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論》由羅尚賢編著。 為探索和生論是否必然見世,而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的演變。 和生哲學的要義是: 宇宙間的“有無相生”;自然界的“和至”生物;社會上的和而“玄同”;人身中的“營魄抱一”;認識過程中的“實事求是”。 這種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以“革命”促和諧,以和諧促生衍,因此總是強調貴和重生的。 古往今來的和生之道,是當代人類擺脫生活困境的唯一出路,是避免毀滅的法寶。 《和生論》主要內容包括:和生之道的淵源:《龍圖》、《河圖》、《太極八卦圖》及《周易》;和生之道的崑崙實驗;浮圖法及社會和生學說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和生論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頁數:260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人民出版社
- 作者:羅尚賢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8076033, 978721807603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和”的完滿境界,老予稱“得一”,並說“萬物得一以生”,認定萬物都是和合而生成,和睦而生存,和諧而生衍的,故人類須貴和重生。
宇宙萬物究竟是怎么樣的?人生旅程幸福當如何營造?人類社會發展將往何處去?
《和生論》作者羅尚賢集合50年的研究成果,將老子哲學思想以“和生”論而概括之,以全新的視角述史論理,亦結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多有創新觀點。全書分作八章,分別為:第一章論和生之道的淵源:《太極八卦圖》及《周易》;第二章和生之道的崑崙實驗;第三章“浮圖法”與社會和生學說的形成;第四章老子建構的和生哲學;第五章崑崙實驗與希臘文化;第六章浮圖道及其派生的系列宗教;第七章和生學說與馬克思主義的命運;第八章邁向和生文明時代。
宇宙萬物究竟是怎么樣的?人生旅程幸福當如何營造?人類社會發展將往何處去?
《和生論》作者羅尚賢集合50年的研究成果,將老子哲學思想以“和生”論而概括之,以全新的視角述史論理,亦結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多有創新觀點。全書分作八章,分別為:第一章論和生之道的淵源:《太極八卦圖》及《周易》;第二章和生之道的崑崙實驗;第三章“浮圖法”與社會和生學說的形成;第四章老子建構的和生哲學;第五章崑崙實驗與希臘文化;第六章浮圖道及其派生的系列宗教;第七章和生學說與馬克思主義的命運;第八章邁向和生文明時代。
作者簡介
羅尚賢,1962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曾主編《廣東師範學院學報》六年,創辦並主編《暨南學報》十年,先後任中共河源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東社會科學》主編等職。從事老子思想研究近四十年,認定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奠基者,古典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創始人;老子思想熔鑄了中國歷代清官和平民百姓的心理特質,一直影響到現當代中國,天下為公,事實求是,為人民服務等皆是老子思想在現代的發展,一反誤釋老子思想為沒落奴隸主貴族頹廢思想的傳統權威觀念,還老子思想以本來面目。1989年出版專著《老子通解》,曾兩次修訂再版,系統、合理地解讀老子思想,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1997年,瑞典斯德歌爾摩大學、隆德大學因此書特邀其為漢學博士班講學三個月,專授老子思想與中國哲學。他認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和生理念,故而在國際論壇上一再斷言,21世紀將是和生文明的新世紀。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章 和生之道的淵源:《龍圖》、《河圖》、《太極八卦圖》及《周易》
