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年畫·讀經典:傳說經典》是“品年畫讀經典”系列之一,由沈泓編著。傳說和年畫都已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何為遺產?將死才談遺產,或死了方為遺產。基於此,《品年畫·讀經典:傳說經典》似乎是為了抓住古老傳說最後的尾巴,將瀕臨絕跡的傳說和瀕臨絕跡的年畫作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嫁接,試圖力未來的讀者留下一點文化遺產的影子。
基本介紹
- 書名:品年畫•讀經典:傳說經典
- 出版社:貴州教育出版社
- 頁數:150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鑫三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作者:沈泓
-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560190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品年畫·讀經典:傳說經典》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以品年畫的形式來讀中國傳說經典,而這些年畫恰恰是流傳千年的民間圖畫經典。經典老畫營造懷舊氛圍,有助於形象化解讀經典,特別是大量的戲劇年畫,易於喚起國人的國粹情結。
圖書目錄
第一章渭水河的傳說
第二章隋唐英雄的傳說
第三章鬥神尉遲恭的傳說
第四章鬥神秦叔寶的傳說
第五章薛家將的傳說
第六章秦英征西的傳說
第七章楊家將的傳說
第八章岳飛的傳說
第九章包公案的傳說
第十章施公案和彭公案的傳說
第十一章五子登科的傳說
第十二章蝴蝶杯的傳說
第十三章唐伯虎點秋香的傳說
第十四章三娘教子的傳說
後記
第二章隋唐英雄的傳說
第三章鬥神尉遲恭的傳說
第四章鬥神秦叔寶的傳說
第五章薛家將的傳說
第六章秦英征西的傳說
第七章楊家將的傳說
第八章岳飛的傳說
第九章包公案的傳說
第十章施公案和彭公案的傳說
第十一章五子登科的傳說
第十二章蝴蝶杯的傳說
第十三章唐伯虎點秋香的傳說
第十四章三娘教子的傳說
後記
後記
在恬靜和興奮交錯的時光隧道里,突然有一天,發現民間年畫藏品中有大量描繪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年畫。
這一發現,猶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條線索,清晰地呈現在我的眼前,這就是這套叢書的初萌線索和寫作源起。
有了這條主線,我的那些年畫藏品馬上從紙品變成了珍珠。其實當我行走在漫長而寂寞的年畫收藏之路上,心裡—直有一個暗示引導:它們是珍珠,是大海遺珍,是潛伏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海的珍珠。然而,當它們零散地分布在海洋深處時,它們只是不起眼的珠子。當有這樣一條線索串聯起來,它們才是珍珠,是配戴在古典文化頸項上,閃爍著晶瑩光澤的珍珠。
這印證了一句格言:是金子,即使埋在十八層泥土裡,總是會閃光的,只是時間問題。
同理,是珍珠,即使藏在大海深處,總是會閃光的,只是線索和串聯的問題。
在不斷的尋覓、識別和發現中,收藏的興奮點也不斷轉移,最後落到民間年畫和民俗美術上。十多年來,執著的痴迷,引導我行走在田野阡陌,跋涉於大漠深山,我遍訪古村老巷,走進偏僻山鄉,探訪所有古今有文字記載的年畫產地,搜尋著逝去的和即將逝去的民間年畫。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代人有了便利的交通條件,有了潮水般湧來的出版物,卻難以做到讀書、行路兩全。然而,當有了一個方向、一條路線、一種興趣時,開卷啟程的動力便會油然而生。對於我,這方向、這路線和興趣就是民間年畫。
每一張年畫的獲得,都是行萬里路得來的;而收藏的每一張年畫,我都要研究其來龍去脈,破譯其寓意。
這些年畫的淵源和寓意,很多老藝人說不清楚,專家學者也不得其解,唯一能解密的途徑是讀書,在浩繁書海里搜尋答案。
所以,這本書和這套書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收藏出來的。正是收藏,引導我不斷尋找,不斷發現,不斷讀書,不斷求教,邊收藏、邊記錄、邊寫作。幾乎每一張年畫的內容,在收藏時就已寫成。因此,找到這條線索以後,只需要將這些零散的記載和寫作內容串聯起來,水到渠成,很自然地便形成了這套書。
讀經典、品經典、說經典,是近年讀者關注的熱門,從王蒙、劉心武“讀紅樓”,到易中天“品三國”,于丹“說論語”等,都在讀者群中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從中可見一個國家在邁向現代化進程中,讀書人仍有對傳統文化認識和珍視的渴望。
