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式打擊

哥本哈根式打擊

“哥本哈根式打擊”主要指英國皇家海軍於1801年對丹麥—挪威艦隊發起的先發制人式打擊。而這種引發國際社會對所謂“戰爭道德”爭論的作戰方式,對後世的軍事思想發展和戰略布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基本介紹

  • 名稱:哥本哈根式打擊
  • 發生時間:1801年
  • 參戰方:英國皇家海軍、丹麥—挪威艦隊
  • 外文名:Copenhagen style strike
歷史源頭,歐洲局勢緊張,英國人的陰謀,哥本哈根戰役,過程與結果,後世影響,

歷史源頭

歐洲局勢緊張

19世紀初期,由於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節節勝利,以英俄等國為首的反法同盟(Anti-French Alliance)對法國採取海上封鎖的措施。此一事實,加之英國統治集團對海上力量的重要性有更多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英國海軍在英法戰爭中占優勢的原因。路易十五宣稱:“在法國,除行家維尼特的海軍外,決不會有別的海軍。”與這類似的情況,英國歷史上是肯定不存在的。英國的海軍優勢是個決定因素,因為在布雷斯特附近海面上巡航的一支英國分艦隊能切斷法屬殖民地與其母國的聯繫,使它們無依無靠,這種情況曾一再發生。然而此時,法國海軍的力量尚不足於英國皇家海軍對抗,在艦隻數量不足的情況下,吸收丹麥—挪威艦隊或葡萄牙艦隊成為了法國人的選擇。

英國人的陰謀

英國人認為,在普魯士慘敗於第四次反法同盟後,丹麥的獨立在法國的威脅下,變得更加岌岌可危。英國外相查爾斯·格雷因此試圖遊說丹麥,加入英國與瑞典的秘密同盟之中,但卻遭到拒絕。於是英國人開始考慮解除丹麥艦隊的威脅,即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方式,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哥本哈根戰役

英國人認為法國意圖侵略好斯敦,以逼使丹麥對抗英國。一些報告亦指出,丹麥人暗中準備接受。英國內閣決定行動,並在7月14日,馬爾格雷夫伯爵(Lord Mulgrave)取得國王的準許後,派遣約21至22艘艦隻前往卡特加特海峽監視丹麥海軍的行動,並在必要時作出"迅速並猛烈的行動"("prompt and vigorous operations")。內閣稍後於7月18日派人再次遊說丹麥政府,把其艦隊轉交給英國。同日,英國海軍部亦派遣超過50艘艦隻給司令詹姆斯·甘比爾進行"特別任務"。19日,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卡蘇里子爵命令駐軍施特拉爾松的英軍將領,卡斯卡特伯爵帶兵前往厄勒海峽以獲得增援。25,000名步兵集結,第一隊於7月30日出發。坎寧再度向丹麥提供盟約及共同防禦,以及一道條約表明戰後即歸還丹麥艦隊,並為英國駐軍于丹麥進行補貼。31日,拿破崙命令塔列蘭提醒丹麥預備投入對抗英國的戰爭,否則貝爾納多特將侵略好斯敦。無論法國人或英國人均未能說服丹麥放棄中立,因此英國艦隊在8月15日集結於厄勒海峽。英國人公布一個聲明,要求丹麥交出艦隊。丹麥人則回應"此無異於宣戰"("what amounted to a declaration of war")。

過程與結果

英國步兵在阿瑟·韋爾斯利將軍(後來的威靈頓公爵)的指揮下,在哥本哈根以南的克厄擊敗了弱小丹麥陸軍。在數日之內,哥本哈根被完全圍困。丹麥人拒絕英國的招降,因此英國艦隊在甘比爾上將的指揮下,由1807年9月2日開始連續炮轟城市三日。9月7日,丹麥海軍英勇戰鬥後,城市與艦隊一同向取得壓倒性勝利的英國、漢諾瓦軍隊(英王德意志軍團,King's German Legion)投降。丹麥艦隊中,18艘戰列艦(Ship of the line)、11艘護衛艦、2艘較小型船隻、2艘戰鬥用帆船、7艘雙桅縱帆船、2艘橫帆雙桅船、1艘縱帆船和26艘炮艦被俘。
英國人轟炸哥本哈根的三日,殺死了超過2,000名市民,並且有30%的建築物被毀於戰鬥中。炮轟時英軍亦使用了康格里夫火箭(Congreve Rockets),引起大火。9月5日,丹麥人尋求和平,並於7日簽訂停戰條約。丹麥同意放棄其艦隊及海軍儲備,換取英軍在6星期內撤離。1807年10月21日,英國艦隊離開哥本哈根,返回英國本土。但戰爭繼續持續至1814年,直至簽訂基爾條約。

後世影響

拿破崙戰爭的影響
哥本哈根戰爭的直接影響便是加強了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使法國喪失了夢寐以求的艦隊,從而有效遏制了拿破崙的海外擴張。最終法國失去了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形成法國被孤立包圍的戰略態勢。
1908年3月7日,德皇威廉二世出席了本國第一艘無畏艦“拿騷”號(SMS Nassau)的下水儀式,這艘安裝有12門11英寸主炮的巨艦是旨在將帝國海軍一線兵力增加到38艘主力艦的“第二次艦隊法案”(1900年)的一部分。仰賴穩定的財力供給和雄厚的工業基礎,德國到1914年夏天為止已經建成一支包含17艘無畏艦、22艘前無畏艦和5艘戰列巡洋艦的世界第二大艦隊,為爭奪“陽光下的土地”(Place in the Sun)準備好了工具。
喬納森·斯坦伯格認為,在1914年之前的將近二十年里,德國領導人和海軍高層始終被一種可能遭遇“哥本哈根式”先發制人打擊的恐懼所困擾。他們總是擔心在某一個和平的下午,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約翰·費舍爾勳爵的艦隊會奕然出現在威廉港和基爾外海,一通炮火把公海艦隊那些漂亮的新主力艦送入海底,而德意志帝國的世界地位也將像對馬海戰後的俄國一樣一落千丈。
然而基於以上“心理陰影”,德國在無畏艦競賽中浪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無力;詳見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戰爭的悲憫》(The pity of war)第四章“軍隊和人力”中的“無畏艦”一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