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通貨膨脹理論

哈耶克通貨膨脹理論

哈耶克通貨膨脹理論是新自由主義的主要代表弗里德德里希·A·馮·哈耶克關於通貨膨脹的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進入“滯脹” 境地,凱恩斯主義逐漸失靈。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新自由主義學派的通貨膨脹理論才得以發展。哈耶克對此做出重大貢獻,成為這一學派最著名的經濟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耶克通貨膨脹理論
  • 外文名:Hayek's theory of inflation
  • 主要代表:弗里德德里希·A·馮·哈耶克
在哈耶克的早期研究中 (如在《貨幣理論與經濟周期》一書中) 認為,巨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僅僅與國家的銀行立法和中央銀行的信貸政策有關,在他看來,要避免由信用膨脹引起的生產結構失調和經濟波動,必須使貨幣供應對經濟過程保持中性。但到了70年代,面對西方國家的失業膨脹,他認為有必要對這些觀點加以修正。於是,他進而用國家對紙幣發行的壟斷權來說明失業膨脹,走上了一條倡導自由主義的道路。
哈耶克的自由主義被認為是狹義的新自由主義,它的理論核心是反對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主義,主張以適度的自由放任代替政府的干預,強化市場機制,注重微觀分析,提倡自由競爭。這一基本思想構成了他對通貨膨脹問題獨特的看法。
哈耶克認為,研究通貨膨脹的成因,首先要明確什麼是通貨膨脹。他認為,貨幣數量過度增加而引起的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 如果不是貨幣數量過多,而是由於其他原因 (包括工資增長,石油價格上升) 所引起的物價上漲就不是通貨膨脹。所謂“成本推進” 的通貨膨脹,只不過是政府增加貨幣數量的結果。
哈耶克強調,國家壟斷了貨幣發行權造成貨幣數量過多,並由此導致了失業與通貨膨脹。在哈耶克看來,政府可以無所顧忌地根據財政支出的需要,把貨幣源源不斷地拋入市場,貨幣發行成為一國政府藉以增加國庫收入和擴大政府權力的手段。政府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是經濟不穩定的根源,它剝奪了市場經濟自行提供交換媒介的可能性,私人經濟活動不可避免地受政府貨幣發行政策的限制,於是市場機制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經濟資源無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私人經濟活動受到限制因而積極性被挫傷,市場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這樣,在政府大量發行貨幣,彌補財政引發通貨膨脹的同時,又造成了大量失業。哈耶克指出,赤字財政政策是持續的通貨膨脹的起點。在他看來,既然失業和通貨膨脹可以並存,並且由同一根源產生,那么失業與通貨膨脹並不存在相互替代的關係。通貨膨脹最主要的危害就在於對市場機制的破壞,這種破壞既造成了資源的錯誤配置,又導致勞工錯誤地在部門間轉移,加劇了勞工市場的矛盾。原因在於通貨膨脹擾亂了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製造了部分虛假需求,干擾了市場信號的傳遞並使信號失真。
對於如何治理通貨膨脹,哈耶克認為“激進派”、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都不能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只有實行“貨幣非國家化”才是可行之徑。“激進派”的對策是擴大政府機構的權力,用反壟斷的措施制止大公司抬高物價,這與凱恩斯的處方一樣,都是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的干預,會使市場機制的作用進一步受到限制。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也不能奏效。這是因為: ①貨幣數量難以計算; ②貨幣並不是一種通過控制其數量而能得到一定的可預見結果的政策工具; ③政府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而壟斷了貨幣的發行權,不可能相信它自己會控制貨幣的供應量。所以“單一規則”難以實施。基於上述認識,哈耶克提出 “貨幣的非國家化” 主張。它包括: 取消政府貨幣發行的壟斷權; 廢除國家的貨幣制度; 用私營銀行發行的競爭性貨幣來替代國家發行的貨幣。私人發行的貨幣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價值尺度和貯藏手段的職能。哈耶克指出,採取上述措施後,國家便不可能利用這一權力來任意擴大財政赤字,而私人銀行必定會審慎行事,自行限制貨幣的發行量,維持通貨價值,取得公眾的信任,並承擔過度發行貨幣所引起的後果。哈耶克構想,私營銀行發行競爭性貨幣與發揮自由企業經營和市場經濟的作用是一致的。前者提供健全的、穩定的貨幣; 後者提供有效地配置資源增進經濟效率的活動領域。二者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缺一不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