本叢書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以品年畫的形式來讀中國文化經典,而這些年畫恰恰是流傳千年的民間圖畫經典。經典老畫營造懷舊氛圍,有助於形象化解讀經典,特別是大量的戲劇年畫,易於喚起國人的國粹情結。
在視覺盛宴中回味經典,在圖文並茂的中華古典文化中徜徉,快樂閱讀。
這一發現,猶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條線索,清晰地呈現在我的眼前,這就是這套叢書的初萌線索和寫作源起。
有了這條主線,我的那些年畫藏品馬上從紙品變成了珍珠。其實當我行走在漫長而寂寞的年畫收藏之路上,心裡—直有一個暗示引導:它們是珍珠,是大海遺珍,是潛伏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海的珍珠。然而,當它們零散地分布在海洋深處時,它們只是不起眼的珠子。當有這樣一條線索串聯起來,它們才是珍珠,是配戴在古典文化頸項上,閃爍著晶瑩光澤的珍珠。
這印證了一句格言:是金子,即使埋在十八層泥土裡,總是會閃光的,只是時間問題。
同理,是珍珠,即使藏在大海深處,總是會閃光的,只是線索和串聯的問題。
在不斷的尋覓、識別和發現中,收藏的興奮點也不斷轉移,最後落到民間年畫和民俗美術上。十多年來,執著的痴迷,引導我行走在田野阡陌,跋涉於大漠深山,我遍訪古村老巷,走進偏僻山鄉,探訪所有古今有文字記載的年畫產地,搜尋著逝去的和即將逝去的民間年畫。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代人有了便利的交通條件,有了潮水般湧來的出版物,卻難以做到讀書、行路兩全。然而,當有了一個方向、一條路線、一種興趣時,開卷啟程的動力便會油然而生。對於我,這方向、這路線和興趣就是民間年畫。
每一張年畫的獲得,都是行萬里路得來的;而收藏的每一張年畫,我都要研究其來龍去脈,破譯其寓意。
這些年畫的淵源和寓意,很多老藝人說不清楚,專家學者也不得其解,唯一能解密的途徑是讀書,在浩繁書海里搜尋答案。
所以,這本書和這套書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收藏出來的。正是收藏,引導我不斷尋找,不斷發現,不斷讀書,不斷求教,邊收藏、邊記錄、邊寫作。幾乎每一張年畫的內容,在收藏時就已寫成。因此,找到這條線索以後,只需要將這些零散的記載和寫作內容串聯起來,水到渠成,很自然地便形成了這套書。
讀經典、品經典、說經典,是近年讀者關注的熱門,從王蒙、劉心武“讀紅樓”,到易中天“品三國”,于丹“說論語”等,都在讀者群中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從中可見一個國家在邁向現代化進程中,讀書人仍有對傳統文化認識和珍視的渴望。
本叢書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以品年畫的形式來讀中國文化經典,而這些年畫恰恰是流傳千年的民間圖畫經典。經典老畫營造懷舊氛圍,有助於形象化解讀經典,特別是大量的戲劇年畫,易於喚起國人的國粹情結。
在視覺盛宴中回味經典,在圖文並茂的中華古典文化中徜徉,快樂閱讀。
序言
曾看到朋友家的整個房間裡面只有一把明代的紫檀椅,在射燈的照射下泛著幽古的光,這就是品位和境界。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就如一間房子,裡面堆滿了雜亂無章的東西,就沒有地方容納一把古典的紫檀椅,即使是將明式紫檀椅置於其中,也會黯然失色,被雜亂無章的東西所淹沒。
讀書亦然,讀書在精不在多,如果腦子裡裝滿了大量雜亂無章的書,就沒有地方容納經典的光輝,如果天天讀一些雜亂無章的書,就沒有時間讀經典了。讀經典,可以使人生變得精緻,讀名著,可以使人變得雅致。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不是指泛泛之書,而是指經典(古人所說的詩是特指《詩經》,書是特指四書五經)。飽讀詩書,氣宇軒昂,泛泛之書,終成泛泛之人。古人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此之謂也。
一位作家說,唯讀經典,這是他寫作成功的訣竅;還有一位作家說,唯讀經典,不讀當代。
後者的表述初聞似乎有點極端,難道當代就沒有經典?但仔細一想,也確有道理。因為經典是需要百年乃至千年時間檢驗,是經過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百年之內難言經典,所以不讀當代。我想這也是他寫作成功的一個方法。
古代傳說,出自民間,大師在民間。流傳乾百年的民間傳說,造就了無數經典,也成為了文學經典,成為了文化史上獨特的風景。
傳說的軸心是人物而不是事件,如果是以事件為軸心,就不是傳說而是歷史了。這就是傳說的魅力。文學性升華了傳說,繪聲繪色的傳說刻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這些人物鑲嵌在我們兒時的記憶中,揮之不去,姜太公、周文王、尉遲恭、秦瓊、薛仁貴、楊家將、岳飛、包公、施公……這些傳說人物,哪一個能使我們忘懷和釋懷?他們都因傳說而成了文學史上的著名人物形象,成為了古典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他們已與中華文化血脈相連,融為一體了,成為我們的古典文化之根系,散發著迷人的光輝。
