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口旁,口耳之間:“負劍辟咡詔之。”2. 蠶吐絲,引申為以絲作琴弦。3. 古同“餌(噐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咡
  • 拼音: èr
  • 筆劃: 9
  • 部首:口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咡 拼音: èr, 筆劃: 9
部首: 口 部首筆劃: 3
解釋1: 咡 èr 口旁,口耳之間:“負劍辟咡詔之。
” 蠶吐絲,引申為以絲作琴弦。
古同“餌(噐 )”。
筆畫數:9; 筆順編號:251122111
解釋2: 咡 èr 【名】 口旁。
兩耳之間〖sideofmouth〗 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禮記·曲禮》。
注:“口旁曰咡。
”釋文:口耳之間曰咡。
” 口〖mouth〗 循咡覆手
——《管子·弟子職》 咡 èr 【動】 蠶吐絲〖spin〗。
如:咡絲(蠶口上下吐絲)。
引申為以絲作琴弦 黃絲咡素琴,泛彈弦不斷。
——《樂府詩集》
註:咡字又是聽字的俗字,今日台灣民間俗用。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並仍吏切,音餌。《廣韻》口吻也。《禮·曲禮》負劒,辟咡詔之。《注》辟咡詔之,謂傾頭與語也。口旁曰咡。《疏》管子弟子職云:食已,循咡覆手。謂弟子食訖,以手循覆於咡,故知是口旁也。《釋文》口耳之閒曰咡。
又《少儀》有問焉,則辟咡而對。
又《集韻》人之切,音而。與㖇同。詳後㖇字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