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為滿足阿城回族穆斯林居民婚喪嫁娶、聚禮祈禱等生活所需,解決穆斯林禮拜、封齋無寺的問題,鄉老楊華先租賃8間民房,設禮拜堂、沐浴室、阿訇辦公室等,始建阿城清真寺。
清嘉慶七年(1802年),楊華先購置了修建清真寺用地。
清鹹豐年間,阿城清真寺竣工。
清光緒四年(1828年),世襲恩騎尉哈廣和贈匾額“教隆宇宙”於阿城清真寺。
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馬震龍為首的農民義軍,攻陷阿城,阿城清真寺部分建築毀於兵亂。
清同治九年(1870年),阿勒楚喀副都統
德英掛匾於阿城清真寺。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一場大火燒毀了阿城清真寺。
清光緒五年(1879年),在阿城伊斯蘭協會楊會長的主持下,重修清真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當地鄉族於舊址重建清真寺。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阿城清真寺復建竣工。
文革期間,阿城清真寺遭到嚴重破壞。
1981年,阿城縣人民政府重修阿城清真寺。
2016年,哈爾濱市阿城區文化體育廣電局對阿城清真寺進行修繕。
建築格局
結構
阿城清真寺呈“凸”形,占地5772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800平方米,該建築群現由大殿、對廳、清真寺管理委員會、穆斯林商品服務部、貴賓室、滌濾處、屠宰間、浴屍房、野灶間等組成。四周有圍牆。
特點
阿城清真寺每一座獨立建築都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與裝飾手法。雀替採用暗八仙的雕刻手法,掛落選取梅花、荷花、桃花、菊花、山茶花等花卉組成春、夏、秋、冬四季的圖景。隨處可見石榴、葡萄、仙桃、佛手、葫蘆圖案的磚雕,窯殿山牆磨磚對縫木蘭花,更是磚雕藝術中的精華。整座建築的雕樑畫棟,均以蘇式彩畫中的山水樓閣、奇花異草為主要內容。
主要建築
影壁位於阿城清真寺中軸線的最東側,呈對稱式的“一”字。影壁下方有一石制清式須彌座。影壁心部分由45度角斜放的青磚貼砌而成,中心區域鑲嵌四個大字,東側是“萬古清真”,西側是“認主獨一”。上方有以藍色為基調的中國山水畫彩繪加以裝飾。壁頂呈單檐斗拱形,中央有屋脊,正脊兩端有正吻,四角有起翹,但垂脊兩端沒有小獸。
阿城清真寺的門樓坐落在中軸線上,是獨立的單體建築式門樓,高聳厚重,四方朱漆大柱精雕細刻,重彩輝映。大門兩側的牆壁上各有一滿月窗。門楣高懸“清真寺”匾額,框線鑲嵌藍色基調的花卉圖案。對廳門楣正中懸掛匾額“大可參悟”,為民國十八年(1929年)王鴻年所送。對廳西側門楣懸掛匾額“西域宗風”,藍底金字兼有歐柳之風味,遒勁有力。
阿城清真寺的庭院是典型的中式庭院——前方的門樓、後方的禮拜殿與兩邊廊廡圍繞,形成前庭後院,暗合中國古代陰陽合德的藝術魅力。院內兩廂為南北講堂,其造型為典型的“硬山式”建築,屋頂融合滿族文化與藝術,用板瓦拼接成四瓣花,鱗瓦覆頂,莊重無華。三間對廳的造型為“歇山式”,與禮拜殿相對。屏門、雀替、梁、枋、楣等均為蘇式彩繪。
禮拜殿是阿城清真寺的主體建築,其面積為323平方米,可容納300人同時禮拜。禮拜殿由窯殿、中殿和卷棚三部分構成,採用“勾連搭”的建築組合方式,使空間連通,其中窯殿3間,中殿5間,卷棚3間,卷棚和中殿的平面形制呈凸字形。卷棚是一座面闊三開間的歇山式建築,空間十分通透,右側懸掛“教隆宇宙”匾額,為世襲恩騎尉哈廣和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親筆所書。左側懸掛“萬古清真”。中殿為歇山式造型,彩繪棟樑。窯殿殿內由四座蓮花墩擎起四根朱漆大柱,柱體貫通全樓,柱面上鐫刻著《古蘭經》經文。位於殿內西北角的“拜敏爾”為中式閣樓造型。
大殿由瑤殿,中殿和卷棚組成。瑤殿底層三間,東西寬10米,南北長11米,上兩層塔樓,又稱望月樓,樓頂斗拱飛檐。頂端的寶葫蘆錫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十分威嚴莊重。頂上面是伊斯蘭標誌的第一彎月牙。中殿五間東西寬8米,南北長17米;卷棚三間,東西寬7米,南北長11米,瑤殿、中殿、卷棚緊緊相連,棟、梁、桷彼此牽制,結為一體,古典彩繪,雕樑畫棟,古色古香,金碧輝煌。三殿統稱為大殿,共323平方米。
