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越國公古畫像

唐代越國公古畫像

唐代越國公古畫像,據史料記載,是唐太宗下旨所繪。畫中人物為唐代顯祖越國公,畫為彩色,人物端莊慈祥,眉目傳神,是民間保存不多的精品。目前藏於浙江衢州開化縣蘇莊鎮富產村汪氏家族。

基本介紹

浙江衢州開化縣蘇莊鎮富產村汪氏家族至今珍藏有一幅祖畫,畫中人物為代顯祖越國公,畫為彩色,人物端莊慈祥,眉目傳神,是民間保存不多的精品。據史料記載,此畫是唐太宗下旨繪成的。欲知此畫的來龍去脈,需先了解汪氏家族的變遷史。
話說東周年間,姬家魯成王府(約公元前590年間)燈火輝煌,賓客盈門,慶祝魯成王喜得孫兒。小孩生得虎頭虎腦,眉清目秀,大家都說將來必成大器。魯成王寵愛有加,為孫子取名姬寶,望孫成龍。小姬寶數日後,不知何故,右手緊握不肯張開,終日啼哭,攪得父母日夜不安,父親里宏忙邀請名醫來府看病,大夫診視後,並無病痛,掰開幼兒小手一看,見其掌心紋路組成了一個清晰的“汪”字,大為驚奇。此事驚動了魯成王,他看後說;“難道他想姓汪?”姬寶似懂事樣,馬上止住啼哭,魯成王心想,姬是皇姓,那有更改之理?說“姓不能改!”孫兒又哭鬧起來,越哭越響,越啼越凶,魯成王左右為難,心想定是上天注定,不能違背天意,違心地說:“讓他姓汪吧!”從此以後,姬寶改姓汪,名汪植,成年後官拜魯穎川侯,便是汪姓始祖。
汪氏後分支到江南,龍驤將軍汪文和始遷會稽,至四十四世裔孫名汪世華,為避唐太宗名諱,改叫汪華,他上有二個兄長,排行老三,自幼讀書習武,長大後文武兼備,有一次,奉父命攜帶了3000兩銀子去外地做生意,在一涼亭休息,見一員大將帶兵而至,將軍到涼亭也下馬休息,兩人便互相交談起來,知汪華去外地做生意,將軍說是來籌集軍餉的,兩人越談越親熱,有點相見恨晚之意,得知將軍軍費緊缺,汪華慷慨解囊,把這批銀子獻給將軍,將軍非常高興,從涼亭上拿了一塊瓦,一掰兩半,給汪華半塊,要他珍藏好,作為憑證,三年後再到涼亭相會。三年後,將軍沒有失約,果真又來到涼亭,汪華拿出半塊瓦與將軍藏的半塊瓦一對相吻合,這位將軍就是李淵。他償還了銀子,見汪華為人誠實,文武兼備,便請他出山,與自己一起帶兵作戰,爭奪天下,汪華早有此意,便跟隨唐高祖從征,東征西戰,作戰勇猛,戰功顯赫,成為李淵的愛將。唐朝建立後,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命其掌管歙、宣、睦、杭、婺、饒六州軍事,又任歙州刺史,官居一品,加封越國公。貞觀二年,唐太宗授右衛府折衝都尉,歷事兩朝30餘年,於貞觀二十三年(約公元649年)三月三日去世,享年64歲, 葬歙邑北七雲嵐橋。
唐太宗聞知汪華去世,非常痛惜,念其建唐有功,保唐有績,即頒下一道詔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門下第一越國公汪華也,有聲,官居一品,詞翰如流,才兼文武,從征天下,有功,敕封忠列昭惠侯柱國土大夫。
帝曰:為國而死,再封列昭忠廣仁英聖王,即時委命禮部,彩畫儀容三幅,一幅在朝,寡人如見左右,一幅付凌煙閣,一幅與汪華長子榮歸。
欽哉故敕
大唐貞觀二十三年四月朔日卿序生良行
唐太宗下詔書後,禮部召集畫師繪製出越國公汪華彩畫三幅,其中一幅交給越國公長子,汪氏家族視為至寶,代代相傳。
本邑汪氏子弟均是越國公七子汪爽的後裔,他是武則天的乘龍快婿,官岐山兵曹。傳至五十六代裔孫汪道興,鎮守開化馬金,道興之孫汪記,敕授都指揮,鎮守留隍埠,於五代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汪記遷居雲台(今蘇莊鎮)唐下。其子孫繁衍,後裔分居富產,漳田,蕉川,富樓等地,並建造了“三和堂”,將越國公彩畫掛在中堂上,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三和堂倒塌,畫像一直保存在富戶村汪氏家族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