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和盛地區原名邱家寨,為慶城縣飛地。民國二年,邑紳邱維岳、高俊德、楊作舟、宏憲章等與各方人士會商並陳情於寧縣議會,經呈請甘肅省督府和議會批准,於民國三年三月六日歸屬寧縣,縣長曾麟綬遂題“和盛”以易其名。當年九月,將集鎮由店子村移置今址。
自然地理
和盛鎮位於寧縣西部,也是寧縣西區第一大鎮,東接早勝、中村、焦村(坳馬)三個鄉鎮,西連涇川縣的涇明、荔堡兩個鄉鎮,南面是太昌鄉,北與焦村鎮毗鄰,距寧縣縣城27公里,西峰市區32公里。鎮域東西長17公里,行政轄區面積131.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0433畝,人均耕地面積1.8畝。
行政區劃
下轄惠家、廟花、閣老、高崖頭、三任、東樂、湫包頭、公曹、南家、和盛、范家、吳家、楊莊、屯莊、西劉、顯頭、廟底、樓台、店子(19個)村民委員會和康寧、昌盛(2個)社區居委會。
資源優勢
鎮內電力資源充裕,擁有年發電量130萬千瓦的小型水電站1處,礦產資源豐富,是西峰油田的一部分,瓜菜、蘋果、規模養殖已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已有各類企業40多家。市場繁榮,商貿發達,是寧縣西區文化、商貿中心。該鎮已被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文明鄉鎮”稱號。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46元。
新農村建設
寧縣和盛鎮在新農村建設中,緊緊圍繞提高
民眾文明素質和鄉村文明程度這兩個主題,紮實開展各種文明創建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鎮上投資59萬元,完成了民樂、昌盛西街500米的硬化及街區輔車道3120米的鋪油硬化。通過啟動民間資金,鼓勵私人資本投入房地產開發建設,投資2458.5萬元,新建住宅居民樓6棟260戶、2.42萬平方米;新打機井1眼,建成500立方米的地下
蓄水池一座,鋪設供水管道2640米、排水管道2510米,安裝路燈60盞,提升了小城鎮品位。鎮上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結合各村實際,完成了全鎮22個村的小康村規劃及居民點的規劃和土地協調工作,重點實施了和盛村小康農宅示範點和西高村農宅示範點建設。西高農宅示範點改造復墾土地36畝,建成前庭後院式農宅15戶。完成3條330米的道路整修、鋪砂上石工程。和盛村小康農宅示範點規劃占地20畝,計畫總投資375萬元,建成二層獨院式小康住宅30戶。各村還設立文化書屋、組建了秦腔、秧歌文藝演出隊,在農閒時間為民眾義務演出。鎮團委、婦聯組織青年農民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農戶”、“六進家庭”、“美德在農家”、“婚育新風進萬家”等創建活動。
科技發展
一是科技管理體系日益健全。鎮上成立了科技工作領導小組,配備了科技副鎮長,健全了科委科協,確定了5名科技專乾,24個行政村調整補充了科技副村主任。確定了村級技術員、督導員。全鎮形成了層層有組織,級級有人抓的科技工作管理體系。
二是全民科技意識明顯增強。鎮政府將宣傳教育作為提高全民科技意識的有效措施,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的宣傳培訓活動。全鎮年均培訓農民0.6萬人(次),技術骨幹500人。已初步形成各級幹部抓科技,科技人員推科技,廣大民眾學科技、用科技,全鎮上下依靠科技興鎮富民的共識。
三是科技示範效應日趨明顯。按照“上規模、上水平、強效應、增效益”的基本思路,加大人、財、物、技術和項目的投入力度,實施重點突破,加快示範點建設,全鎮共建成科技示範村20個,各類科技示範點10個,基本形成了村村有示範田,戶戶有明白人的科技示範新格局。
四是科技興農步伐明顯加快。2008年全鎮共種植地膜玉米5600畝,油菜地複種玉米1300畝,建成優質蔬菜基地3800畝,種植紫花
苜蓿1600畝,新增九龍
金棗220畝。落實果實套袋40萬隻,重點產業的技術含量得到提高,科技投入經濟效益明顯。
五是科技投入體系逐步形成。我們把科技投入作為一項“硬指標”,提早安排,納入預算,作到了專款專用。
畜牧業發展
和盛鎮從本地實際出發,立足資源優勢,面向國際國內市場,堅持高起點、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開發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千家萬戶飼養為基礎,以建設重點村、規模戶為重點,突出抓好農頭企業建設,走“小群體,大規模”和“公司+農戶”的路子,大力發展牛產業,初步形成龍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格局,有效地促進和帶動了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突出發展重點建好龍頭大場
