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鏡直徑14.9厘米×14.9厘米,四方委形,圓鈕,花枝鈕座。銀質纏枝繞鈕一周,伸出八個金花蕾。四組鸞鳳環繞花叢飛翔,銀鸞鳳各含一株花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代金銀平脫鸞鳳紋鏡
- 直徑:14.9厘米×14.9厘米
- 年代:唐代
唐鏡簡介
唐鏡厚實細膩,製作精緻,種類繁多,繽紛絢爛,體現了工藝技巧與藝術裝飾的完美結合,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在國力強盛、社會開放的“盛唐氣象”下,唐代在鑄鏡工藝上實現了許多創新,出現了金銀平脫鏡、貼金銀鏡等多種特種工藝鏡。此枚金銀平脫鸞鳳紋鏡便是唐代高超鑄鏡工藝的代表之一。
所謂金銀平脫鏡,在製作前並不裝飾鏡背,在鏡背上僅有一圈寬寬的邊緣。先把黃金或白銀通過模子等製成薄片,再裁剪出所需的飾片,或在這些金、銀薄片上壓印、鏨刻出紋飾,再用膠漆等將金、銀飾片貼到鏡背上去,鏡背的空白處亦填上漆,如此髹漆數重後,再細加研磨,使金、銀飾片構成的紋飾更清晰地脫露出來。金銀平脫往往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紋飾與漆底在同一平面,另一種是紋飾高出漆底。類似的這些在鏡背上附以金銀的技術早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現,但尚不成熟;唐代則有了很大的提高,紋飾皆精美異常,呈現高浮雕的效果,題材也豐富多彩,鳥獸花卉無所不及,可謂盛矣!
此鏡直徑14.9厘米×14.9厘米,四方委形,圓鈕,花枝鈕座。銀質纏枝繞鈕一周,伸出八個金花蕾。四組鸞鳳環繞花叢飛翔,銀鸞鳳各含一株花枝。鈕的上下各有一株金花枝,其兩側各有金鳥;鈕的左右亦各有一株金花枝,其兩側各有金蝴蝶。端觀此鏡,只怕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些一片片的構成精美花鳥紋飾的金、銀薄片了吧,它們不但呈現了一幅花團錦簇、鸞鳥呈祥的圖畫,更以金、銀本身的耀眼、華麗、富貴之氣完美地烘托、注釋了圖畫的精神與內涵,因為有了它們,所謂富貴、吉祥方才名副其實、實至名歸。
以金、銀之質,竟然可以被打造得如此微小、細薄,仿若它們本就是鏡背的一部分似的緊緊地貼附於鏡背之上,完全看不出來二者之間原屬“陌路”;更難得的是能以如此微小的薄片制出如此繁瑣、複雜、精緻、美麗的紋飾,使得那些鸞鳥、蝴蝶、花枝仿佛是活的、只是暫時停歇於鏡背上一般。當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只有看到了此等實物,才會明白人們歷來對唐鏡“工藝技巧與藝術裝飾完美結合”的讚譽誠然不虛!也只有看了此等實物,也許才會明白為何唐人如此鐘愛金、銀平脫之器,也許只有這樣富麗堂皇、精巧雅致的完美方才能映襯唐人心中雍容華貴、大氣磅礴的“盛唐氣象”!
這些金銀平脫之器因為耗費金銀,且製作不易,政府多次下詔禁止製作,但始終屢禁不止。所謂“上之所好,下必甚之”,在皇室如此鐘愛金銀平脫之器的情況下,想隔絕它在民間的流行,實在是為難人。這就要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唐玄宗,正是他的大力推進,才使得唐鏡成為中國古代鑄鏡史上的華麗巔峰,而金銀平脫之器也正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大為流行。他的寵妃楊貴妃就曾將金銀平脫器皿,如金銀平脫盤、金平脫寶枕等賞賜給“兒子”安祿山。
唐明皇將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規定當日王公以下都得貢獻銅鏡,他本人也會在當天接見朝臣和外國使節,對四品以上朝臣賜銅鏡。那些被賜予朝臣的銅鏡往往鏡背貼金,被稱為“金鏡”。為了鑄造貢鏡,當時的政府竭盡能事。端午節時,揚州的鑄銅工匠們就集中起來共同鑄鏡,他們將造出的鏡子稱為“百鍊鏡”,因為鑄這些鏡子的銅都是經過百次以上提煉。工匠們又為“百鍊鏡”設計了精美的圖案,並將其鑄在鏡背上,再用玉屑金膏細心摩擦,把鏡面打磨得光亮明淨。大詩人白居易曾在《百鍊鏡》中描述了此等盛景:“百鍊鏡,熔規非常規,日辰置處靈且奇,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午時,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譚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史手自封。”可見當時官府對鑄造“貢鏡”的重視。
不過歷史的狼煙終究將一切奢華化為灰燼,安史之亂後,唐肅宗、代宗數次下令禁止製作金銀平脫之器。隨著大唐國力的衰落,此等金銀平脫之器的製作也逐漸衰落,及至宋代,已幾乎絕跡。唐宋之際的歷史嬗變呈現著政治、經濟劇烈變幻的同時,也沒落下微小的鑄鏡工藝,從此中國的銅鏡便告別了它華貴、雍容的輝煌年代,與中國的歷史一起踏上了內斂、平實的另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