一、探索和生之道的起點
二、中華文化之根:從《龍圖》到《河圖》
三、從伏羲的《太極八卦圖》到《周易》
四、卦台山上可望見天然的“太極八卦”地形
五、《太極八卦圖》與當時社會生活的聯繫
(一)伏羲是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
(二)渭河兩岸人的親和互助
(三)發明姓氏的偉大創舉
六、“太極圖”與“八卦圖”不可分離
(一)“太極圖”象徵兩族人
(二)“八卦圖”象徵天地萬物
(三)《太極八卦圖》教人善待人,善待天地萬物
七、《太極八卦圖》反映人與宇宙萬物的整體觀念
八、《周易》的《彖辭》是老子的重要著作
第二章 和生之道的崑崙實驗
一、崑崙實驗:亟待研究的史學空白
二、關於“老子入夷狄為浮屠
三、從“浮屠”到浮屠塔--浮屠邦的標誌
四、“修浮圖道”、“浮圖弟子”、“浮圖經”與“老子經”
五、關於浮圖邦的分布情況
六、和田綠洲的“達德之邦
七、興都庫什山以北的浮圖邦
八、從龍的神話看克什米爾的浮圖邦
九、關於乾陀羅浮圖邦
十、老子居住的檀特山:大道之邦的聯絡處
十一、大道之邦製造的道錢
十二、大道之邦通用的文字:怯盧文
第三章 浮圖法及社會和生學說
一、浮圖法是社會生活方式的原則
二、“有邦之母,可以長久
三、分邦廢封,大小兼顧
四、“立教施政”,“有德司介”
五、樹立公德,和諧“弗爭”
六、人人平等,親密無間
七、以民為主,直選“聖人”
八、提倡博愛,妙在“曳明”
九、全民學習,“六自”達德
十、創造文字,便於交往
十一、富者樂捐,貧者受補
十二、發行貨幣,提供財政
十三、尊重自然,輔助萬物
十四、“以畸用兵”,全民衛邦
十五、社會和生學說的形成
第四章 老子建構的和生哲學
一、從此人間有了哲學思想體系
二、開拓哲理的“道”
三、從具體到抽象的“名”
四、“無”和“有”與萬物的奧妙
五、“有無相生”的宇宙觀
六、“動”——有物視界與無物視界的共性
七、“太”——宇宙萬物生衍的必然程式
八、“和”——萬物生衍的本性
九、“益生”與“無為”
十、萬物之“玄牝”
十一、識道的方法:實事求是
十二、“萬物尊道而貴德”,人間唯圖真善美
(一)老子的“道”、“德”是比人倫概念更廣的哲學概念
(二)尚德與輕德
(三)“玄德”:尊道而貴德的典範
(四)社會管理的“玄德”
(五)“恆德”:普及德性,樹立公德
十三、和生哲學的普遍意義
第五章 崑崙實驗與古希臘文化
一、畢達哥拉斯:和生哲學的古希臘代表人物
(一)畢達哥拉斯參加崑崙實驗
(二)畢達哥拉斯在南義大利的希臘城邦試行“浮圖道”
(三)畢達哥拉斯從數的角度解讀老子的和生學說
二、赫拉克利特:爭鬥哲學的鼻祖
三、希羅多德的見證:色雷斯的大道之邦
四、亞歷山大和托勒密等人的見證
(一)《亞歷山大遠征記》史料的可信程度
(二)亞歷山大侵略軍遇到浮圖道人的和平抗議
(三)浮圖道人反侵略的英勇鬥爭
(四)為了尋找“知識的神殿”
(五)亞歷山大進入畢達哥拉斯創建的奈薩浮圖邦
(六)終於找到了“知識的神殿”
第六章 浮圖道及其派生的系列宗教
一、關於浮圖道
二、關於火祆教
三、關於耆那教
四、關於佛教
(一)“避敵棄國”的流亡太子
(二)喬答摩·悉達多的引路人:伽耶仙人
(三)浮圖道在恆河流域的主要基地:伽耶浮圖邦
(四)悉達多得道的故事
(五)伽耶仙人推薦悉達多到烏仗那主持浮圖邦
(六)悉達多在烏仗那成為“聖人”
(七)悉達多總結浮圖法並引申為佛法
(八)如來浮圖邦及佛教的創立
五、提婆達多教派屬正統道派
六、關於西域道教
(一)西域道教和內地道教皆由浮圖道衍生而來
(二)在西域堅持浮圖法的正統道派受排擠
(三)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扶佛滅道
(四)正統道派的新領袖李耀景建立西域道教
七、關於波斯經教(大秦景教)
(一)波斯經教的由來
(二)景教經典可證景教原屬浮圖道
(三)從景教碑看景教與老子的關係
(四)“三一妙身”的奧秘
第七章 和生學說與馬克思主義的命運
一、社會和生學說的歐洲支流
二、馬克思主義的和生學說
三、馬克思主義遭曲解的深刻教訓
