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城

哈密城,古城名,位於新疆哈密,分老城和新城。

老城(或稱鎮遠城、漢城):康熙五十六年(1717)建。周4里。有東、北兩門。城東有水東南流。後頹圮。光緒十二年(1886),哈密通判馮森楷、副將尤在田重修。周3里5分,牆高2.5丈,面寬2.4丈。四周浚壕,闊2丈,深1.2丈。設4門,每門各建樓築月城,東曰向陽,西挹爽,南迎熏、北拱辰。城內無商賈,有居民10餘戶,哈密直隸通判駐札。新城:在老城西南3里。雍正五年(1727)建。周里許,為清軍官兵駐防處所。有東、西、北3門,每門各置城樓一座。北門外添築圍牆一道,長167.3丈,高1.2丈,厚5尺,以供屯糧,東、西關廂連城周4里余。乾隆二十五年(1760),糧城內建造兵房400間,供移住官兵眷屬居住。同治七年(1868)重修。城周1里6分,高2丈,寬1.4丈。“城內回漢雜處”。由新城至老城,有街道相接,貿易俱在城外。在老城西南4里許有回城,周4里6分,高2.6丈,寬3丈。設東、北2門,為哈密維吾爾族伯克額貝都拉屬裔駐地。居民從事農業。是清代前期抗禦準噶爾部的前哨陣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