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絕

唐代三絕

唐代三絕,即:“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這是唐朝文宗皇帝時向全國詔書御封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代三絕
  • 御封時期:唐朝文宗皇帝之時
  • 唐代三絕之一:李白的詩歌
  • 唐代三絕之二:裴旻劍舞
  • 唐代三絕之三:張旭草書
裴旻劍舞,李白詩歌,張旭草書,

裴旻劍舞

裴旻,唐開元間人,其人舞劍亦被譽為唐代“三絕”之一絕。一個人的劍法能夠與李白的詩歌,張旭狂草相提並論,可見其技藝非常之高超。
唐代三絕
據《獨異志》載:“開元中,將軍裴旻居母喪。詣道子(畫聖吳道子),請於東都天宮寺畫神鬼數壁,以資冥助。道子答曰:‘廢畫已久。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勵,就通幽冥。旻於是脫去服,若常時裝飾。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慄,道子於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所畫。得意無出於此。”
又據《歷代名畫記》,畫家吳道子因見裴旻劍舞,“出沒神怪既畢,乃“揮毫益進”。
詩人王維曾以一首《贈裴旻將軍》詩讚道:
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勛。
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

李白詩歌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素有“詩仙”、“詩俠”之稱。祖籍隴西(今甘肅),但不知因何原因先世謫居條支或碎葉,直至李白幼年,方才遷至蜀地。其人“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壯年時曾漫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行止間笑傲王侯,灑脫不羈。
唐代三絕
李白賦詩多以抒情為主,是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收提高而形成本人獨特風貌的詩人。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評,堪稱是繼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好,然而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並至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其詩想像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放飄逸,與杜甫並稱“大李杜”,是以韓愈言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曾鞏曾以《代人祭李白文》贊曰:“子之文章,傑力人上。地辟天,雲蒸雨降。播產萬物,瑋麗瑰奇。大巧自然,又如長河,浩浩奔放。萬里一瀉,末勢尤壯。大騁闕辭,至於如此。意氣飄然,發揚儔偉。”

張旭草書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與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李進崔宗之蘇晉焦遂稱為飲中八仙。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張旭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唐代三絕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黃山谷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若說他的楷書是繼承多於創造,那么他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了。如此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可謂驚世駭俗。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痴,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