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

哮病,中醫病名。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臨床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為特徵。病理因素以痰為主,痰伏於肺,遇感誘發。發病機理為痰氣搏結,壅阻氣道,肺失宣降。發時以邪實為主,治當祛痰利氣;反覆日久,正虛邪實者,又當兼顧,不可單純拘泥於祛邪。若發生喘脫危候,當急予扶正救脫。平時應扶正治本以減少或控制其發作。本篇所論哮病為一種發作性疾病,包括西醫學的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嗜酸性細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過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若因肺系或其他多種疾病引起的痰鳴氣喘症狀,則屬於喘證、肺脹等病證範圍,但亦可與本篇辨證論治內容聯繫互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哮病
  • 發病部位:肺
  • 相關西醫疾病: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
  • 主要病因:伏痰遇感誘發
  • 其他名稱:呷嗽、上氣
  • 多發群體:所有
  • 疾病分類:內科—肺系病證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哮病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辨證論治,辨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治法,轉歸及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哮病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臨床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為特徵。

歷史沿革

1、《內經》雖無哮病之名,但在許多篇章里,都有有關哮病症狀、病因病機的記載。如《素問·陰陽別論》所說之“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即包括哮病症狀在內。
2、漢·《金匱要略》將本病稱為“上氣”,不僅具體描述了本病發作時的典型症狀,提出了治療方藥,而且從病理上將其歸屬於痰飲病中的“伏飲”,堪稱後世頑痰伏肺為哮病夙根的淵數。
3、隋·《諸病源候論》稱本病為“呷嗽”,明確指出本病病理為“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治療“應加消痰破飲之藥”。
4、元·朱丹溪首創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書中作為專篇論述,並認為“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於痰”,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治療原則。
5、明·虞摶《醫學正傳》則進一步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區別,指出“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

哮病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篇所論哮病為一種發作性疾病,包括西醫學的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嗜酸性細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過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若因肺系或其他多種疾病引起的痰鳴氣喘症狀,則屬於喘證、肺脹等病證範圍,但亦可與本篇辨證論治內容聯繫互參。

病因

哮病的發生,為宿痰內伏於肺,每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痰氣搏擊而發出痰鳴氣喘聲。
1.外邪侵襲: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未能及時表散,邪蘊於肺,壅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其他如吸入風媒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影響肺氣的宣發,以致津液凝痰,亦為哮病的常見病因。
2.飲食不當:過食生冷,寒飲內停,或嗜食酸鹹甘肥,積痰蒸熱,或進食海膻發物,以致脾失健運,痰濁內生,上乾於肺,壅塞氣道,而致誘發。
3.體虛病後:體質不強,有因家族稟賦而病哮者,如《臨證指南醫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頓咳,或反覆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氣虧虛,氣不化津,痰飲內生;或病後陰虛火旺,熱蒸液聚,痰熱膠固而病哮。體質不強多以腎虛為主,而病後所致者多以肺虛為主。

病機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關係到脾、腎、肝、心。
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如朱丹溪指出:“哮喘專主於痰”。痰的產生主要由於人體津液不歸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於肺,則成為發病的潛在“夙根”,因各種誘因(如氣候、飲食、情志、勞累等)誘發,這些誘因每多錯雜相關,其中尤以氣候變化為主。
基本病機為痰阻氣道,肺失宣降。發作時的基本病理變化 為“伏痰”遇感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引動停積之痰,而致痰鳴如吼,氣息喘促
病理性質為發作時痰阻氣閉,病理性質以邪實為主。有寒痰、痰熱之分。若長期反覆發作,寒痰傷及脾腎之陽,痰熱耗灼肺腎之陰,則可從實轉虛,在平時表現為肺、脾、腎等髒髒氣虛弱之候。大發作時邪實與正虛錯綜並見,肺腎兩虛,痰濁壅盛,嚴重者肺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腎虛命門之火不能上濟於心,則心陽亦同時受累,甚至發生“喘脫”危候。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多與先天稟賦有關,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誘發。
2.呈反覆發作性。發時常多突然,可見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喉中有明顯哮鳴聲,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甚至面色蒼白,唇甲青紫,約數分鐘、數小時後緩解。
3.平時可如常人,或稍感疲勞、納差。但病程日久,反覆發作,導致正氣虧虛,可常有輕度哮鳴,甚至在大發作時持續難平,出現“喘脫”。

病證鑑別

1.哮病與喘證的鑑別
哮病和喘證都有呼吸急促、困難的表現。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聲響言,喉中哮鳴有聲,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獨立性疾病;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症狀。
2.哮病與支飲的鑑別
支飲亦可表現痰鳴氣喘的症狀,大多由於慢性咳嗽經久不愈,逐漸加重而成咳喘,病勢時輕時重,發作與間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氣喘為主;與哮病之間歇發作,突然起病,迅速緩解,喉中哮鳴有聲,輕度咳嗽或不咳有明顯的差別。

相關檢查

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如並發感染可有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外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顯著;痰檢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肺功能檢查,發作期有關呼吸流速的全部指標均顯著下降,重症哮喘氣道阻塞嚴重,可使二氧化碳瀦留,PaCO2上升,表現為呼吸性酸中毒。胸部x線檢查,發作時可見兩肺透亮度增加,呈過度充氣狀態。並發呼吸道感染可見肺紋理增加及炎性浸潤陰影。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發時以邪實為主,當分寒、熱、寒包熱、風痰、虛哮等五類,注意是否兼有表證。而未發時以正虛為主,應辨陰陽之偏虛,肺脾腎三髒之所屬。若久發正虛,虛實錯雜者,當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狀辨別其主次。

