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食俗

哈薩克族食俗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新疆北部。他們大部分從事畜牧業,除了少數經營農業已經定居外,絕大多數都是按季節轉移牧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哈薩克族牧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薩克族食俗
  • 分布:中國新疆北部
  • 從事:畜牧業
  • 飲食特色:手抓羊肉
基本簡介,飲食特色,飲食禮節,

基本簡介

哈薩克族食俗
牧生活。哈薩克族的飲食有著濃厚的遊牧生活的特點,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過去,奶類和肉類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麵食是次要的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綿羊肉、山羊肉、牛肉、馬肉、駱駝肉。野獸肉和野禽肉也是人們補充的肉食。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種。

飲食特色

最普遍的是吃手抓羊肉,其作法是把連骨羊肉切成大塊,連同羊頭、肚、心、肝、肺等一塊放進鐵鍋加水同煮。水沸後,撒去浮沫,加入適量的鹽,再用文火燒,熟後將肉切成小塊,用手抓著吃,各人根據個人的口味隨時增加鹽末。
烤肉主要在招待客人和外出狩獵時食用。客人光臨後,哈薩克人就宰殺肥羊,取出其內臟,用火烤全羊。獵手們在野外打獵,常把獵肉放在火堆上烤熟後食用;牧民們在野外放牧,砍幾根木棍,上端削尖,串上切成薄片的野生動物肉,放在火上烤熟吃,別有一番風味。
燻肉是為了長時期保存而製作的一種肉製品。"熏"作為一種烹調方法,是指將已經熟處理的肉類主料,再用煙燻制,使主料色澤加重、油亮,並帶有煙的特有芳香,便於攜帶和貯存。燻肉時,放一些鹽,有的還放野蔥。加放野蔥熏乾的肉,味道更為鮮美。每到深秋季節,羊肥馬壯,牧民們都要宰殺羊馬牛,把大部分肉熏制後存放到冬季食用。還用馬肉灌成臘腸,能夠存放很長一段時期。除了吃肉以外,牧民們也吃米、面調製的食物,如烤餅、抓飯、"包爾沙克"(羊油炸麵團)、"庫卡代"(羊肉麵片)等。他們很少吃蔬菜,偶爾吃些沙蔥或者野菜。
在牧區,哈薩克族的奶製品種類很多,有奶疙瘩、奶皮子、乳酪、酥油等。酥油大多用牛奶或者羊奶製成,做好後儲藏在宰後洗淨的羊胃裡。
牧民們最喜歡喝奶茶,奶茶是用磚茶再加牛奶或羊奶、鹽等煮成的。除了喝奶茶之外,有時也喝鮮奶。把剛擠下來的鮮奶煮沸飲用,味道鮮甜,營養價值高。另外,奶子還可以製成各種奶製品,如奶油、奶豆腐、奶疙瘩等。
哈薩克族麵食有饢、包吾爾薩克、饊子、油餅、麵條等。米食有抓飯、炒小麥、小麥飯和小米飯等。饢,是用發酵麵團做成的圓餅,放進饢坑內用紅火炭烤制,也有的家庭用圓煎鍋烙制。
包吾爾薩克(油子),用奶或用鹽水調製成發酵麵團,然後擰成條狀,並用刀切成菱形,放進燒沸的牛油或羊油鍋內,炸至呈黃色取出。包吾爾薩克多為節慶或招待客人而作。
燒小麥,炒前除掉麥皮,放羊油炒後搗成粉,再放羊尾油,與茶水拌著吃。
小麥飯,把除皮的小麥舂成半碎,放進鍋內加水煮熟,再放入溶稀的優酪乳疙瘩或放點優酪乳和肉,牧民們喜歡在秋冬季吃這種食品。
此外,還有許多其它食物,如用小米和糖、羊油等調拌做的"吉尼特"。夏秋兩季還用小麥和奶汁釀成酸粥做飲料。
哈薩克牧民為了適應經常變換牧場和遷移住所的草原生活,往往特製出一些便於攜帶的方便食品。有一種用小米炒熟製成、用水沖飲的"米星茶",就是這種方便食品,說是茶,實際上是稀湯。吃完肉食後飲用會感到特別舒服。而且,因為小米中含有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都較多,故常飲用能彌補在草原上長期缺乏蔬菜所造成的營養不足。還有"柯柯"(哈薩克語),也是用小米或麥粒炒熟製成的食品,質脆而味香,往往和肉食一起食用,十分耐飢,放牧時隨身攜帶,食用方便。哈薩克族是一個性情直爽而熱情好客的民族,對前來拜訪的客人,不論相識與否,哈薩克人都要竭誠招待。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對貴賓要宰殺毛色身黃頭白的活羊。

飲食禮節

進餐時,主人先把羊頭獻到客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把盤中的羊頭取起後,割下一片羊頭右頰面上的肉放在盤中,以示接受;再割一隻羊耳給座中最幼小的,然後再把羊頭送還給主人,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被認為是失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