今天,高科技層出不窮,新媒體日新月異,在現代化大潮衝擊下,傳統的說書、評書、戲劇、年畫等傳說的載體已經或正在離我們遠去,傳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瀕危品種。
瀕危的不只是傳說,還有傳說賴以生存的生態。如今80後的網路流行語是:“不要迷戀哥,哥只是一個傳說”,而90後的網路流行語是:“不要輕視爸,爸是一個神話”。傳說和神話,成了後現代的一個符號,諧趣中透出反諷,反諷中透出的是反文化——當然是反古典文化。
反文化的同時或許是除舊布新,建設新文化,構造新時尚;或許是斬斷文化的根系,導致新的文化沙漠。今天的90後很多已講不出幾個古老的經典傳說,經過反諷和對“傳說”的“轉基因”,未來的10後20後,或許傳說為何物都不知道了。
傳說和年畫都已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何為遺產?將死才談遺產,或死了方為遺產。基於此,本書似乎是為了抓住古老傳說最後的尾巴,將瀕臨絕跡的傳說和瀕臨絕跡的年畫作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嫁接,力圖為未來的讀者留下一點文化遺產的影子。
沈泓
2010年8月於深圳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就如一間房子,裡面堆滿了雜亂無章的東西,就沒有地方容納一把古典的紫檀椅,即使是將明式紫檀椅置於其中,也會黯然失色,被雜亂無章的東西所淹沒。
讀書亦然,讀書在精不在多,如果腦子裡裝滿了大量雜亂無章的書,就沒有地方容納經典的光輝,如果天天讀一些雜亂無章的書,就沒有時間讀經典了。讀經典,可以使人生變得精緻,讀名著,可以使人變得雅致。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不是指泛泛之書,而是指經典(古人所說的詩是特指《詩經》,書是特指四書五經)。飽讀詩書,氣宇軒昂,泛泛之書,終成泛泛之人。古人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此之謂也。
一位作家說,唯讀經典,這是他寫作成功的訣竅;還有一位作家說,唯讀經典,不讀當代。
後者的表述初聞似乎有點極端,難道當代就沒有經典?但仔細一想,也確有道理。因為經典是需要百年乃至千年時間檢驗,是經過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百年之內難言經典,所以不讀當代。我想這也是他寫作成功的一個方法。
古代傳說,出自民間,大師在民間。流傳乾百年的民間傳說,造就了無數經典,也成為了文學經典,成為了文化史上獨特的風景。
傳說的軸心是人物而不是事件,如果是以事件為軸心,就不是傳說而是歷史了。這就是傳說的魅力。文學性升華了傳說,繪聲繪色的傳說刻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這些人物鑲嵌在我們兒時的記憶中,揮之不去,姜太公、周文王、尉遲恭、秦瓊、薛仁貴、楊家將、岳飛、包公、施公……這些傳說人物,哪一個能使我們忘懷和釋懷?他們都因傳說而成了文學史上的著名人物形象,成為了古典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他們已與中華文化血脈相連,融為一體了,成為我們的古典文化之根系,散發著迷人的光輝。
今天,高科技層出不窮,新媒體日新月異,在現代化大潮衝擊下,傳統的說書、評書、戲劇、年畫等傳說的載體已經或正在離我們遠去,傳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瀕危品種。
瀕危的不只是傳說,還有傳說賴以生存的生態。如今80後的網路流行語是:“不要迷戀哥,哥只是一個傳說”,而90後的網路流行語是:“不要輕視爸,爸是一個神話”。傳說和神話,成了後現代的一個符號,諧趣中透出反諷,反諷中透出的是反文化——當然是反古典文化。
反文化的同時或許是除舊布新,建設新文化,構造新時尚;或許是斬斷文化的根系,導致新的文化沙漠。今天的90後很多已講不出幾個古老的經典傳說,經過反諷和對“傳說”的“轉基因”,未來的10後20後,或許傳說為何物都不知道了。
傳說和年畫都已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何為遺產?將死才談遺產,或死了方為遺產。基於此,本書似乎是為了抓住古老傳說最後的尾巴,將瀕臨絕跡的傳說和瀕臨絕跡的年畫作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嫁接,力圖為未來的讀者留下一點文化遺產的影子。
沈泓
2010年8月於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