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使院新修石幢位於徐州市雲龍區彭城街道辦事處雲龍社區居委會和平路118號徐州博物館碑園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使院新修石幢
- 所屬年代:唐代
唐使院新修石幢位於徐州市雲龍區彭城街道辦事處雲龍社區居委會和平路118號徐州博物館碑園內。
唐使院新修石幢位於徐州市雲龍區彭城街道辦事處雲龍社區居委會和平路118號徐州博物館碑園內。文物信息 《使院新修石幢記》石幢,現立於徐州博物館內唐碑亭中,石幢為八稜柱體,現殘高1.64 米,每面寬20-22厘米,楷書3行,每行38字,字徑5厘米,為唐代高瑀所撰,譚藩所書,元和十二年(817年)刻石立碑。另有...
此外,還有一些幢形的石刻與佛、道等宗教毫無關聯。如唐開元十一年靳公遺愛頌、元和十二年試院新修石幢記等。這正是石刻中常見的形制與內容不盡統一的現象。說明一種固定的石刻形制並不可能始終被專一的內容與形式所特有。它必然由於世俗社會的好惡面改變其用途,逐漸演變,或興起,或消亡。唐代的經幢 結構比較簡單...
唐·高瑀《使院新修石幢記》:今之徐方,控臨東極,淮海閩越,千里遙賴。地產堅金,俗風用剛。河山郁般,我武宜揚。宋·蘇軾《和陶飲酒》詩二十首之第十七說:“淮海雖故楚,無夫輕揚風。齋廚聖賢雜,無事時一盅。誰言大道遠,正賴三杯通。時君不夕坐,衙門散刀弓。”詩中言道,徐州雖是故楚之地,...
然而,唐末“會昌法難”,靈隱受及池魚之災,寺毀僧散。直至五代吳越王錢鏐,命請永明延壽大師重興開拓,並新建石幢、佛閣、法堂及百尺彌勒閣,並賜名靈隱新寺。鼎盛時曾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間,僧眾多達三千餘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與孝宗常幸駕靈隱,主理寺務,並揮灑翰墨。宋寧宗...
彼岸寺位於河南省郾城區內,石幢在該寺院內。石幢雕工精湛,上部八棱千佛造像,伎樂仙人,中部四面小篆“許州郾城縣彼岸寺碑銘”,下部四面造像,底部雕以海池,池壁上為佛傳故事浮雕。明代僧人宗岩稱其為“香水海石幢”,俗稱“龍塔古篆”。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進行拆修加固。 彼岸寺石幢是北宋景德年間(...
佛光寺內有唐代石幢兩座,一座在東大殿前,高3.24米,八角形,立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4.9米,八角形,立於唐乾符四年(877年)。墓塔 佛光寺寺後東山坡上,有唐代大德萬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貞元十一年(795年)建;無垢淨光塔,平面八角形,唐天寶十一年(752年)建,僅存...
八關齋位於商丘城南500米處,進入院內,可以看到一座造型優美的八角亭內,有座八棱石幢。石幢高2.7米,每面寬0.5米,上面有顏真卿晚年撰並書丹的《有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碑文記載,田神功在安史之亂中解了宋洲之圍,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有病累月方愈,宋州刺史徐向等 為逢迎田神功,在...
僅陳澗周圍的張灣、楊城、石幢、潘溝、二道河及駕鹿、黑山等地(截至1993年)陳姓人口約3000餘。附錄《楚黃陳氏宗譜》龍游莊(紹義堂)派語:(國希一之友亮,)文廷世發昌;正大昭先德,榮華啟運祥;溢聲能永紹,家慶溥綿長。129.分莊祖端琉,始遷地湖南永州府永寧縣。(註:按舊譜,類之嗣子,倫之...
唐太和間(827—835)重修明應王廟。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下毀寺驅僧之敕後周時廢天下寺院4600區,還俗僧尼25萬多人廣勝寺再度被毀。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休量山僧普靜在上寺捨身。宋元車元年(1079)河陽節度使度推官游廣勝寺,題望山亭詩。采紹聖二年(1095)建石幢造像。金太宗天會中(1122)僧宗瑩建...
