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阿城區文物管理所,市級文物事業管理部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爾濱市阿城區文物管理所
- 成立時間:1961年8月
- 性質:市級文物事業管理部門
哈爾濱市阿城區文物管理所,市級文物事業管理部門。
哈爾濱市阿城區文物管理所,市級文物事業管理部門。1961年8月成立。1986年10月“哈爾濱市阿城區金上京歷史博物館”成立,與文管所合署辦公。共有職工6人,負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的文物保護、管理和宣傳工作。館藏文物1...
阿城文廟位於哈爾濱市阿城區金都街道辦事處文廟社區。始建於道光七年(1827年)。2014年11月28日,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列為黑龍江省第六批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歷史沿革 阿城文廟始建於道光七年(1827年),擴建於鹹豐年間(1851-1861),同治元年(1862年)落成。光緒二十二年(1892)重修建,使之成為一處完整的建築群。民國...
阿城區文物行政部門(以下簡稱區文物行政部門)負責遺址保護管理工作。市和阿城區其他有關部門以及遺址所在地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遺址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五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遺址保護工作的領導,將遺址保護納入市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建立協調保障機制,定期聽取遺址...
阿城清真寺從清代延續至今,作為伊斯蘭教的活動場所對哈爾濱乃至整個黑龍江地區穆斯林的文化教育及各民族睦鄰友好往來做出了自身貢獻,是典型的宗教中國化建築樣板,也是伊斯蘭文化完美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範。文物保護 1981年,阿城清真寺被阿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2月17日,阿城清真寺被黑龍江省...
哈爾濱市阿城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是隸屬哈爾濱市阿城區人民政府下屬行政機構。工作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省、市、區有關文化、體育、旅遊、廣播電視、電影、文物保護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推進文化旅遊強區建設。(二)負責擬訂全區文化、體育、旅遊、廣播電視、電影、文物保護工作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
街道辦事處和鄉(鎮)人民政府在區、縣(市)文物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開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城鄉建設、宗教、財政、生態環境、公安、城市管理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相關工作。第六條 市文物行政部門和阿城區、雙城區以及不可移動文物豐富的縣(市)的文物...
設有考古、文物保護、研究、技術等部和辦公、行政科(室)。已發掘各時期各類文化遺存50餘處,其中重要發掘有: 五常學田和哈爾濱閻家崗舊石器時代遺址,密山新開流、齊齊哈爾昂昂溪、尚志亞布力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泰來平洋等青銅時代墓群,雙鴨山滾兔嶺等早期鐵器時代遺址,渤海上京遺址及阿城巨源金代齊國王墓等。在國家和...
國務院同意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提出的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計六十二處),現予公布。望各地根據《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的規定,組織有關部門對本地區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出保護範圍,作出標誌說明,並逐步建立科學紀錄檔案。同時,還應督促有關縣、市人民政府,做好所轄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
第四十條 市郊城鎮和阿城市、呼蘭縣的園林綠化管理,可參照本條例執行。第四十一條 本條例具體執行中的問題,由市園林綠化主管部門負責解釋。第四十二條 本條例自1990年4月1日起施行。哈爾濱市人民政府1987年6月24日發布的《哈爾濱市園林綠化管理辦法》,同時廢止。條例說明 1990年2月20日在黑龍江省第七屆人大...
館藏文物 截止2006年1月,已收藏黑龍江省60餘位版畫家的優秀作品200餘件,收藏全國各省市225餘位版畫名家自20世紀40年代至今的代表作品360餘件。所藏作品文化底蘊深厚,藝術特色鮮明,涵蓋木版套色、水印、粉印、絹印、彩拓、黑白木刻、木口木刻和銅版、石版、網版、綜合版以及紙版、磚刻、塑膠凸版等不同版種。建...
以校本部圖書館為總館,下設呼蘭分館、阿城分館及各學院資料室等文獻資料分中心。館舍建築總面積達80000餘平方米,其中,總館50000平方米,呼蘭分館9670平方米,阿城分館18000平方米,各院系資料室4398平方米。機構設定 圖書館設有采編部、期刊部、技術部、流通閱覽部、信息諮詢部、古籍特藏部和辦公室等業務及行政...
亞溝金代摩崖石刻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境內,屬於金代文化遺存,是金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中國保持最完整的、僅有的金代摩崖石刻畫像,有十分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像刻鑿在兩塊花崗岩上,圖像為一男一女,如夫妻並坐。石刻上面的花崗岩已經長滿了青苔。男像線條清晰流暢,是一...