治療原則

當以“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為基本原則。發時攻邪治標,祛痰利氣,寒痰宜溫化宣肺,熱痰當清化肅肺,寒熱錯雜者,當溫清並施,表證明顯者兼以解表,屬風痰為患者又當祛風滌痰;反覆日久,正虛邪實者,又當兼顧,不可單純拘泥於祛邪。若發生喘脫危候,當急予扶正救脫。平時應扶正治本,陽虛者應予溫補,陰虛者則予滋養,分別採取補肺、健脾、益腎等法,以冀減輕、減少或控制其發作。

證治分類

發作期
1.冷哮證
症狀: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發,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射干、乾薑、細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棗、甘草。
2.熱哮證
症狀:喉中痰鳴如吼,喘而氣粗息涌,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黏濁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飲,汗出,面赤,或有身熱,舌苔黃膩、質紅,脈滑數或弦滑。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藥: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黃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蘇子、白果、甘草。
3.寒包熱哮證
症狀:喉中鳴息有聲,胸膈煩悶,呼吸急促,喘咳氣逆,咯痰不爽,痰黏色黃,或黃白相兼,煩躁,發熱,惡寒,無汗,身痛,口乾欲飲,大便偏乾,舌苔白膩、罩黃,舌尖邊紅,脈弦緊。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熱。
方藥: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朴麻黃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石膏、厚朴、杏仁、生薑、半夏、甘草、大棗。
4.風痰哮證
症狀:喉中痰涎壅盛,聲如拽鋸,或鳴聲如吹哨笛,喘急胸滿,但坐不得臥,咯痰黏膩難出,或為白色泡沫痰液,無明顯寒熱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來去。舌苔厚濁,脈滑實。
治法:祛風滌痰,降氣平喘。
方藥:三子養親湯加味。
常用藥:白芥子、蘇子、萊菔子、麻黃、杏仁、僵蠶、厚朴、半夏、陳皮、茯苓。
5.虛哮證
症狀:喉中哮鳴如鼾,聲低,氣短息促,動則喘甚,發作頻繁,甚則持續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咯痰無力,痰涎清稀或質黏起沫,面色蒼白或顴紅唇紫,口不渴或咽乾口渴,形寒肢冷或煩熱,舌質淡或偏紅,或紫黯,脈沉細或細數。
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化痰。
方藥:平喘固本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黃芪、胡桃肉、沉香、坎臍、冬蟲夏草、五味子、蘇子、半夏、款冬、橘皮。
緩解期
1.肺脾氣虛證
症狀:氣短聲低,喉中時有輕度哮鳴,痰多質稀,色白,自汗,怕風,常易感冒,倦怠無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補土生金。
方藥:六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朮、山藥、薏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
2.肺腎兩虛證
症狀: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咯痰質黏起沫,腦轉耳鳴,腰酸腿軟,心慌,不耐勞累。或五心煩熱,顴紅,口乾,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苔淡白、質胖,脈沉細。
治法:補肺益腎。
方藥: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參、麥冬、五味子、茯苓、甘草、半夏、陳皮。

其他治法

1.實證
治法:取手太陰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風寒可酌用灸法;痰熱可兼取足陽明經穴,不宜灸。
處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澤。
加減:風寒加風門;痰熱加豐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虛證
治法:調補肺腎之氣為主。毫針用補法,可酌情用灸。
處方:肺俞、膏肓俞、氣俞、足三里、太淵、太溪。

轉歸及預後

哮病是一種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的疾病。部分青少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正氣漸充,腎氣日盛,再輔以藥物治療,可以終止發作;而中老年及體弱患者,腎氣漸衰,發作頻繁,則不易根除。或在平時亦有輕度哮鳴氣喘,若大發作時持續不已,可出現喘急鼻煽,胸高氣促,張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肢體浮腫,煩躁昏昧等喘脫危候。如長期不愈,反覆發作,病由肺臟影響及脾、腎、心,可導致肺氣脹滿,不能斂降之肺脹重證。

預防調護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氣的刺激而誘發。根據身體情況,作適當的體育鍛鍊,以逐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飲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膩,辛辣甘甜,防止生痰生火,避免海膻發物,煙塵異味,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情緒的影響,勞逸適當,防止過度疲勞,平時可常服玉屏風散、腎氣丸等藥物,以調護正氣,提高抗病能力。

文獻摘要

1.《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候》:“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喘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
2.《醫宗必讀·喘》:“喘者,促促氣急,喝喝痰聲,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痰聲,亦不能抬肩,但肺壅不能下。哮者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三證極當詳辨。”
3.《景岳全書·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扶正氣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或於溫補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證候,當眷眷以元氣為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4.《醫學統旨》:“大抵哮喘,未發以扶正為主,已發以攻邪氣為主。亦有痰氣壅盛壯實者,可用吐法。大便秘結,服定喘藥不效,而用利導之藥而安者。必須使薄滋味,不可純用涼藥,亦不可多服砒毒劫藥,倘若受傷,追悔何及。”
5.《時方妙用·哮證》:“哮喘之病,寒邪伏於肺俞,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一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即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氣亦發,勞役房勞亦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