(一)和生哲學被曲解成爭鬥哲學
(二)以人為本的唯物史觀被曲解成見物不見人的“唯物主義”
(三)畸形“社會主義”的自行破滅:蘇聯解體,蘇共自散
四、中國共產黨“正本清源”後的創造性發展
(一)在兩種哲學的交織中艱難奮進
(二)誤判“蘇修”的盲目鬥爭造成理論與實踐的極度紛亂
(三)“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四)共產主義發展成共生主義
第八章 邁向和生文明時代
一、“蒙昧”、“野蠻”及“文明”
二、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更新帶來時代進步的飛躍
三、工業文明在加速衰頹
四、和生文明正在不斷湧現
五、聯合國在文明更新中的特殊使命
六、和諧社會及和諧世界的建設是邁向和生文明時代的主要途徑
七、歐洲聯盟的啟示
八、美國迅速興衰的啟示
九、邁向和生文明時代的突破點:最佳化“人類自身的生產”
十、各大宗教都可為和生文明作貢獻
十一、和生文明時代是個過渡階段
結語
後記
第一章 和生之道的淵源:《龍圖》、《河圖》、《太極八卦圖》及《周易》
一、探索和生之道的起點
二、中華文化之根:從《龍圖》到《河圖》
三、從伏羲的《太極八卦圖》到《周易》
四、卦台山上可望見天然的“太極八卦”地形
五、《太極八卦圖》與當時社會生活的聯繫
(一)伏羲是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
(二)渭河兩岸人的親和互助
(三)發明姓氏的偉大創舉
六、“太極圖”與“八卦圖”不可分離
(一)“太極圖”象徵兩族人
(二)“八卦圖”象徵天地萬物
(三)《太極八卦圖》教人善待人,善待天地萬物
七、《太極八卦圖》反映人與宇宙萬物的整體觀念
八、《周易》的《彖辭》是老子的重要著作
第二章 和生之道的崑崙實驗
一、崑崙實驗:亟待研究的史學空白
二、關於“老子入夷狄為浮屠
三、從“浮屠”到浮屠塔--浮屠邦的標誌
四、“修浮圖道”、“浮圖弟子”、“浮圖經”與“老子經”
五、關於浮圖邦的分布情況
六、和田綠洲的“達德之邦
七、興都庫什山以北的浮圖邦
八、從龍的神話看克什米爾的浮圖邦
九、關於乾陀羅浮圖邦
十、老子居住的檀特山:大道之邦的聯絡處
十一、大道之邦製造的道錢
十二、大道之邦通用的文字:怯盧文
第三章 浮圖法及社會和生學說
一、浮圖法是社會生活方式的原則
二、“有邦之母,可以長久
三、分邦廢封,大小兼顧
四、“立教施政”,“有德司介”
五、樹立公德,和諧“弗爭”
六、人人平等,親密無間
七、以民為主,直選“聖人”
八、提倡博愛,妙在“曳明”
九、全民學習,“六自”達德
十、創造文字,便於交往
十一、富者樂捐,貧者受補
十二、發行貨幣,提供財政
十三、尊重自然,輔助萬物
十四、“以畸用兵”,全民衛邦
十五、社會和生學說的形成
第四章 老子建構的和生哲學
一、從此人間有了哲學思想體系
二、開拓哲理的“道”
三、從具體到抽象的“名”
四、“無”和“有”與萬物的奧妙
五、“有無相生”的宇宙觀
六、“動”——有物視界與無物視界的共性
七、“太”——宇宙萬物生衍的必然程式
八、“和”——萬物生衍的本性
九、“益生”與“無為”
十、萬物之“玄牝”
十一、識道的方法:實事求是
十二、“萬物尊道而貴德”,人間唯圖真善美
(一)老子的“道”、“德”是比人倫概念更廣的哲學概念
(二)尚德與輕德
(三)“玄德”:尊道而貴德的典範
(四)社會管理的“玄德”
(五)“恆德”:普及德性,樹立公德
十三、和生哲學的普遍意義
第五章 崑崙實驗與古希臘文化
一、畢達哥拉斯:和生哲學的古希臘代表人物
(一)畢達哥拉斯參加崑崙實驗
(二)畢達哥拉斯在南義大利的希臘城邦試行“浮圖道”
(三)畢達哥拉斯從數的角度解讀老子的和生學說
二、赫拉克利特:爭鬥哲學的鼻祖
三、希羅多德的見證:色雷斯的大道之邦
四、亞歷山大和托勒密等人的見證
(一)《亞歷山大遠征記》史料的可信程度
(二)亞歷山大侵略軍遇到浮圖道人的和平抗議
(三)浮圖道人反侵略的英勇鬥爭
(四)為了尋找“知識的神殿”
(五)亞歷山大進入畢達哥拉斯創建的奈薩浮圖邦
(六)終於找到了“知識的神殿”
第六章 浮圖道及其派生的系列宗教
一、關於浮圖道
二、關於火祆教
三、關於耆那教
四、關於佛教
(一)“避敵棄國”的流亡太子
(二)喬答摩·悉達多的引路人:伽耶仙人
(三)浮圖道在恆河流域的主要基地:伽耶浮圖邦
(四)悉達多得道的故事
(五)伽耶仙人推薦悉達多到烏仗那主持浮圖邦
