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達佛寺遺址
- 外文名:Hada Buddhist temple site
- 地理位置:阿富汗東南部的賈拉拉巴德
- 年代:公元2~8世紀
- 主要塑像:佛、菩薩、僧人、俗人、神怪
簡介,歷史,
簡介
寺院內的塑像用黃白色石膏製成,有佛、菩薩、僧人、俗人、神怪等。塑像形象逼真,手法寫實,技術熟練,具有明顯的古希臘羅馬風格,屬犍陀羅佛教造像的西部地區派別。
中國古代僧人法顯、道榮、宋雲、玄奘曾訪問此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所記的那揭羅曷國醯羅城即此。玄奘還記載這裡收藏有如來的頂骨、髑髏、眼晴、袈裟、錫杖。哈達佛寺即以此聞名於世。梵文“哈達”意為骨骼,哈達佛寺可能由此得名。20世紀20年代,法國考古團在此進行了發掘,弄清了哈達窣堵婆(佛塔)的編年,對犍陀羅建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經發掘的遺蹟包括7個佛寺,其中大多數是塔院,僧院很少。塔院布局與犍陀羅佛寺相似,即在略成正方形的寺院中心建造主塔,院子四周配列迴廊狀的小室,主塔周圍和小室內部都建有許多小供養塔。牆壁以泥土、石灰和礫石相混合的材料堆築,一如波斯薩珊朝的技法,並在外壁抹以石灰。
所有牆壁都飾有大小不等的灰泥塑像,包括佛、菩薩、供養人、僧人以及獅、象等,石灰石和片岩的淺浮雕也有大量發現。雕塑藝術與喀布爾附近及巴米揚佛教遺蹟、豐杜基斯坦佛寺遺址等處出土的塑像類似,通稱為印度-阿富汗流派,以與犍陀羅石雕藝術流派(見犍陀羅藝術)相區別。早期塑像技術嫻熟,形象逼真,以寫實手法表現優美的身材和線條流暢的衣褶。晚期塑像身軀趨於扁平,顯示出初期亞洲化的傾向。目前這些塑像多數藏於喀布爾美術館,部分藏於巴黎吉梅博物館和日本。另外,此地有一些小石窟,遺有部分壁畫,也很珍貴。
經發掘的遺蹟包括7個佛寺,其中大多數是塔院,僧院很少。塔院布局與犍陀羅佛寺相似,即在略成正方形的寺院中心建造主塔,院子四周配列迴廊狀的小室,主塔周圍和小室內部都建有許多小供養塔。牆壁以泥土、石灰和礫石相混合的材料堆築,一如波斯薩珊朝的技法,並在外壁抹以石灰。
所有牆壁都飾有大小不等的灰泥塑像,包括佛、菩薩、供養人、僧人以及獅、象等,石灰石和片岩的淺浮雕也有大量發現。雕塑藝術與喀布爾附近及巴米揚佛教遺蹟、豐杜基斯坦佛寺遺址等處出土的塑像類似,通稱為印度-阿富汗流派,以與犍陀羅石雕藝術流派(見犍陀羅藝術)相區別。早期塑像技術嫻熟,形象逼真,以寫實手法表現優美的身材和線條流暢的衣褶。晚期塑像身軀趨於扁平,顯示出初期亞洲化的傾向。目前這些塑像多數藏於喀布爾美術館,部分藏於巴黎吉梅博物館和日本。另外,此地有一些小石窟,遺有部分壁畫,也很珍貴。
歷史
阿富汗的歷史可上溯到古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遠征時併入波斯。亞歷山大遠征後又併入其帝國。亞歷山大死後帝國三分,阿富汗地區又轉屬於東部的塞琉古王國。約前250年,位於阿姆河與興都庫什山間(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德據地脫離塞琉古而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籍稱大夏、吐火羅等),前二世紀上半葉最強盛,曾擴地至印度河,後因內亂轉衰。
前二世紀上半葉,原駐於河西走廊的大月氏被匈奴所敗,遂西遷至阿姆河領域,約前140-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將希臘王朝逐向南方。東漢時大月氏分休密、雙靡、貴霜、都密、肸頓五部。一世紀時,貴霜統一諸部,擴張為強大的貴霜王國,其盛是西起鹹海、東至蔥嶺,橫跨中亞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紀後漸衰,分裂為若干小國。五世紀上半葉被從北方襲來的懨噠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