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匯率
1946年12月28日初次規定含金量為0.507816克,
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1.74999比索。1965年9月2日
哥倫比亞政府將官方外匯市場分為優惠市場和自由波動的官方外匯證市場,前者匯率為1美元兌9比索,用於石油進口;後者匯率為1美元兌13.5比索,用於絕大部分商業及金融往來。1971年12月18日美元貶值,外匯證市場比索對美元匯率維持不變。年底兩個市場匯率均為1美元兌21比索,實際上已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市場。此後,比索對美元匯率不斷下跌。80年代以來,比索匯價仍繼續下跌,特別是80年代中期以後其下跌幅度更大,每年都以超過20%的速度下跌,到1990年底比索對美元平均匯價為1美元兌508.75比索。
哥倫比亞比索圖樣及其介紹
2000比索 | | |
5000比索 | | |
10000比索 | | |
20000比索 | | |
50000比索 | | |
100000比索 | | |
貨幣人物
人物介紹:
1000比索:第十六任哥倫比亞國家教育部長豪爾赫·伊利斯爾·蓋坦(1903.1.23-1948.4.9)
2000比索:第四任哥倫比亞總統弗朗西斯科·德保拉·桑坦德爾(1792.4.2-1840.5.6)
5000比索:詩人何塞·亞松森·席爾瓦(1885.11.27-1896.5.23)
10000比索:女服裝設計師波莉卡帕·薩爾瓦莉塔(1795.1.26-1817.11.14)
20000比索:天文學家胡里奧·加拉韋托·阿爾梅羅(1865.1.5-1920.3.11)
50000比索:作家,政治家豪爾赫·艾薩克斯(1837.4.1-1895.4.17)[1]
人物介紹
2000比索:女藝術家黛博拉·阿蘭戈(1907.11.11-2005.12.4)
5000比索:詩人何塞·亞松森·席爾瓦(1885.11.27-1896.5.23)
10000比索:人類學家韋爾吉尼婭·古鐵雷斯·德·皮涅達(1921.11.4-1999.9.2)
20000比索:第24任哥倫比亞總統阿方索·洛佩斯·米切爾森(1913.6.30-2007.7.11)
50000比索:作家,記者,社會活動家,小說《百年孤獨》的作者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3.6-2014.4.17)
100000比索:第22任哥倫比亞總統卡洛斯·耶拉斯·雷斯特雷波(1908.4.12-1994.9.27)
國家介紹
國名:哥倫比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olombia)
獨立日:7月20日(1810年)
國慶日:7月20日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自上而下由黃、藍、紅三個平行橫長方形相連而成,黃色部分占旗面的一半,藍色、紅色各占旗面的1/4,黃色象徵金色的陽光、穀物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藍色代表藍天、海洋和河流;紅色象徵愛國者為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而灑下的鮮血。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中間是一頂“自由之帽”,象徵自由和解放。盾面上部為兩隻象徵豐饒的羊角,中間一顆紅石哥倫比亞國徽榴。哥倫比亞曾稱“新格拉納達共和國”,“格拉納達”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石榴”。盾面下部的圖案描繪哥倫比亞西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的地理位置。盾徽上端為一隻美洲神鷹叼著月桂枝葉花環,象徵國家的獨立和光榮;鷹爪下的綬帶上用西班牙文寫著“自由、秩序”,意為在秩序下實行自由。盾徽兩側各懸掛兩面國旗。
國家政要:總統
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 Calderón),2010年8月7日任職。
國家地理
1141748平方公里(除島嶼和領海外)。位於南美洲西北部,東鄰
委內瑞拉、巴西,南接厄瓜多、秘魯,西北角與巴拿馬接壤,北臨
加勒比海,西瀕
太平洋。位於南美洲西北部,東鄰委內瑞拉、巴西,南接
厄瓜多、秘魯,西北角與巴拿馬接壤,北臨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西部除沿海平原外,為西、中、東三條平行的科迪勒拉山脈構成的高原,山間有寬闊的各地,南部有一系列火山錐,西北部為馬格達萊納河下游沖積平原,水道紛歧,湖沼廣布。東部為亞馬孫河與奧里諾科河上游支流沖積平原,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赤道橫貫南部,平原南部和西岸為熱帶雨林氣候,向北逐漸轉為熱帶草原和乾燥草原氣候,海拔1000-2000米的山區屬亞熱帶,2000-3000米屬溫帶,3000-4500米屬高寒草地,4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終年積雪。哥倫比亞地圖
人口: 4209萬。其中印歐混血種人占60%,白人占20%,黑白混血種人占18%,其餘為印第安人和黑人。人口年增長率1.79%。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多數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聖菲波哥大(Bogota),人口649萬(2001年)。年平均氣溫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