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耀曾將軍墓

和耀曾將軍墓

和耀曾墓青溪城西8公里處有鋪田潕陽河北岸梅溪壩。背倚祖師庵山嶺,前臨梅溪壩,與氵舞 陽河水南岸的斝爵山隔河相望。

和氏墓塋呈橢圓彎窿形,全由精鑿方石圍砌。墓前原有8米的墓碑,兩側墓牆有墓志銘碑共8塊。其墓志銘由當時貴東兵備道道員趙爾巽撰寫,為陰刻顏體楷書。銘文記述了和耀曾的家庭出身,簡易生平,武功政績,品性德行及其後代情況,原墓前有精刻石雕供祀器具。再前面有寬如院落的兩級拜台,上豎有十餘米高的石刻華表和植有雲南松。與墓塋相對應的和氏神道碑立於梅溪坪側0.4公里的張家寨前右驛道旁。圓頭形碑高2.52米,寬1米,厚0.2米,中有平刻宋體梯地陽文“浩授建威將軍記名提督賞黃袍馬褂貴州鎮遠總鎮達春巴圖魯和公神道碑”共31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和耀曾將軍墓
  • 所屬年代:清朝
歷史,現狀,墓碑,

歷史

和耀曾墓於青溪城西8公里處有鋪田氵舞 陽北岸梅溪壩。背倚祖師庵山嶺,前臨梅溪壩,與氵舞 陽河水南岸的斝爵山隔河相望。和氏墓塋呈橢圓彎窿形,全由精鑿方石圍砌。墓前原有8米的墓碑,兩側墓牆有墓志銘碑共8塊。其墓志銘由當時貴東兵備道道員趙爾巽撰寫,為陰刻顏體楷書。銘文記述了和耀曾的家庭出身,簡易生平,武功政績,品性德行及其後代情況,原墓前有精刻石雕供祀器具。再前面有寬如院落的兩級拜台,上豎有十餘米高的石刻華表和植有雲南松。與墓塋相對應的和氏神道碑立於梅溪坪側0.4公里的張家寨前右驛道旁。圓頭形碑高2.52米,寬1米,厚0.2米,中有平刻宋體梯地陽文“浩授建威將軍記名提督賞黃袍馬褂貴州鎮遠總鎮達春巴圖魯和公神道碑”共31字。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前後曾任貴州省提督學政的晚清進士,昆明人陳榮昌,專程乘船前來鋪田拜謁和耀曾墓,並即興寫成《鋪田謁和榮軒軍門墓》七言律詩三首,其第三首云:
嗟公威惠豈徒然,坐鎮偏沅十六年。
部下早降人立社,墓前來許鬼爭田。
明月遠倚滇山雪,華表高凌沅水煙。
我欲返舟更延佇,何時重此薦寒泉。

現狀

和耀曾墓也於“文革”中遭到破壞。現僅有墓塋土丘及散存於村街內外的神道碑和墓誌碑殘片。
2000年清明節和耀曾第四代和第五代後人與麗江文物局,在鎮遠縣文管所的陪同下前來掃墓,在此,自出費用將神道碑運至鎮遠贈送給文物管理所保存。
和耀曾為晚清時期貴州記名提督,鎮遠總兵官,和耀曾(榮軒)為納西族,雲南麗江人,於光緒七年至二十三年(1881—1897年)任鎮遠總兵。當時黔東地區社會各階層、各民族的關係處於相對穩定時期,和公對這裡各族人民沒有什麼大的鎮壓活動。但他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卻做出了實績。如創置義倉積穀防饑,修衛城西門護城堤,鼓勵農民廣植桐、杉、桑、茶等林木,於是當時地方人士為其建造奉祀專祠於鎮遠

墓碑

2015年8月6日,青溪鎮黨委書記黃建強,鎮長萬照清,原文化站老站長羅尚賢,到鋪田村梅溪坳胡姓家中院壩內發現一塊墓碑。8月7日,筆者與羅尚賢再次到鋪田村進行調查了解。
墓碑平放在梅溪坳胡姓家中院壩內,碑為長方形,高2.22米,寬1.15米,厚0.2米,共50字。
中為平刻宋華梯地陽文:誥授建威將軍原任貴州鎮遠鎮總鎮和公榮軒之墓
右為:大清光緒二十五年仲春月
左為:男廷(良、彪、珍)孫(嶶、清、懷、輔)遠(追、承、源、繼)遠敬立。
和耀曾字榮軒,為納西族,雲南麗江人,晚清時期貴州記名提督,光緒七年至二十三年(1881—1897年)任鎮遠總兵。和耀曾墓位於青溪城西8公里處氵舞 陽河北岸的鋪田村梅溪壩,背倚祖師庵山嶺,前臨梅溪壩,與氵舞 陽河水南岸的斝爵山隔河相望。
據68歲的胡康文和76歲的胡德勝回憶:和氏墓塋呈橢圓彎窿形,長約10米,寬約7米,全由精鑿方石圍砌。墓的主碑加上碑頭(俗稱碑帽)約2.7米。墓前是一個石香爐(作為供祀器具),香爐是雕刻非常精緻的麒麟。香爐前面是一張四方形的石桌子,桌面寬約1.5米,厚0.12米,高約0.7米,四周各有一塊雕刻精美的圖案的石板, 石桌的四腳呈大象腿。石桌兩邊是石凳子。墓前面是拜台,寬約20平方米,全由規則的石墩砌成。墓的左側有8塊墓志銘碑,記述和耀曾的家庭出身,簡易生平,武功政績,品性德行及其後代情況。墓的正前方是石階,約8步,寬約8米。下了石階是一塊平地,石階前方兩側各植有一株筆松(實為雲南松),高約15米。再前面是十餘米高的石刻石柱,石柱上面是石獅。
和耀曾墓於“文革”中遭到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