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他曾在芝加哥大學修讀數學及天文學,1910年取得理學士學位,及後於英國牛津大學修讀法律碩士學位,亦是首批羅德學者之一。1913年,由於父親過世他回到美國,並在印第安納州一中學擔任教師及籃球教練。一年的教學生涯過後,他回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於葉凱士天文台研究天文,1917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應徵入伍,並快速晉升為少校。戰爭結束後的1919年,哈勃獲威爾森天文台的海耳聘用,成為其終身職位。該天文台曾建造一台200英吋口徑的望遠鏡,哈勃是第一個使用者。
主要成就
哈勃對20世紀天文系作出許多貢獻,被尊為一代宗師。其中最重大者有二:一是確認星系是與銀河系相當的恆星系統,開創了星系天文學,建立了大尺度宇宙的新概念;二是發現了星系的紅移-距離關係,促使現代宇宙學的誕生。
1914年,他在葉凱士天文台開始研究星雲的本質,提出有一些星雲是銀河系的氣團。他發現亮的銀河星雲的視直徑同使星雲發光的恆星亮度有關。並推測另一些星雲,特別是具有螺旋結構的,可能是更遙遠的天體系統。
1919年,他用世界上最大的150厘米和254厘米望遠鏡照相觀測旋渦星雲。當時天文界正圍繞“星雲”是不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1923~1924年,哈勃用威爾遜山天文台的254厘米反射望遠鏡拍攝了仙女座大星雲和M33的照片,把它們的邊緣部分分解為恆星,在分析一批造父變星的亮度以後斷定,這些造父變星和它們所在的星雲距離我們遠達幾十萬光年,遠超過當時銀河系的直徑尺度,因而一定位於銀河系外,即它們確實是銀河系外巨大的天體系統——河外星系。1924年在美國天文學會一次學術會議上,正式公布了這一發現。這項發現使天文學家們關於“宇宙島”的爭論勝負立即分出,所有天文學家都意識到,多年來關於旋渦星雲是近距天體還是銀河系之外的宇宙島的爭論就此結束,從而揭開了探索大宇宙的新的一頁。 1926 年,他發表了對河外星系的形態分類法,後稱哈勃分類。
20世紀初,斯里弗對旋渦星雲光譜作過多年研究,發現譜線紅移現象。在斯里弗觀測的基礎上,哈勃與助手赫馬森合作,對遙遠星系的距離與紅移進行了大量測量工作,發現遠方星系的譜線均有紅移,而且距離越遠的星系,紅移越大,於是得出重要的結論:星系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且距離越遠,遠離的速度越高。
1929年他通過對已測得距離的20多個星系的統計分析,更進一步發現星系退行的速率與星系距離的比值是一常數。兩者間存在著線性關係。這一關係後被稱為哈勃定律。這個被稱為哈勃常數的速率就是星系的速度同距離的比值。
這一結論意義深遠,因為一直以來,天文學家都認為宇宙是靜止的。若認為紅移是星系視向運動的都卜勒效應造成的,則紅移-距離關係表明,距離越遠的星系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遠離我們。運用廣義相對論,人們通常把哈勃定律解釋為宇宙膨脹的必然結果。哈勃定律的發現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宇宙學的發展。
後來經過其他天文學家的理論研究之後,宇宙已按常數率膨脹了137億年。
20世紀初,大部分天文學家都認為宇宙不會膨脹出銀河系。但20世紀20年代初,哈勃用當時最大的望遠鏡觀察神秘的仙女座時,發現仙女座中的星雲不是銀河系的氣體,而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星系。在銀河系之外存在許多其它的星系,宇宙比人類想像的要大許多。
哈勃還對旋渦星雲的空間分布進行了研究,1936年在所著《星雲世界》一書中繪出了旋渦星雲按銀道坐標的空間分布圖。該圖表明,在銀道面上幾乎完全看不到旋渦星雲,在銀道面兩旁所見也不多,而隨著銀緯增高,所見到的旋渦星雲越多。這一現象是由於銀河系內銀道面附近濃密的星際物質的吸光作用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