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進行。
經濟產業
黨集鎮地理位置優越,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農業以小麥、玉米、棉花、?桑蠶、大蒜、辣椒、瓜果生產為主;工業以化工、機械製造、木材深加工、蔬菜冷藏加工為主。近年來,黨集鎮黨委政府按照 “工業抓招商、農業上特色、城市出亮點、社會促和諧”的工作思路,依託縣化工園區落戶本鎮的良好投資載體,堅持“高標準,高境界,高效率,高效益”原則,搶抓機遇,求真務實,大膽開拓,爭創一流,全鎮呈現出社會和諧、工農業生產齊頭並進的良好格局。目前,共入駐園區的化工項目8個,總投資30億元。其中投資12.8億元的天元化工、投資1.2億元的豐源化工、投資2億元的中新能科技已建成投產,投資4.2億元的泉城醫藥化工等一批化工項目正在建設。投資1.5 億元的森林門業、投資5500萬元的天潤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的盛達木業、投資3000萬元的恆順毛巾、投資6000萬元的盛祥紡織有限公司等一批重點項目已具規模,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產品遠銷全國各大中城市。
黨集鎮-露地辣椒生產:
全鎮蔬菜生產、畜牧養殖等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尤其中、高溫棚芸豆、辣椒、香瓜、黃瓜及露地辣椒種?植面積廣、品質優,產品遠銷全國大中城市及韓國。黨集鎮以鄭莊村為中心的露地乾鮮兩用紅辣椒種植已有20餘年的歷史。一直未得到較快發展,面積始終維持在500畝左右,品種嚴重退化,致使畝產量徘徊在2700斤,嚴重影響了椒農的經濟效益。
經過2009年一年的運作,露地辣椒新品種在當地表現出了良好的優勢,為椒農的經濟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極大地刺激了椒農的種植積極性。2010年,黨集鄉露地辣椒種植面積迅速擴展,達到10000畝,預計2011年辣椒麵積將突破15000畝。為確保椒農經濟收入,該合作社積極尋求合作夥伴,將與青島永發食品有限公司簽訂5000畝的供求契約。
為更好將這一產業做大做強,儘快成為當地民眾致富的一項支柱產業,黨集鄉政府正在積極指導合作社向有關部門申請無公害辣椒品牌。通過這一產業,使椒農的經濟收入更上一層樓,為黨集鄉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城鎮建設
黨集鎮小城鎮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積極穩妥推進。鎮黨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縣關於“城鎮一體、城鎮聯動、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要求,以打造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緊緊圍繞“繁榮城鎮經濟貿易、承接縣城功能輻射、聚集城鎮人口,創優居住環境”的新型城鎮定位,加大小城鎮建設及舊村改造和新村整合建設工作力度,研究制訂了具有現代氣息的小城鎮建設及舊村改造和新村整合建設三年實施規劃。目前以張黨路為軸線的新城鎮建設如火如荼,長2.5公里、寬30米的高標準路面鋪設已竣工,1.5公里的商業大街建設正緊鑼密鼓進行中。全鎮5萬畝耕地土地修編已全面完成,18個行政村規劃成7個社區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已陸續開展,投資1.5億元的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三年內完成,將實現項目區內農業生產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澇能排、旱能澆的現代農業新格局。
特色產業
黨集鎮地理位置優越,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農業以小麥、玉米、棉花、大蒜、辣椒、瓜果生產為主:工業以化工、機械製造、棉花加工、木材深加工和蔬菜冷藏加工為主。
全鎮蔬菜生產、畜牧養殖等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尤其中、高溫棚芸豆、辣椒、香瓜、黃瓜及露地辣椒種植面積廣、品質優,產品遠銷全國大中城市及韓國。
黨集鎮以鄭莊村為中心的露地乾鮮兩用紅辣椒種植已有20餘年的歷史。一直未得到較快發展,面積始終維持在500畝左右,品種嚴重退化,致使畝產量徘徊在2700斤,嚴重影響了椒農的經濟效益。
2007年底,黨集鄉新一屆黨委政府成立後,經過廣泛調查研究,決定對辣椒種植採取因勢利導的方法,指導民眾大力發展辣椒產業,在鄉政府的指導下,於2008年7月成立了成武縣黨集鄉紅鑫辣椒種植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引導民眾走“訂單農業”之路,積極尋求適宜本地種植的露地辣椒新品種,2009年與德州市武城縣英潮經貿有限公司簽訂供求契約,該公司提供適宜當地種植的新品種,合作社實施無公害辣椒種植模式,當年辣椒畝效益提高至4000元以上,椒農人均增收1000元。
經過2009年一年的運作,露地辣椒新品種在當地表現出了良好的優勢,為椒農的經濟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極大地刺激了椒農的種植積極性。2010年,黨集鄉露地辣椒種植面積迅速擴展,達到10000畝,預計2011年辣椒麵積將突破15000畝。為確保椒農經濟收入,該合作社積極尋求合作夥伴,將與青島永發食品有限公司簽訂5000畝的供求契約。
文化遺存
一、明代古代柏樹。
此樹現存黨集鎮劉老家行政村,據《劉氏族譜》載:明洪武年間,劉氏先祖所植,至今已五百餘年。現此樹胸圍1.7米,仍十分健碩。《牡丹晚報》曾予以報導。
二、劉夢驌手書牌坊。
現存黨集村東劉村劉氏牌坊林,這些牌坊文 革期間拆除,後劉氏後人重修,僅存手書上額。
三、古槐樹。
位於郭樓村,此樹有三百年樹齡,為郭氏先祖所植。
四、唐恆貞墓。
位於黨集村西北與劉老家接壤處的唐氏墓園,其墓文 革前尚有,後在農業生產中被平掉,僅剩遺址。
