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天文台變星”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佛天文台變星
- 外文名:Harvard variable
內容簡介
中文譯名 | 哈佛天文台變星 |
英文原名/注釋 | 全稱:Harvard variable。縮寫:HV |
“哈佛天文台變星”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
中文譯名 | 哈佛天文台變星 |
英文原名/注釋 | 全稱:Harvard variable。縮寫:HV |
“哈佛天文台變星”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內容簡介 補充說明 “英漢天文學名詞資料庫”(以下簡稱“天文名詞庫”)是由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名詞委”)編纂和維護的天文學專業名詞...
哈佛選區 哈佛大學天文台於1907年開創的變星巡天的選擇天區。中文名稱:哈佛選區;英文名稱:Harvard Region;定義:哈佛大學天文台於1907年開創的變星巡天的選擇天區。
1921年至1952年間,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擔任台長,他主要從事球狀星團和造父變星的研究,提出了銀河系的中心不是太陽系,太陽系處在銀河系的邊緣。他主張銀河系是宇宙中的主要天體,觀測到的旋渦星雲是位於銀河系內部的天體。建築歷史 哈佛大學天文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威廉·邦德。1815年,邦德訪問了...
美國協會變星觀測(AAVSO)是一個由對恆星亮度的變化(變星)感興趣的業餘和專業天文學家組成的非營利性的全球科學和教育組織。簡介 AAVSO於1911年在哈佛學院天文台成立,協調成立的意見主要由業餘天文學家提出。1954年,AAVSO成為一個獨立的,私人研究機構總部設在麻薩諸塞州劍橋。今天,在45個成員國家和地區擁有...
她們見證了攝影術與光譜學興起的時代,工作內容從計算轉向研究“玻璃底片上的宇宙”——通過天體照相定格在玻璃底片上的星星;利用它們分析恆星光譜、進行恆星分類、編纂星表、發現新星和變星,並找到一種通過星光測量太空中距離的方法。這是一個有關哈佛天文台歷史上贊助人和天文學家的故事,也是一部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
“哈佛天文台”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內容簡介 補充說明 “英漢天文學名詞資料庫”(以下簡稱“天文名詞庫”)是由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名詞委”)編纂和維護的天文學專業名詞數據...
1978年,《國際小行星通報》宣布:為紀念張鈺哲在天文學上的傑出貢獻,哈佛大學天文台將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張”,編號為第2051號。1980年,春節日全食是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日食的觀測與科普活動,張鈺哲雖已高齡,但也積極參加。至於多次的彗星出現,張鈺哲也參加科普宣傳。他編著的《哈雷彗星...
宗涅貝格天文台變星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補充說明 “英漢天文學名詞資料庫”(以下簡稱“天文名詞庫”)是由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名詞委”)編纂和維護的天文學專業名詞資料庫。該...
周光關係(英文名:period-luminosity relation)指造父變星具有的光變周期和絕對星等之間的關係。概括的說,就是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其光度越大。研究歷史 1912年,哈佛大學天文台的勒維特觀測了小麥哲倫雲中的25顆造父變星,發現,它們的光變周期越長,視星等越大。由於小麥哲倫雲離我們足夠遙遠,恆星又...
亨麗愛塔·勒維特,美國女天文學家,聾啞人,造父變星周光關係的發現者。 勒維特1868年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蘭開斯特。個人經歷 19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天文台的天文學家皮克林招募了一些聾啞女性對天文台拍攝的照相底片進行測量和分類工作,1893年勒維特作為其中之一參加了工作。她在工作中注意到,小麥哲倫雲中的...
蔡章獻,天文學家,台北市圓山天文台創建人之一。發現麒麟座新變星BD-8°1642,後經證實為一顆不規則變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第2240號小行星命名為“蔡”,以表彰他對天文觀測和天文普及的貢獻。人物簡介 蔡章獻(1924年—2009年2月3日),知名台灣省天文學家,曾任台北市圓山天文台台長。人物成就 天體觀測同好...
哈羅·沙普利(Harlow Shapley,1885年11月2日-1972年10月20日),美國天文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他主要從事球狀星團和造父變星研究。提出了銀河系的中心不是太陽系;太陽系其實處在銀河系的邊緣。1921年-1952年擔任哈佛大學天文台台長;1943年-1946年擔任美國天文學會會長。他的兒子勞埃德·沙普利是2012年諾貝爾...
周光關係使得人們可以根據與小麥哲倫星系的距離來估計與其他造父變星的距離 。她希望能夠找到幾個距離地球足夠近的造父變星,這樣就可以測量它們的視差,最終確定與地球的距離。這使得造父變星可以作為標準燭光,促進了許多天文學的大發現。利用這種周光關係,1913年,埃納爾·赫茨普龍首次對小麥哲倫星系的距離進行了估測...
"Variable Stars" (變星)(1938),"Variable Stars and Galactic Structure"(變星和星繫結構) (1954),"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天文學入門)(1956),"The Galactic Novae" (星系新星)(1957),"Cecilia Payne-Gaposchkin: 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recollections"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自傳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