歷史文化
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修清真寺時, 楊會長在吉林靰鞡街請來一個技術很高明的木匠叫孫玉林,孫玉林按照楊會長的意圖先用秫秸扎個小模型,楊會長一看挺滿意,就讓孫玉林來包這個工。那時候包工也像現在一樣,甲乙雙方得立字據寫契約,如果料不足或質量不好,要由甲方來負責任,如果修的不合乎要求要由乙方來負責任。 料都備齊全了,孫玉林就領著工人動工了。動工修完一半了,應該修清真寺的三層大殿了。修三層大殿得先立起四根通天柱,這四根通天柱有現在的二層樓那么高,尺寸是一定的,可是孫玉林把尺碼給記錯了,把四根通天柱給截短了二尺,其它柱子也給截短了一尺,這下子可壞了!短柱子還好辦,可是四根通天柱的材料一時上哪兒重新備料去?可把孫玉林給急壞了,他沒辦法,就回吉林把他師傅王義昌給請來了。 王義昌那時候就六七十歲了,老頭來了一看,又了解了一些當地情況,知道阿城不但出木材,而且有山又有石頭,就給孫玉林出個主意,讓他用石頭刻蓮花形的石墩,每個柱腳底下放個蓮花墩,就彌補上了柱子的不夠長。於是,阿城清真寺的每根柱腳底下都有一個雕刻精美的蓮花墩,每個柱子都像從石頭蓮花墩上生長出來的一樣,不但使人看不出毛病,而且給人以優美、堅固的感覺。
文物價值
阿城清真寺現存皆為清代建築,在院落布局上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無論從空間布局、建築技術還是藝術裝飾,都較富中國特色。每座建築都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中和的哲學追求,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瑰寶,是伊斯蘭教在我國北方地區生存、發展的見證。
阿城清真寺雖以中國傳統建築群呈現,但阿城清真寺作為伊斯蘭教活動場所,也充分反映了伊斯蘭文化的特點。如寺內懸掛的“萬古清真”“西域宗風”“教隆宇宙” 匾額及抱柱上的楹聯,都體現了該建築的主體功能。
阿城清真寺作為民族團結、各宗教和諧相處的象徵,清真寺的建築還受到了當地滿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響。寺門前曾有的一對金代狻猊,則為道教惠贈的鎮門石,後因保護文物的需要被置換。這些都是黑龍江各宗教和諧相處的見證。阿城清真寺從清代延續至今,作為伊斯蘭教的活動場所對哈爾濱乃至整個黑龍江地區穆斯林的文化教育及各民族睦鄰友好往來做出了自身貢獻,是典型的宗教中國化建築樣板,也是伊斯蘭文化完美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範。
文物保護
1981年,阿城清真寺被阿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2月17日,阿城清真寺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阿城清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獲榮譽
2010年,阿城清真寺被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授予“全國模範清真寺”稱號。同年,被國家宗教局授予首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
2012年,阿城清真寺被列入“百座全國模範清真寺”名錄。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阿城清真寺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金都街道辦事處清真社區禮福胡同28號。
開放時間
暫不開放。
交通線路
阿城區內乘坐公交3路至兒童醫院站下車,再步行330米,即可到達阿城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