(六)悉達多在烏仗那成為“聖人”
(七)悉達多總結浮圖法並引申為佛法
(八)如來浮圖邦及佛教的創立
五、提婆達多教派屬正統道派
六、關於西域道教
(一)西域道教和內地道教皆由浮圖道衍生而來
(二)在西域堅持浮圖法的正統道派受排擠
(三)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扶佛滅道
(四)正統道派的新領袖李耀景建立西域道教
七、關於波斯經教(大秦景教)
(一)波斯經教的由來
(二)景教經典可證景教原屬浮圖道
(三)從景教碑看景教與老子的關係
(四)“三一妙身”的奧秘
第七章 和生學說與馬克思主義的命運
一、社會和生學說的歐洲支流
二、馬克思主義的和生學說
三、馬克思主義遭曲解的深刻教訓
(一)和生哲學被曲解成爭鬥哲學
(二)以人為本的唯物史觀被曲解成見物不見人的“唯物主義”
(三)畸形“社會主義”的自行破滅:蘇聯解體,蘇共自散
四、中國共產黨“正本清源”後的創造性發展
(一)在兩種哲學的交織中艱難奮進
(二)誤判“蘇修”的盲目鬥爭造成理論與實踐的極度紛亂
(三)“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四)共產主義發展成共生主義
第八章 邁向和生文明時代
一、“蒙昧”、“野蠻”及“文明”
二、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更新帶來時代進步的飛躍
三、工業文明在加速衰頹
四、和生文明正在不斷湧現
五、聯合國在文明更新中的特殊使命
六、和諧社會及和諧世界的建設是邁向和生文明時代的主要途徑
七、歐洲聯盟的啟示
八、美國迅速興衰的啟示
九、邁向和生文明時代的突破點:最佳化“人類自身的生產”
十、各大宗教都可為和生文明作貢獻
十一、和生文明時代是個過渡階段
結語
後記
文摘
四、“立教施政”,“有德司介”
《老子》第57段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這是大道之邦的聖人立教致百姓自治的原則。這個“我”是大我,如今語“我們”,指所有“為道者”。這原則包括四方面:“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浮圖邦建立之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聖人在邊境地區建立據點,招引那些從中原遷徙而來的移民,建立自己的新邦。這些移民多是難民或逃亡奴隸,到新的地方來生活是個巨大變化,有個適應過程,特別在變奴隸為主人後,心理上有個去奴性而發揮主觀能動性,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樹立當家做主的精神。為道者的聖人們應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不違反天時、地利、人和的道理,引導他們生產,過上甘食美服、安居樂業的生活。“為無為,則無不治矣”,這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道者教人如何不違反互助互愛、和諧協作的規律,老百姓便自覺自動地自治。
另一種情況是當地土著居民(有的是遊牧者)在婆羅門教影響下形成的邦社,學者認為這是“小共和國性質”的邦社,有所謂四個種姓的等級制:第一,婆羅門是主持祭祀的高級知識階層;第二,剎帝利是掌握政權、軍隊的官僚貴族;第三,吠舍是有技術的勞動者;第四,首陀羅是牧民和沒有專門職業的廣大居民。第三、第四等級的廣大人民通過“以邦觀邦”,自然要求向浮圖邦學習,同樣過甘食美服安居樂業而有尊嚴的生活,要擺脫剎帝利的統治,矛盾激化了。老子等人冷靜地分析當地情況,不是妄躁地支持下層人民製造事端,而是認定“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老子》第40段),冷靜地致力於對婆羅門、剎帝利的勸說工作,並懲處了反對改革的太子黨,結果是聯合建構了“乾陀羅邦”(見上述),在這裡取消了種姓制,全部居民都稱為“婆羅門”。這種“婆羅門”當然也就不同於過去唯我獨尊的“老婆羅門”了。這就是“我好靜而民自正”的事例。《莊子·天道》說:“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名大顯而天下一也。”這種言論可能是對大道之邦建立過程的評述。
