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唐多令·詠絮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紅樓夢》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曹雪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唐多令·柳絮1
粉墮百花洲2,香殘燕子樓3。一團團、逐對成毬4。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5。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6?嫁與東風春不管7,憑爾去,忍淹留8。
作品注釋
詞句注釋
- 唐多令:唐多令,詞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樓令”“箜篌曲”,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五句、四平韻。
- “粉墮”二句:粉墮、香殘,指柳絮墮枝飄殘;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統志》:“百花洲在姑蘇山上,姚廣孝詩:‘水灩接橫塘,花多礙舟路。’”林黛玉是姑蘇人,藉以自況。也有說,“粉墮百花洲”典出晉代石崇愛妾綠珠。石崇在金谷園百花洲建高樓藏納綠珠,因趙王司馬倫垂涎綠珠美貌,恃權強奪,綠珠在百花洲跳樓自殺,誓死不從。
- 逐對成球:形容柳絮與柳絮碰到時黏在一起。“球”諧音“逑”;逑,配偶。這句是雙關語。
- 繾綣(qiǎn quǎn):纏綿,情好而難分。風流,因柳絮隨風飄流而用此詞,說才華風度。小說中多稱黛玉風流靈巧。
- 誰拾誰收:以柳絮飄落無人收拾自比。
- “嫁與東風”句:亦以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將逝而沒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詩意。
- 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歸。
白話譯文
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隨風飄落,燕子樓中楊花的芬香仍然殘留。一團團的白絨、互相追趕著結隊成球。飄泊不定就象人那樣命苦,難合難分也沒有用處,再不要說過去的風流!
草木好象也知道憂愁,這樣年輕怎么就白了頭。可嘆這一生、誰捨棄了你誰又把你來收!跟著東風走春光也不管:任憑你到處流離,怎忍心使你長久地逗留!
創作背景
曹雪芹將《唐多令·柳絮》寫在了《紅樓夢》第七十回,柳絮詩會,是大觀園最後一次詩會。對四大家族來說,歷史時光的向前推移,和它衰敗命運的急轉直下是成正比的。賈府里更加明顯地呈現出了種種危機的徵兆:奴隸們反迫害的鬥爭逐漸明朗,大觀園裡的叛逆者與封建衛道者的矛盾衝突,日益尖銳激烈,寶黛的叛逆思想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更加強烈地要求擺脫儒家傳統思想的束縛,並大膽地發展了他們以反對封建宗法秩序束縛為基礎的愛情關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愈演愈烈,派系之間、嫡庶之間、夫妻之間、婆媳之間,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上層統治集團分崩離析,局面難撐;生活上的揮霍無度,造成了經濟上的入不敷出。這一切都標誌著“聲威赫赫”的賈府,已是江河日下,瀕臨崩潰。這首詞正是封建貴族階級沒落時期的生活在曹雪芹頭腦中反映的產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曹雪芹在《紅樓夢》七十回代林黛玉擬的這首《唐多令·柳絮》詞纏綿悽惻,催人淚下。全詞語多雙關,明顯有借柳絮隱說人事的用意。其中不但寄寓著黛玉對自己不幸身世的悲切哀嘆,也蘊含著預感到愛情理想行將破滅而發自內心的悲憤呼聲。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兩句均非實指其事,而是即景吟詠,但已將眼前的景和心中的情融合在一起了。《大清一統志》稱:“百花洲在姑蘇山上”,黛玉正是姑蘇人。而燕子樓的典故又常被前代文人用來泛說女子的孤獨悲愁,與黛玉以淚洗面的心境相合。因而這兩句的自況之意十分明顯,她 以“粉”、“香”暗指自己人格品質的潔白與芬芳,而以“墜”、“殘”隱喻自己任憑命運簸弄的不幸。
“一團團,逐對成球”,既是寫眼前柳絮粘連飄飛的實景,又語帶雙關,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視的愛情。寶、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愛情給黛玉以慰藉,但也帶來了無窮的煩惱和痛苦。他們的愛情沒有得到家庭統治者的認可,缺乏穩固的現實基礎,隨時都有被犧牲的可能。這與漂泊無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這些, 黛玉不禁發出“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的悲嘆。這表面上象是說柳絮命薄,隨風飄流,實際上卻是自嘆命薄,擔心情好雖難分,心事總成空。
下片的自傷之意就更濃了。黛玉曾自稱“草木之人”,而此處則承接上片嗟嘆命薄的愁苦之情徑說:“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看似寫楊柳草木之質也知愁,當美好春光即將結束的時候,白茫茫的柳絮掛滿樹冠,猶如愁白了頭;而詩行後面卻透露出自傷青春終將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樣無法逆料最終的結局,因而“嘆今生、誰舍誰收!”柳絮飄墜, 無人收拾自比。如果說飄流無依的不幸已經苦不堪言,那么,與知己的生離死別則將更會令人心碎。 “嫁與東風春不管”,既是說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擔憂自己將來不知被命運拋向何處,而知己無法過問。試想其時其境,相知無力保護所愛,也只能“憑爾去,忍淹留”而已。這種被強逼著割捨所愛的悲劇該是很悽慘的。
雪芹為黛玉擬的這首詞以物我合一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而又渾然無跡,表現出精美的藝術技巧。無怪乎“眾人看了,俱點頭感嘆說:太作悲了!——好是果然好的。”
名家點評
武漢大學珞珈學者陳文新《紅樓夢詩詞曲賞析》:這首詠物詞,既寫柳絮,也是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詠物與抒情混然一體,不露斧鑿之痕。
作者簡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經歷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期曾經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生活。十三歲遷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家產抄沒。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左右遷居北京西郊黃葉村(現為曹雪芹紀念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貧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涼。最後因貧病無醫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能詩善畫。其詩立意新奇,風格近唐代詩人李賀。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創作,他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壇上享有崇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