3.明洪武二十年,丁卯佛足跡碑,原碑已殘,現又複製豎立院中。4.唐吳道子畫觀音像石碑,原碑在碑林,現已複製豎立院中。5.唐乾封三年、鹹通十二年,陀羅尼經石幢兩柱,現立於後院。6.梵文唵字碑,宋神宗時立,碑雖不存,而《金石萃編》有記載。已抄全文附後作參考。7.開花碑,明英宗正統十年聖旨敕賜...
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嵩山地區自古就是儒家學派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有嵩陽書院、潁谷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其中最顯赫的為嵩陽書院。“書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2010年3...
晉祠博物館主要藏品有戰國青銅器、唐華嚴經石幢、元青花刻花蓋罐、山西地方名人如傅山、趙鐵山、祁雋藻等之書畫作品以及近現代摺扇等。文化活動 晉祠博物館舉辦的大型展覽有“中日書法展覽”、“董壽平美術作品展”、“晉陽文物精品展”、“清代帝後文化生活展”、“翰墨迎春—山西近代書畫名家作品展”等。1997年9月...
寺內西側有經幢二座,一座為唐十六面經幢在邢台開元寺的毗盧殿西南側有一個通高七米多的石幢,幢身高3.73米,直徑0.94米,幢身有十六面,每面寬19厘米,在幢身上部有蓮花瓣一匝,蓮上各刻有小坐像一尊。主體幢身作四方、六角或八角形,有少數的園柱形,作十六面形的幢身的經幢更是少見,現存的僅見邢台...
志乘所載:興福寺高僧有唐之懷述、常達;梁之彥偁;宋之晤恩,或弘宗演教,或神應感通,溯自開山以來歷乾五百餘載。世變滄桑,興廢屢更,端賴碩賢,砥柱其間,奕葉相承,傳之無盡。興福寺自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一詠,馳譽千載,今猶存諸多名跡:唐尊勝石幢:二幢立於山門前,左為平原陸展書,右...
唐會昌年間,武宗李炎下詔清除佛寺,石碑隨開元寺而毀。當時,地方官吏因石幢巨大,不便搬動,便將碑文鏨鑿數處,就地埋於土中。唐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在前刺史唐氏之家得其模石本,將缺字補齊,重新立起。模石本是摹刻上石的底本還是原石拓本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原石被鏨鑿數處(而...
薦福寺,南北跨唐長安城安仁坊、開化坊,後以小雁塔為中心全部遷至安仁坊範圍內(今西安市永寧門外友誼西路),始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是高宗李治駕崩百日後,皇室族戚為其獻福而興建的寺院,故最初取名“獻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神龍二年(706年),擴充寺廟為譯經院,成為繼...
錢君陶隸書)、盧綸(王個行草)、岑參(劉自櫝古篆)、蘇轍(張仁芝草書)、王禹偁(方傳鑫隸書)、張舜民(沈覲壽楷書)的詩,蘇軾詩6首(沙孟海草書、高式熊隸書、蔣維菘行書、沙曼翁隸書、商承祚篆書、周志高草書、宮保誠隸書),以及今人霍松林、茹桂的題詠碑,劉文西的老子像碑,茅盾書《樓觀台》石幢,薜...
幢身上部分結構威嚴秀麗,下部分及須彌座穩重渾厚,須彌座上又以蓮花座承托幢身,全幢輕重合宜,繁簡適度,充分體現了唐代中後期石幢造型的藝術風格。唐代石佛 無頭石刻佛像是在小雁塔腳下出土的最大一尊唐代石佛像。石佛出土時殘缺無頭,身穿袈裟,雙手處斷裂,呈立狀站在蓮花座上。經測量,其身高有1.8米(含底座...
義中大師見狀悄悄作法,移來一塊巨石,牢牢將地宮出入口堵住,巨石上立一石幢,上刻真言咒語,使“山鬼”無法搬動巨石。山鬼”們玩夠了,都想擠出洞來,義中大師安撫道:“你們在這裡乖乖呆著,等洞口石頭上的石幢開花了,你們就可以出來。今後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九日,我會讓人送好東西給你們吃的。”義中大師以...
至元間,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復建,復毀於季世之亂,文殊院圮陒已久,蓋不知其幾。至大清鹹豐間,知縣趙德漳修營興建,今殘垣雖存,翳為蕪曠。今朝後繼,雁北徒眾企寂興作,鼓勁振勵。有準提居士吉祥金剛輩,俗姓王,名紅兵,素尚佛乘,好修善果,夙聞道殿少年禮佛聖跡,因殫精謁贊,屢詣三台。見舊址石幢俱...