1981年1月27日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阿城區南郊2公里,東距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西垣約420米。陵址為完顏阿骨打的初葬地,素有“金源故地第一陵”之稱,因金初在陵址上建有寧神殿,又稱“太祖廟”、“阿骨打廟”。陵冢呈龜背狀的高大土阜,封土高出周圍地面約13米,封土堆底部周長百...
山上文物古蹟頗多,有太虛洞,史稱金源古洞,蜿蜒幽深,洞內原立有3通石刻,刻記著松峰山的歷史變遷及金源道教活動等。其中曹道士碑,是金代承安四年(1199)為在此洞修道而羽化登仙的曹道清所立,現存於阿城區文物管理所。海雲觀,始建於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為東北最早的道教聖地。還有棋盤石、拜斗台、...
張賢書,男,漢族,1967年4月生,黑龍江哈爾濱人,1989年8月參加工作,199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哈爾濱市委黨校國民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在職大學學歷。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阿城分局三級調研員。2022年7月,張賢書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人物履歷 1986.09—1989.08 黑龍江省建材工業...
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在會寧府(哈爾濱阿城)建立金朝。金朝滅遼、滅北宋,占領中原地區後,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於燕京,實行“南遷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遷徙到燕山一帶。以後定居在華北地區,而漢人逐漸向北遷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漢族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逐漸與漢族融合。明初女真...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哈爾濱特別市設立警察廳,直隸偽滿洲國民政部。同年7月,東省特別區改稱北滿特別區,並將原哈爾濱特別市、東省特別區治下哈爾濱市、吉林省濱江縣治下哈爾濱市區部分和黑龍江省松浦市政局所轄區四合為一,還將呼蘭縣10屯和阿城縣31屯劃入,成立新的哈爾濱特別市。現道里地區全部城區和大...
道外區,隸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位於哈爾濱市的中東部,東與阿城區、賓縣接壤,西與道里區以濱洲鐵路為界,南接南崗區、香坊區,北與松北區、呼蘭區毗鄰,總面積637.6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道外區下轄23個街道,4個鎮。截至2023年末,道外區常住人口87.9304萬人。道外區舊名濱江縣、濱江市、東、西傅家區,...
洞內頂部面南鐫刻"松峰山太虛洞"六字,洞中原曾有金代承安四年(1199)立的曹道士碑(殘碑現收藏在縣文物管理所),有清代宣統年間記載重修海雲觀的石碑二方,太虛洞前後的洞口皆有石砌台階百餘級(後洞石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拆毀)。1981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城區境內,亞溝摩崖石刻,位於亞...
五常市,黑龍江省轄縣級市,由哈爾濱市代管。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拉林河上游,北依阿城區,東、東南與尚志市、海林市和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毗鄰,南、西南與吉林省舒蘭市、榆樹市接壤,西北與雙城區相連。總面積751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五常市轄12個鎮、12個鄉,另設有1個林業局。截至2023年末,...
次年7月達燕山府,有來到中京,遷移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白城子),金太宗面召徽、欽二帝,降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同年12月,又將二帝從上京發配至韓州(今遼寧昌圖八面城)。1130年7月,金兵押解二帝自松花江上游乘船而下,46天后,到達五國頭城——依蘭囚禁。有關北宋徽、欽二帝在五國頭...
尚志市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張廣才嶺西麓。地處東經127°17'~129°12',北緯44°29'~45°34'之間。東界海林市,西鄰阿城區,南與五常市接壤,北與延壽縣、方正縣、賓縣相連線。東西長約153千米,南北寬約90千米,行政區面積8910平方千米。地質 地層 尚志市境內地層出露不全,老的地層為下古生界志留系,上古生界...
齊齊哈爾管理局:查哈陽農場、克山農場、依安農場、繁榮種畜場、富裕牧場、綠色草原牧場、巨浪牧場、泰來農場、大山種羊場、紅旗種馬場、齊齊哈爾種畜場。綏化管理局:嘉蔭農場、鐵力農場、海倫農場、紅光農場、綏稜農場、和平牧場、肇源農場、柳河農場、安達畜牧場、澇洲魚種場。哈爾濱管理局:阿城農場、青年農場、小嶺...
境內有省級保護文物古墓群、站人送信遺址“黑河大道”,旅遊項目有以少數民族風情活動為主的汗擺舞那達慕。2022年,富裕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8.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2.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7.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2549元。歷史沿革 上古 1960年,黑龍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友誼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