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紅軍,現任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三級主任科員)。
和紅軍,現任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三級主任科員)。
和紅軍,現任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三級主任科員)。人物履歷1989.12—2013.09 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交通運輸局科員(其間:1990.12—1994.12 服兵役;1997.09—2...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7年黃安縣(今紅安)農民政府大門兩旁寫對聯出現的“紅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紅軍”一詞稱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
紅軍過草地是指中國紅軍長征期間重要事件。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左右兩路,平行前進。右路軍由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等率領,自四川毛兒蓋出發,進入松潘草地。經過7天的艱苦努力,右路軍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左翼為林彪的紅一方面軍,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學生等。右翼為徐向前、...
五次“圍剿”紅軍的戰爭,1930~1934年蔣介石在江西發動的五次大規模“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的戰爭。第一次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發動武裝起義,創立工農紅軍,在江西、福建及鄂豫皖等地建立了大片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軍的戰鬥力不斷增強,政治影響不斷擴大,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的統治。因此,蔣介石征服了...
中國工農紅軍序列是指中國工農紅軍的指揮體系以及所轄部隊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及其他革命武裝於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等,建立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和...
中國紅軍十年歷史,大體說前期是各部的建立和人民軍隊建設,中期是各個部隊的發展過程。目錄 01 軍旗升起——在腥風血雨紅誕生 02 星火燎原——在農村根據地成長 03 鑄就軍魂——打造新型人民軍隊 04 打破“圍剿”——在戰鬥中發展 05 紅星照耀——與紅色中華共榮 06 遭受挫折——陷入“左”傾錯誤的危害 07 開始...
1933年11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西方軍在江西永豐縣陶唐鄉金溪村(黃沙溪)大祠堂正式成立。第一、二、三次反“圍剿”勝利後,中央蘇區進入鼎盛時期。從上海遷至瑞金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廣泛發動各行各業的工人,如店員、手藝、苦力、運輸等工人參軍參戰,於8月1日前在瑞金成立了“工人師”,並舉行誓師儀式。從10月...
該影片以三十年代閩西北中央蘇區一位名叫楊果果的少年為了尋找離鄉參加紅軍的父親為主線的故事,以長征為故事背景,著重刻畫了楊果果、虎妞、阿牛等幾位小戰士的形象,描述了長征途中的艱苦經歷,展現和歌頌了紅軍戰士的智慧、勇氣和犧牲精神。故事大綱 為迎接建黨90周年,由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與福建神畫時代數碼動畫...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簡稱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並稱,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僅紅軍時期殲敵88萬,為第一,總計走出700多位開國將領。紅四方面軍以鄂豫皖蘇區部隊為主力組成,於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成立。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政治部主任劉士奇。下轄紅四軍(軍領導由...
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簡稱少共國際師)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青少年組成的武裝部隊。成立經過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1933年2月8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在粉碎敵人四次“圍剿”的決戰前面黨的緊急...
1934年10月,由於“左”傾冒險路線的錯誤領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第一方面軍連同後方機關人員8.6萬餘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分別從江西的瑞金、雩都(今於都)和福建的長汀、寧化出發,開始戰略轉移。留下的紅二十四師和十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及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在項英、陳毅等...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毛澤東、朱德於1928年4月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後,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5月25日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成立的第一支“紅四軍”,也是第一支打出“紅軍”旗幟的部隊。其軍長為朱德,黨代表毛澤東,參謀長王爾琢。1930年6月19日,根據中共中央...
紅十軍與中央紅軍會師地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紅十軍與中央紅軍會師地 位於江西省鷹潭市南郊16公里處的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東漢中葉,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張陵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現”,因而得名。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規模宏大的崖墓群構成了龍虎山風景旅遊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
1933年11月3日,陝甘邊特委和紅軍總指揮部召開包家寨會議,決定恢復紅二十六軍。8日正式宣布成立紅二十六軍第42師。下轄紅3團和紅4團(騎兵團),共500餘人。隨即進軍南梁,掃除陝甘交界的反動地主武裝。到1934年,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初具規模。1934年2月至5月,陝甘寧三省軍閥糾集1萬餘人的兵力對於...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了全國蘇區代表大會和紅軍代表大會。會後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進一步明確規定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軍旗式樣。1930年式紅軍軍旗,經過了中共中央軍委的兩次檔案確認,體現了相當的權威性。與秋收起義時的軍旗設計方案相比,草案進一步明確規定了旗幟尺寸、顏色、斧頭的樣式和刃鋒在圖案...
中國工農紅軍三大方面軍序列為第一、二、四方面軍,缺編第三方面軍,是由於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紅軍發展的過程中,情況發生變化造成的。建制歷史 中國工農紅軍三大方面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簡稱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簡稱紅二方面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在閩北”組織和紅軍配合下,紅十軍在閩北歷時11天,作戰11次,“仗皆勝”,繳獲了大量槍枝彈藥,籌措銀元7萬元。紅軍的軍事行動打破了國民黨軍對閩北蘇區的圍攻,扭轉了閩北戰局,對閩蘇區的恢復與發展起了關鍵作用。為加強閩北紅軍的戰鬥力,方誌敏抽調紅十軍精銳的特務營充實閩北紅軍。1932年9月,方誌敏、周建屏率...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簡稱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安徽金寨麻埠。1934年11月開始長征,1935年9月到達陝北。原隸屬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後改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歷史沿革 傳奇誕生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組建於1931年10月 , 隸屬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1年10月在麻埠組建紅軍第二十五軍,曠繼...
王健英 山東黃縣(龍口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歷史資料叢書”編委會審查組成員、原解放軍後勤學院歷史學教授國家突出貢獻特殊專家。作者介紹 中共黨史學會會員從五十年代初起,長期在軍隊院校從事中共黨史教學與研究,發表有關論文考證百餘篇撰著出版了《中國工農紅軍發展史簡編》、《紅軍人物誌》、《中國共產...
10月9日,即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的前一天,紅三十四師遵照中革軍委命令,秘密向於都開進,在鯉魚壩設防,掩護中央機關兩個縱隊和紅軍主力軍團從瑞金、興國向長徵集結地域於都開進。10月18日,陳樹湘奉命率部移師於都,掩護中央兩個縱隊和中央紅軍主力渡過長征第一河——於都河。此後,陳樹湘率全師作為後衛部隊開始...
中國人民解放軍(簡稱:人民解放軍、解放軍,英文: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f China,英文縮寫:PL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主要的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於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最初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等番號,1927年9月至1928年4月統稱為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後改稱紅軍,1931年後統稱為中國...
隨後,又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小組,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使中共中央和紅軍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這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中央紅軍占領遵義後,蔣介石調集幾十萬軍隊分路向遵義地區進逼,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邊境地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