“無事”,就是取消奉事。貴族統治,“無德司徹”,強征暴斂,從下到上層層奉事,造成百姓貧困。“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是以飢。”(《老子》第77段)浮圖邦取消奉事,實際上有廢除剝削的意義。讓老百姓有再生產的良好條件,自然就會富起來。這就是“我無事而民自富”。
在世襲貴族統治下,私慾膨脹,貪官遍地,惡人橫行,善人受罪,人性淪喪,“天下無道”了。面對如此紛亂的社會,首先要求新的社會管理者成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老子》第19段)的模範,導引百姓自律而“自朴”。這就是“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在浮圖邦的實驗中,老子深感“聖人”立教與百姓自治融為一體,對“以道立天下”是有關鍵意義的。因此,對如何培育“聖人”花了很多心血。在他居住的檀特山中就設有培訓基地(見第二章)。他關於聖人的論述,可能多是在培訓班中說的。如說“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為無為,則無不治矣”(《老子》第3段),這是說,聖人所以能治天下,是因為他虛心好學而充實心境,淡化欲志而堅定信念。以道恆教民不要奸不貪慾,不過是使人懂得不冒昧不妄為罷了。人的行為皆不違反自然,社會便沒有管不好的道理。
管理社會的聖人,不僅要有堅定信念、高度智慧,還必須有高尚品德,即所謂“玄德”。《老子》對於玄德作了許多論述,例如第51段說“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這是說,善於創生而不圖占有,一切行為皆不憑主觀意志,被尊為長者也不宰制他人,這就是玄德。又如第65段說:“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夫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也,乃至大順。”這是說,傳道行道的人(聖人)不能認為比民眾高明,寧可認為自己比民眾愚笨。民眾是不容易管理的,因為眾人都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都有自己的合理主張和智慧。因此,自以為高明而主持邦,便會把這個邦搞壞;不自以為高明而主持邦,便會使這個邦得益。明確這兩點,也是規則。堅定地體現此規則,就可稱作玄德。玄德的意義極深遠,它與貴族統治制度是相反的,也正是這樣相反,這才至善而大順。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老子》第23段),“牧”原指古代管理牛羊的僕人。這是說,聖人必須把握住“得一”的道理,使社會得到完滿的和諧一致,為此而做天下人的管事的公僕。這就是“有德司介”(《老子》第81段),有玄德的人起中介作用,負責各方溝通,促進互助友愛,組織民主決策,創造和諧社會而興旺發達。
P85-87
《老子》第57段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這是大道之邦的聖人立教致百姓自治的原則。這個“我”是大我,如今語“我們”,指所有“為道者”。這原則包括四方面:“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浮圖邦建立之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聖人在邊境地區建立據點,招引那些從中原遷徙而來的移民,建立自己的新邦。這些移民多是難民或逃亡奴隸,到新的地方來生活是個巨大變化,有個適應過程,特別在變奴隸為主人後,心理上有個去奴性而發揮主觀能動性,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樹立當家做主的精神。為道者的聖人們應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不違反天時、地利、人和的道理,引導他們生產,過上甘食美服、安居樂業的生活。“為無為,則無不治矣”,這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道者教人如何不違反互助互愛、和諧協作的規律,老百姓便自覺自動地自治。
