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行為癖的形成都有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就以咬指甲癖為例,開始,孩子在飢餓、緊張或情緒不佳時,本能的把手指放進嘴裡吮吸或啃咬,這時,孩子會感到情緒有點放鬆,內心能獲得一點安定感,於是這種感受和體驗便成為一種經驗被保留下來,以後一遇飢餓、緊張或情緒不佳,他就會自動地將手指放進嘴裡吮吸啃咬,不久,這種現象便成為一種條件反射被保留下來。
咬指甲癖形成機理
所有行為癖的形成都有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就以咬指甲癖為例,開始,孩子在飢餓、緊張或情緒不佳時,本能的把手指放進嘴裡吮吸或啃咬,這時,孩子會感到情緒有點放鬆,內心能獲得一點安定感,於是這種感受和體驗便成為一種經驗被保留下來,以後一遇飢餓、緊張或情緒不佳,他就會自動地將手指放進嘴裡吮吸啃咬,不久,這種現象便成為一種條件反射被保留下來。一旦形成條件反射後,這種行為的發生就無須意識參與,而逐漸發展為“自動化行為”。
“自動化行為”階段又稱為習慣期,這時大部份家長己發現自已的孩子有不良習慣,開始用訓斥打罵、限期改正、在手指上塗苦味劑等手段,促使孩子改變不良習慣。可惜的是,家長這些行為恰恰導致孩子更加注意手指甲;同時,孩子這時也已認識到咬指甲習慣不好,越想控制就越發注意手指甲,越注意就越想咬,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精神固著作用”。精神固著的特點是:一旦實施對目標物的啃咬,意識很快進入迷離狀態,指甲皮膚被啃咬時所產生的微痛,不斷地刺激著患者的痛覺中樞,在迷離的意識下,痛覺中樞讓患者感受到的卻是一种放松和愉悅的快感,弗洛伊德稱之為“自體享樂”。若干次以後,這種“痛且快樂著”的感覺又被當作經驗被保留下來,並被不斷地強化,患者漸漸地對咬指甲這一行為產生心理依賴,這時又可稱為“成癮期”。
到了“成癮期”階段,患者巳不能用意志來控制不良行為,“癮”一上來就以一種一咬為快的心態將指甲咬個精光,但咬完後又十分後悔,更害怕家長檢查,於是自悲、自責、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始終困擾著孩子的心理,不久孩子的性格也會發生變化,如敏感多疑、孤僻抑鬱、偏執衝動、易緊張焦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