“點燃一盞燈,照明一大片”。為此,和盛鎮以培育發展龍頭養殖大場為重點,合理定位,穩步推進。近兩年來,該鎮以誠信服務、擴大宣傳,放寬用活政策,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抓住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一方面從加大環境創建工作力度入手,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提高服務功能;加強鎮區及長西慶沿線環境專項治理工作,改變鎮容鎮貌;進一步最佳化投資優惠政策,積極推廣“一站式”工作,“一條龍”服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各方努力,使興旺牧業、中盛畜產、天和公司等一批以養牛為主的大型企業落戶和盛,舞起了牛產業的龍頭。
加強科技指導推動品種改良
加強科技指導,推動品種改良,是和盛鎮著力做好“牛”文章的重要一環。該鎮在扶貧部門《寧縣肉牛胚胎移植及品種改良項目》的支持下,在龍頭企業興旺牧業公司建立起了早勝肉牛良種繁育中心,建成胚胎移植、凍配改良試驗操作室內800平方米,母牛舍7棟105間,種公牛舍2棟10間。同時,該鎮在縣畜牧中心大力支持下,使縣畜牧中心畜牧師李振明作為科技特派員,下派興旺牧業公司擔任技術指導員李振明下派後,以技術入股的形式,與公司結成利益共同體,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擁有0.1%的股權,成為公司的股東之一。為了提高畜牧業良種化水平,他突出抓源頭工程,充分發揮個人技術特長,憑藉自己掌握的家畜
胚胎移植、胚胎分割、克隆等技術,推廣了肉牛胚胎移植、疫病防治技術、改良品種早勝牛品種,並在和盛鎮及興旺牧業公司的協助下,與甘農大動物科技學院、省家畜繁育中心建立了技術合作關係,全力開展了企業技術創新,以技術合作聯營形式,引進利木辛、海福特、德國黃牛、紅安哥斯、西門塔爾、荷斯坦奶牛等良種牛凍精1180支,開展早勝牛雜交改良、胚胎移植、凍配母牛97頭,產雜交牛犢15頭,實施胚胎移植46例,產牛犢14頭,提高了早勝牛的品質,贏得了更廣闊的市場。
申報品牌商標提高產業效益
針對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和盛鎮採取了一切行之有益的手段,積極實施品牌戰略。為了使早勝牛走向國內國際市場,千方百計加大投入,以興旺牧業為主體,積極建立科學飼養、安全防疫、安全檢測標準體系,把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生產和標準化管理軌道。在興旺牧業等重點養殖場嚴格依據國家和國際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化生產,建立“防疫至上”的安全防疫標準體系,實現“綠色養殖”。抓住飼料安全生產的關鍵環節,對飼料供應定期抽樣檢查,確保不出問題。經過一系列努力,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註冊了“東紫”牌早勝牛商標,經報請國家質檢總局核准了港澳活牛出口權。興旺牧業嚴格按各項標準指數,選出了23頭早勝牛,從飼草配製、藥物使用、科學育肥等各個方面,嚴格按國家檢疫總局標準進行精心追肥,據測每天每頭增重1.72公斤,2008年11月底便可出欄出口,可收入近20萬元。
經濟社會
2010年以來,鎮黨委、鎮政府緊緊圍繞與縣委、縣政府簽訂的目標管理責任書,按照縣委提出的“高標準定位,高起點謀劃,高質量落實”的總體要求,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進一步完善了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和目標。堅持以項目建設為依託,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抓重點、攻難點,紮實工作,推動了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5242萬元,財政大口徑收入140.2萬元,小口徑收入73.6萬元。種植糧食作物85699畝,糧食總產1.78萬噸,農民人均產糧4929.7公斤。種植各類瓜菜1.8萬畝,設施化蔬菜500畝,種植全膜雙壟溝玉米8000畝,中藥材5000畝。養牛戶5204戶,養牛總量1.2萬頭,豬存欄1.3萬頭,羊存欄4992隻,雞存欄0.123萬隻,肉類總產量達到0.13135萬噸。新栽蘋果樹7850畝,果園面積累計達到2.4萬畝,曹杏1284畝,九龍金棗4390畝,完成荒山造林1200畝。輸出勞務人員0.78萬人,創勞務收入50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03元。現有中學2所,國小19所,在校學生796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6%。
著名人物
劉維忠,甘肅省衛生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