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武川縣轄鎮。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城25千米。現轄11個行政村。呼(和浩特)烏(蘭花)、集(寧)固(陽)公路在此相交。是縣內重點產糧區,縣東北部地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
沿革
因鎮政府駐地位於哈樂村得名。“哈樂”系蒙古語譯音,意為“哨卡”、“關卡”。1950年為一區,1953年設哈樂鄉。1958年改為哈樂公社,1966年成立革委會。1984年為哈樂鄉。1996年?,面積161平方千米,人口1.0萬人,轄八股地、根根渠、圪料壩、小馬蓮渠、南腮烏素、舊營子6個行政村。2001年4月,原大蘭旗鄉併入哈樂鄉。
2002年2月撤鄉建鎮;同年並村,原大蘭旗鄉6個行政村合併為3個。哈樂鎮與察右中旗紅召鄉相鄰,南與新城區保合少鄉相接,西與大豆鋪鄉、壕賴山鄉相銜,北與四子王旗東八號鄉相連,面積440.2平方千米。轄圪料壩、八股地、舊營子、白沙泉子、根根渠、查漢腦包、德勝營、烏素圖8個行政村,95個自然村,總人口13015人,其中農業人口12860人,蒙古族307人。
2006年,撤銷耗賴山鄉、大豆鋪鄉,併入哈樂鎮。東西寬35.5千米,南北長45千米,面積859.4平方千米。轄舊營子、八股地、白沙泉、根根渠、圪料壩、廠漢腦包、德勝營、吾速兔、振興元、大前地、大豆鋪、車鋪、卜圪素、義興元、耗賴山、大沙岱、五福堂、圪頂蓋、南房子、大沙窩、黃羊渠21個行政村,229個自然村,總人口10482戶33190人(約2008年),其中農業人口9780戶32490人。2012年將哈樂鎮的耗賴山等10村劃出設立耗賴山鄉。
地圖位置
歷史沿革
1950年,哈樂設區政府,1958年改為哈樂人民公社;1966年成立哈樂革命委員會;1984年為哈樂鄉。2001年4月,原大蘭旗鄉併入哈樂鄉。2002年2月,撤鄉建鎮,改稱哈樂鎮,並將原大蘭旗鄉的6個行政村劃歸哈樂鎮管轄。
行政區劃
全鎮轄24個行政村:
圪料壩村
| 八股地村
| 舊營子村
| 白沙泉子村
| 根根渠村
| 查漢腦包村
|
| | 振興元村
| 大前地村
| 大豆鋪村
| 車輔村
|
義興元村
| 黃羊渠村
| 大沙沃村
| 南房子村
| 圪頂蓋村
| |
卜圪素村
| 耗賴山村
| 沙岱村
| | | |
人口民族
鎮內共有8133戶,總人口7870人(2017),民族以漢族居多,另外還蒙古族。
基礎設施
全鎮213個自然村已全部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通訊網路健全,移動、聯通、網通的基站覆蓋全鎮的每一個角落。鎮政府距縣城可鎮25公里,並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逐年加快,該地已成為武川縣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農畜產品集散地。駐鎮單位有衛生院、信用社、糧站、加油站、郵電所、工商所、稅務所、司法所、供電所、公安派出所等。
全鎮大力發展小城鎮建設,水利、交通等項目。
資源狀況
境內土地肥沃,全鎮總耕地面積29.98萬畝,其中:水澆地26455畝,林木面積 12.65萬畝,草場面積55.45萬畝。土壤類型以栗鈣土為主,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使境內適宜種植馬鈴薯、油菜籽、莜麥等農作物,80%的荒山荒坡宜林宜牧。全鎮擁有勞動力20250多人,從事農牧業生產的有19100多人,剩餘勞動力1950多人。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蘊藏有
花崗岩、
黃金、石棉、煤炭、雲母、水晶石、鎢等礦物質。即將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淖兒梁高山濕地草原是自治區四大高山濕地草原之一,濕地內植被保存完好,原始林木茂盛,山青水秀,是不可多得的高山濕地自然資源。
經濟發展
特色農業
武川縣哈樂鎮黑石楞村中棚
馬鈴薯項目區,一排排中棚整整齊齊排列有序,中棚內,提前一個多月種植的馬鈴薯已經收穫,中棚外,擁有噴灌設施的油菜地里已是金黃一片,油菜地旁邊,村民李喜旺的蔬菜試驗中棚中,綠的
青椒、紅的
柿子、嫩的
黃瓜也掛滿了枝頭。
黑石楞村中棚馬鈴薯項目區是武川縣“農村發展示範工程”之一,同時也見證著設施農業在武川縣的成長和壯大。項目實施以來,為了摸索中棚適宜種植作物種類及種植技術,經徵求農戶意見,結合去 年土壤環境,實施配方施肥,由呼市農技推廣中心根據各棚土壤環境配方施肥 120畝,採用傳統施肥 30畝,同時採取起壟覆膜兩種方式進行對比種植。二茬作物擬定品種是日本大根(白蘿蔔)、
西芹、早熟大白菜等。 馬鈴薯是
武川縣的一大特產,而設施農業是一項新興產業。過去,武川縣由於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非常大,大部分土地的馬鈴薯
產量很低,商品薯出成率低,增加了武川土豆品牌經營的難度。為了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促進傳統農業向設施農
業、避災
農業、高效農業、現代農業轉變,今 年,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川寶公司通過對農民土地流轉,在武川縣上禿亥鄉東土城村承包了1300畝土地,投資建設了兩個噴灌圈。“該項目的實施,不僅是加快我縣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的成功嘗試,而且對促進全縣設施農業、現代農業發展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武川縣設施農業建設助農增收只是我市設施農業建設的一個縮影。
