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血散痛湯(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和血散痛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綱目》卷十二引李東垣方。具有和血止痛之功效。主治濕熱痹證。症見兩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後又腫,骨頭裡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發時多則五日,少則三日,晝輕夜重,痛時覺熱,行則痛輕,腫卻重。

基本介紹

  • 名稱:和血散痛湯
  • 別名:和血散瘀湯(《證治寶鑑》卷十三)
  • 出處:《醫學綱目》卷十二引李東垣方
  • 功用:和血止痛
  • 主治:濕熱痹證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羌活身、升麻、麻黃(去節)各一錢半,桃仁十個,柴胡二錢,紅花、歸身各一分,防風、黃柏、知母(酒)各一錢,甘草(炙)二分,獨活、豬苓各五分,防己、黃連(酒)各六分。

用法用量

上?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一大盞,煎至一半,去滓,空心熱服。

功用

《中國醫學大辭典》:和血止痛。

主治

濕熱痹證。

方義

本方治證為濕熱流注筋骨,筋脈痹阻,血行澀滯所致。治宜清熱燥濕,活血通絡,宣痹止痛。是以方用黃柏、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防己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通脈止痛;羌活、獨活並用,祛風除濕,通經活絡,舒利關節,宣痹止痛;防風祛風濕,止痹痛;又以升麻清熱解毒,配柴胡之透達,麻黃之開表,以達邪於外;豬苓滲利濕熱,導邪於下。苦燥滲利之品,最能耗陰傷血,故以當歸身養血潤燥兼能和血,知母清熱瀉火併能滋陰,是為兼制之用。綜合全方,使濕熱分清,經脈暢通,骨節舒利,則諸症可平。

運用

診斷要點為兩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後又腫,骨頭裡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發時多則五日,少則三日,晝輕夜重,痛時覺熱,行則痛輕,腫卻重。
臨床常用於濕熱痹證。

附註

方中黃連用量原缺,據《赤水玄珠》補。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症因脈法》:“痹者,閉也,經絡閉塞,麻痹不仁,或攻往作疼,或凝結關節,或重著難移,手足偏廢,故名曰痹。今列外感四條,內傷八條。風痹之治,風寒攻痛,防風湯,表里有邪者,防風通聖散、和血散痛湯、大秦艽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