八關齋位於商丘古城南門外500米處的古宋河畔,進入院內,可以看到一座造型優美的八角亭內,有座八棱石幢。石幢高3.2米,每面寬0.5米,上面有顏真卿晚年親筆撰寫的《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唐朝大曆七年(772年),河南節度使田神功為保衛睢陽,同安史叛軍大戰兩天兩夜,經殊死拼殺,終於救出睢陽全城兵民,保住...
猗園向東擴建的三十餘畝風景區,亦鑿池引水,建亭架橋,池中設島,曲徑通幽,使新老景區之間水體布局,納入明代江宏《游猗園》詩:“煙花霧植古槎橋,湧出珠宮倚碧霄。風度猗園竹影靜,水依殿靄石幢高”的意境。花石小路 園林道路隨建築、綠化、山石水池的布局曲折繞行,依地形起伏而自由變化。路面花紋的安排和...
天寧寺前殿有歷代遺留下的大量碑刻、石幢等,如五代時期的“天寧寺尊勝陀羅尼經幢”,元代“天寧寺四大天王殿記”“天寧寺重修水殿功德記”“天寧寺顏公提點碑”“天寧寺虛照禪師明公塔銘”和清乾隆重修碑等。歷史文化 年代考證 天寧寺前殿斷代為元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1、該建築存在較為明顯的升起和側腳。2...
一時近郭祠宇,毀棄殆盡,顏祠既不可保,將所謂石幢者,欲盡碎之,而以危然不得仆。”為利於防守,與護城堤相毗鄰的“顏魯公祠”被拆除,祠中僧人遷至閼伯台麓商丘寺內。故其有“西開元寺”之稱。護城河被加深後,河水漫浸到“八關齋”碑石,後來,該碑被移至護城河西約35米處。到了清順治年間,告老...
始建於唐初的聖壽寺,由於環境清幽,諸如宋濂,方孝孺等名人學士經常在此著書講學。寺內留存的古蹟有元代的聖壽寺碑、石羅漢、石幢座、白乳泉。寺後有棵死而復生的古羅漢松已有600多年歷史,此樹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人為摧殘枯萎而死,經幾番寒暑更換,在1987年春,枯死多年的羅漢松竟重新萌發新枝嫩葉。梅江的正觀...
寺外原有南漢乾和尊經石幢,亦不存。寺西有黃野仙洗藥池,池水經寺前注下為小瀑,下成小潭即錫杖潭。寺東峻岭連綿而下,如瓜蔓結瓜,長蛇入谷,有新延祥寺建於山麓。故延祥寺有御園、明月戒壇皆廢。寶積寺至延祥寺約1.5公里。小石樓西下為黃龍洞,洞口有巨石,刻明湛若水書“黃龍洞”三字。此洞原名...
位於崇聖寺三塔西,東距乾尋塔350米,明代以後地方志稱段平章墓,原為圓形土丘,直徑約8米,高2米,上立石幢,現僅有土丘,墓幢已毀。段功墓經三塔文管所1996年8月征崇聖寺遺址區120多畝土地後,已歸三塔文管所管理,並按《崇聖寺三塔文管所保護建設規劃》分步實施段功墓的開發利用。宗教文化觀光區 主詞條...
影堂存於本院後。十二年告成。縣尉許籌追珪之德為記焉。”到了清代,嵩岳寺仍然存在,清人施閏章撰寫了《嵩山遊記》收在《學余堂文集》卷十五里。“遊記”稱:“從嵩岳寺塔院東抵嵩陽廢宮,有三柏。相傳漢武帝封三將軍,今存其二大。皆圍三丈,有竒輪囷盤蹙紋如垂鬘。稍北一石幢半沈土中,見韓歐諸公...
後來易木為石,並吸收了某些樓閣式塔的形式,這種經幢至少在唐中期巳蟲出現。天恩寺會昌年間建的兩座經幢,體現了早期石幢的型制。兩幢製作大同小異,由須彌座。幢身和仰覆蓮,寶珠等組成。幢身瘦高,八角形,上刻佛頂尊肚陀羅尼經,體量較小,沒有仿木構樓閣式塔的構件。其中會昌二年經幢,流雲托座雕刻形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