以發展設施農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是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對市情的認識,完善發展思路,強化工作措施,堅持以人為本,重點改善民生的具體體現。目 前,我市已具備了農村經濟基本實現由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設施農牧業轉型的優勢,今後,我市將以發展設施農業為突破口,大踏步地走上發展現代農業之路。
優勢資源
本地優勢資源開發及加工項目:
農畜產品加工業,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加工,礦產探采、冶金、農業資源綜合開發。
生態工程建設:生態畜牧業豐產林及
育苗基地建設,治沙水保工程。
旅遊開發項目:開發淖爾梁高山濕地草原旅遊區、大蘭旗紅色歷史旅遊區和哈樂鎮公路沿線農家樂旅遊區。
特色種植業及加工:發展莜麥、蕎麥、
馬鈴薯、油料、藥材生產基地以及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綠色有機農業,
牛羊育肥,奶牛養殖,
生豬、雞、兔集約化養殖。
交通情況
哈樂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呼—集、呼—錫、集—固三條省道穿境而過,並交匯於鎮政府所在地;哈—西等鄉村公路四通八達,90%以上的行政村已通
柏油路。
政府工作
為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統戰工作年初安排和有關上級檔案精神要求,哈樂鎮建立健全了三項工作制度,切實加強了基層統戰工作。一是定期研究制度。把統戰工作作為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來抓,擺上了鎮黨委的重要議事日程,鎮黨政領導聯席會議至少一年兩次聽取情況匯報,研究和解決相關問題,並把統戰理論納入鎮黨委中心學習組的學習內容。二是學習培訓制度。以鎮遠程教育信息站為教育陣地,規定每年舉辦一次以上非黨幹部培訓會,並安排有統戰理論和政策課程。這些舉措,有效地提升了黨外人士的大局意識和合作共事意識,為我鎮統一戰線的鞏固和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工作規範制度。建立了統戰領導小組、宗教工作協調小組等統戰組織,配備了分管統戰工作的黨委委員和專職統戰幹事,真正實現了統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乾,為全鎮統戰工作發揮優勢,服務中心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並制定了統戰工作各項制度,著力推進了基礎統戰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
11月4日,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社長陳磊率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多媒體報導組一行赴我市武川縣進行調研採訪。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雪峰陪同。
調研報導組一行先後來到武川縣哈樂鎮德勝營村、東地村、耗賴山鄉圪頂蓋村以及牧源乳業公司和蒙健生物科技公司,就武川縣“十個全覆蓋”工程及武川縣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發展亮點展開調研採訪。
陳磊社長一行還走進哈樂鎮德勝營村便民服務中心,詳細了解了服務中心的功能和使用情況。在文化室里,桌球案、健身器材、腰鼓、揚琴、象棋、圖書,可謂應有盡有,報導組的記者們架起了攝影機,照相機,記錄著新時代農民們的文化生活。在衛生室,前來量血壓的村民高興地告訴大家:“現在,我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醫保,不再擔心看病難了。”在看了實施“十個全覆蓋”的村子後,報導組一行特意來到準備生態移民的哈樂鎮東地村,這裡常住村民只有9戶,有的村民家的土房已有30年的歷史。目前,村子正在做動員搬遷工作,小村並大村,生態移民到附近的大村,村民自籌一部分資金,政府補貼一部分,讓村民們都住上新房,徹底改善落戶的生活居住條件。
“木耳原來是這樣種植的!”在圪頂蓋村,調研報導組走進農戶家的木耳種植大棚,實地感受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據介紹,藉助“十個全覆蓋”工程,不僅帶給該村人居環境的大變化,同時,全村擴大了食用菌種植規模,引進現代化生產線。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該村也成為“十個全覆蓋”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的示範村。
在對“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採訪後,調研採訪組又深入內蒙古牧源乳業有限公司以及內蒙古蒙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了兩家新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據介紹,內蒙古牧源乳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3月,主要從事冰淇淋、乳飲料、乳製品以及奶牛飼養的生產加工,該公司有力促進了武川縣奶業產業化進程。而內蒙古蒙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新興的致力於健康事業和馬鈴薯產業精深加工的企業。主要產品是內蒙古高原產的馬鈴薯經一系列物理升華過程獲得胺基酸複合物,製備成原生態的營養均一的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