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指數的基本理論依據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對和諧社會內涵的論述,同時借鑑社會學的“社會安全閥”概念,完成和諧社會指標體系建設。北京和諧社會指數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反映黨和政府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和諧社會指數
- 表達式:完成和諧社會指標體系建設
- 套用學科:思想
- 適用領域範圍:思想
簡介,調查結果,
簡介
將和諧社會的內涵用統計體系進行描述,主要分三個大類。一是反映社會衝突客觀現狀的指標;二是反映社會主體主觀訴求的指標;三是反映社會衝突協調機制效果的指標。其中第一、三大類均為客觀指標,第二類是主觀指標,以問卷調查的方法取得數據。
根據社會衝突客觀現狀和社會衝突協調機制效果兩項客觀指數進行測算,以2000年為基期,“十五”期間北京市和諧社會總指數年均增長3.1%。社會衝突協調機制效果指數年均上升7.41點。說明社會保障、輿情反映、民主法治、應急系統、社區管理等機制的運作效果明顯,有效緩解了社會矛盾,保證了社會穩定、正常的運轉。
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市民對和諧社會的認同感比較客觀,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未來充滿信心,大多數市民對北京有較強的歸屬感。談到對北京市和諧社會建設的看法和信心時,46.9%的受訪者認同“北京市是一個和諧、充滿活力的社會”,回答為“一般”的占42.9%;當被問及“實現和諧社會的信心”時,70.2%的受訪者表示有信心。可見,對於未來生活的期望,大多受訪者持樂觀態度。
北京市和諧社會指數是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開展的一項全新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和諧社會指數的研究改變了以往偏重關注以GDP為核心的統計體系,人的發展、人的需求的滿足程度、社會的公平、和諧程度成為統計上衡量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準。隨著監測體系的逐步完善,將有可能成為繼單位能耗之後,另一個考核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指標
10月12日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聯合發布《2001至2005年北京市和諧社會指數監測報告》。《報告》指出,近90%的北京市民認為北京社會發展是和諧的,社會保障等社會衝突協調機制運作效果明顯,保證了社會穩定、正常的運轉。
北京市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於秀琴 北京:10月12日首次發布和諧社會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