五、李百盈墓。
位於大李莊行政村小李莊村北,現墓前存龍頭巨碑一通。
六、劉懋政墓。
位於黨集村東劉氏牌坊林,文 革中平除,僅存遺址。
七、齊王廟。
位於黨集村東北成田路北,廟為紀念漢朝大將軍韓信與彭越於此處會兵而建,廟內供韓信神像。解放前拆除,僅剩遺址。
鄉土名人
魏傳經,男,1931年3月生,黨集鎮張石店村人。山東省成武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1951年,魏傳經從成武師範畢業後,被分配到成武縣文化館工作,收集民歌370首,其中《包楞調》、《花蛤蟆》、《花開蜜蜂來》等參加過1963年和1983年山東省民歌會演和演唱會,上海唱片廠灌制了唱片。包楞調是流行在成武縣的民間歌曲。1962年10月,成武縣文化館幹部魏傳經在田集鎮小程樓村採訪民間歌手周金英時,收集並記錄了歌詞,後由成武縣第一中學教師孫嘯天譜曲。周金英演唱的包楞調,64段詞由一首詩發展而來。詩為:“晴空明鏡,松峰鳳鳴,星亭清靜,景動風輕。”詩中的每個字按先後順序演變成四段詞,每段由四句組成。整個唱詞內容表現廣泛,春夏秋冬、山水花草、日月星辰、君王賢士、公子小姐、天仙神怪、名勝古蹟等等,無所不包,應有盡有。1963年,魏傳經改寫填詞的包楞調,在山東省民歌演唱會上,由菏澤地區代表隊姚月蘭演唱。演唱會後,由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歌曲》雜誌同年第四期發表,從此在全國流行起來。第二年5月,由山東省歌舞團獨唱演員張英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演唱,音樂界人士紛紛發表評論。成武民歌包楞調的問世,填補了我國聲樂史上民間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國外音樂界認為只有歐美才有民間花腔的論斷。原籍菏澤的彭麗媛把包楞調帶入北京後,幾次出訪北歐諸國時演唱,並錄製成唱片和磁帶發行全國。
崔傳義1944年12月生,山東成武縣黨集鎮張石店村人。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曾在安徽省滁縣地區工作11年,在那裡參加了實行農業“大包乾”的農村改革。此後調入安徽省政府辦公廳。1987年到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工作。1990年轉入國務院了展研究中心。崔傳義一直致力於研究三農工作。現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作者對農業經營制度、批發市場、農村技術革命、農業保護與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多次獲得中國發展研究獎、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著有《中國農民流動觀察》,合著《中國縣市改改革縱橫》、《中國農業服務模式》、《農民就業與中國現代化》、《走出二元結構:農民工、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等。
李元亮(公元1887-1959年),字陶村,今成武縣黨集鎮小李莊人。出身書香世家,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山東省優級師範學堂畢業,入京任財政部主事、僉事、秘書等。周自齊督魯時,任其高等顧問。公元1914年2月,隨周入財政部,出任吉林省菸酒事務局局長。公元1920年調任山東省煙臺海關監督。為第一屆國會議員,公元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兵敗逃至煙臺,於輪船上召李元亮籌款應急。李元亮辭職引退,入京寓居。後曾任財政部高等顧問、總統府顧問等。抗日戰爭爆發後,轉居濟南。解放戰爭中流亡商丘一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家鎮定居。公元1959年病故。
鄉鎮大事
2011年8月23日,黨集鄉隆重舉行撤鄉建鎮揭牌儀式。這是黨集鎮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黨集鄉嶄新的一頁已經翻開,具有里程碑意義。
縣委書記楊曉玲、縣人大主任劉廣來、縣政協主席秦建國、縣委常委、副縣長馬崇峰、副縣長郭剛及其他縣六大家領導、縣直部門負責人、黨集鎮重點企業負責人、黨集鎮全體鎮村幹部共同參加了揭牌儀式。
揭牌儀式由黨集鎮鎮長程淵波主持,縣政府黨組成員王留根宣讀了黨集鄉撤鄉建鎮批覆檔案,同意黨集鄉撤鄉建鎮,實現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縣委書記楊曉玲、縣人大主任劉廣來、縣政協主席秦建國、縣委常委、副縣長馬崇峰共同為黨集鎮黨委、黨集鎮政府揭牌。
縣委常委、副縣長馬崇峰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黨集鄉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結合鄉情,謀劃發展,團結帶領全鄉人民民眾自強不息,難中求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從一個較為單一的農業鄉發展成為工業項目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呈現多元化、小城鎮建設快速推進、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新型鄉鎮,社會經濟發展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呈現出百業俱興、乘風破浪的良好勢頭。撤鄉建鎮正是對這些變化和取得成績的充分肯定。黨集鎮黨委書記白聖強代表黨集鎮黨委、政府和全鎮廣大黨員、幹部民眾致辭,就黨集鎮的歷史進行了回顧,對黨集鎮的未來進行了展望。並勉勵黨集鎮廣大黨員、幹部、民眾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真抓實幹,開拓創新,奮力譜寫黨集富民強鎮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