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製作於唐開元二年(714年),為“中華第一制琴師”四川雷威所斫,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為落霞式,通長124.8厘米,有效弦長116.3厘米,額寬16.3厘米,肩寬18.8厘米,尾寬12.5厘米,兩肩之間最厚處厚度為5.4厘米,岳山高1.3厘米,厚0.9厘米,承露1.5厘米;造型古樸、典雅,背面有冰裂斷和小流水斷。龍池上方有“彩鳳鳴岐”琴名,下為楊宗稷的三段鑑藏讚美銘,龍池腹腔內有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曾是定王府“行有恆堂”第一琴,又是九疑山人楊宗稷“半百琴齋”第一琴,並著錄於《琴學叢書》中,又是“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的雷公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代
  • 類別:樂器
  • 級別:二級文物
  • 製作時間:唐開元二年(714年)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製作技術,文物價值,文化寓意,社會評價,

文物歷史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製作於唐開元二年(714年)為“中華第一制琴師”四川雷威所斫。傳說雷威常在北風呼嘯的大雪天,喝醉酒跑到深山老林,在狂風震樹之時,聽樹的發聲而選良材。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局部唐彩鳳鳴岐七弦琴局部
清道光(1821—1850年)時,唐彩鳳鳴岐七弦琴為定敏親王載銓收藏。
八國聯軍入侵後,此琴流落民間,後為清末民初琴學泰斗、古琴學家楊宗稷重金收購。
民國二十年(1931年),楊宗稷去世。去世前,在學生虞和卿的介紹下,他的一批藏琴被轉到了徐桴手中,其中就包括楊宗稷的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1949年,徐桴去了台灣,收藏的21張古琴留在了家鄉,後來因故只剩下14張,被後人捐到鎮海文化館,其中包括唐彩鳳鳴岐七弦琴。
1953年,鎮海文化館將包括唐彩鳳鳴岐七弦琴在內的14張古琴移交給了浙江省博物館。
2010年11月19日,14位來自中國海內外的古琴大師用唐彩鳳鳴岐七弦琴等樂器奏響唐樂。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正背面唐彩鳳鳴岐七弦琴正背面

文物特徵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為落霞式,通長124.8厘米,有效弦長116.3厘米,額寬16.3厘米,肩寬18.8厘米,尾寬12.5厘米,兩肩之間最厚處厚度為5.4厘米,岳山高1.3厘米,厚0.9厘米,承露1.5厘米,三四徽間為琴面最寬處。琴體渾厚,背面微凸,鹿角灰胎,從琴面漆灰剝落處看,漆灰較厚,為瓦灰,應該是楊宗稷重修時颳去琴面原漆灰後上的瓦灰。琴背以栗殼色原漆為主,間朱漆,朱漆為修補色,琴面與側面後加朱漆。琴背冰裂斷兼小流水斷,琴面斷紋隱約可見,在三、四、五徽部位,隱見類似梅花斷的小圓圈斷紋。“彩鳳鳴歧”四字位於岳山下9厘米處開始,除「彩」字為5x3厘米外,其餘三字約為4厘米x3厘米。龍齦4厘米,龍池21.8 厘米 x2厘米,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龍池兩端在方圓之間,鳳沼11厘米x2厘米,池沼內側以木加厚,其厚1.5厘米。琴面弦路處全無斷紋,弦路二旁隱約可見極細牛毛斷紋(楊氏謂為冰裂斷紋)。底部遍布細密之冰裂斷紋。琴底部自軫池開始有一道14.5厘米之紅漆修補痕跡,另自鳳沼開始至龍池有長達22厘米之裂痕,自龍齦直鳳沼有長達11.5厘米之裂痕。其納音寬而不高,中間部份微凹。背部呈褐色,絲弦為後配。缺失琴軫,雁足,內側冠托,內側冠角連同部份琴面也已經損壞(長達8厘米,寬處達4.2厘米)。第1,2,3,4,5,6,9,10徽處隱約可見比現有徽大的圓形痕跡,可能是原有的徽留下的印痕。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題文唐彩鳳鳴岐七弦琴題文
龍池兩側行書題款: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戊日設弦已施漆,信有鬼斧兼神工。
選材酣飲冒風雪,峨嵋松邁嶧陽桐。吳越百衲雲和樣,春雷猶見宣和宮。
靈開村中八日合,雜花亭畔余仙蹤。秋堂忘味成雅器,霧中山遠聞霜鏞。
微弦一泛山水深,率更妙墨留池中。伏羲樣剪孫枝秀,徐浩題字石經同。
嗟予嗜琴已成癖,京華十稔搜羅窮。良材入手警奇絕,物萃所好神亦通。
開元二年題名在,千二百載剎那空。落霞仿古神女制,如敲清磬撞洪鐘。
成連子期不可作,曲終目送冥冥鴻。會當嵌金字劉累,常恐風雨隨飛龍。”
落款“開元後廿年甲寅荷花生日九疑山人楊宗稷自題”。下鈐白文篆書“時百所藏”長方印。龍池下方右側楊宗稷又題“大唐開元二年(714年)雷威制”。琴上銘有“庚申(1920年)二月,與朗貝勒公祭長沙張文達公於岳雲別業。貝勒見此雲,定慎郡王舊藏百餘琴,庚子散失,此為第一。因贈長歌有‘曾存定府先人言,我持此琴三嘆息’之句。定府琴有名於時,識之以告來者。宗稷再題。”龍池下方左側楷書七言絕句“禪寮花落畫,猿嘯龍吟萬籟沉,定府舊藏真第一,曲終人遠晚煙青”。落款“辛酉(1921年)上巳為時佰先生題,楊懿年時同居法源寺。”

製作技術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題文唐彩鳳鳴岐七弦琴題文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琴體渾厚,背面微凸,製作時先用粗麻布包裹住琴胎,然後塗上了一層鹿角灰,最後髹上大漆,這樣的製作使琴音更加松透、悠揚;從琴面漆灰剝落處看,鹿角漆灰比較厚。

文物價值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曾是定王府“行有恆堂”第一琴,又是九疑山人楊宗稷“半百琴齋”第一琴,並著錄於《琴學叢書》中,又是“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的雷公琴。唐彩鳳鳴岐七弦琴是皇室大婚的嫁妝,是皇室流入民間的佳品。

文化寓意

“彩鳳鳴岐”原文出自《國語·周語》:“ 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於鄗。是皆明神之志者也。”三君注 :“鸑鷟,鳳之別名。”
唐彩鳳鳴岐七弦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3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際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而樂是為了求“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的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的推行,是為了達到相輔相鹹的和合性目的。而從唐彩鳳鳴岐七弦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看,可見其製作形制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社會評價

浙江省博物館:唐彩鳳鳴岐七弦琴有鐘磬金石之聲,在唐琴中屬上乘,可與故宮著名的唐琴“九霄環佩”相提並論。
近代琴學大師楊宗稷:該琴“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