另一種情況是當地土著居民(有的是遊牧者)在婆羅門教影響下形成的邦社,學者認為這是“小共和國性質”的邦社,有所謂四個種姓的等級制:第一,婆羅門是主持祭祀的高級知識階層;第二,剎帝利是掌握政權、軍隊的官僚貴族;第三,吠舍是有技術的勞動者;第四,首陀羅是牧民和沒有專門職業的廣大居民。第三、第四等級的廣大人民通過“以邦觀邦”,自然要求向浮圖邦學習,同樣過甘食美服安居樂業而有尊嚴的生活,要擺脫剎帝利的統治,矛盾激化了。老子等人冷靜地分析當地情況,不是妄躁地支持下層人民製造事端,而是認定“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老子》第40段),冷靜地致力於對婆羅門、剎帝利的勸說工作,並懲處了反對改革的太子黨,結果是聯合建構了“乾陀羅邦”(見上述),在這裡取消了種姓制,全部居民都稱為“婆羅門”。這種“婆羅門”當然也就不同於過去唯我獨尊的“老婆羅門”了。這就是“我好靜而民自正”的事例。《莊子·天道》說:“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名大顯而天下一也。”這種言論可能是對大道之邦建立過程的評述。
“無事”,就是取消奉事。貴族統治,“無德司徹”,強征暴斂,從下到上層層奉事,造成百姓貧困。“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是以飢。”(《老子》第77段)浮圖邦取消奉事,實際上有廢除剝削的意義。讓老百姓有再生產的良好條件,自然就會富起來。這就是“我無事而民自富”。
在世襲貴族統治下,私慾膨脹,貪官遍地,惡人橫行,善人受罪,人性淪喪,“天下無道”了。面對如此紛亂的社會,首先要求新的社會管理者成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老子》第19段)的模範,導引百姓自律而“自朴”。這就是“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在浮圖邦的實驗中,老子深感“聖人”立教與百姓自治融為一體,對“以道立天下”是有關鍵意義的。因此,對如何培育“聖人”花了很多心血。在他居住的檀特山中就設有培訓基地(見第二章)。他關於聖人的論述,可能多是在培訓班中說的。如說“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為無為,則無不治矣”(《老子》第3段),這是說,聖人所以能治天下,是因為他虛心好學而充實心境,淡化欲志而堅定信念。以道恆教民不要奸不貪慾,不過是使人懂得不冒昧不妄為罷了。人的行為皆不違反自然,社會便沒有管不好的道理。
管理社會的聖人,不僅要有堅定信念、高度智慧,還必須有高尚品德,即所謂“玄德”。《老子》對於玄德作了許多論述,例如第51段說“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這是說,善於創生而不圖占有,一切行為皆不憑主觀意志,被尊為長者也不宰制他人,這就是玄德。又如第65段說:“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夫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也,乃至大順。”這是說,傳道行道的人(聖人)不能認為比民眾高明,寧可認為自己比民眾愚笨。民眾是不容易管理的,因為眾人都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都有自己的合理主張和智慧。因此,自以為高明而主持邦,便會把這個邦搞壞;不自以為高明而主持邦,便會使這個邦得益。明確這兩點,也是規則。堅定地體現此規則,就可稱作玄德。玄德的意義極深遠,它與貴族統治制度是相反的,也正是這樣相反,這才至善而大順。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老子》第23段),“牧”原指古代管理牛羊的僕人。這是說,聖人必須把握住“得一”的道理,使社會得到完滿的和諧一致,為此而做天下人的管事的公僕。這就是“有德司介”(《老子》第81段),有玄德的人起中介作用,負責各方溝通,促進互助友愛,組織民主決策,創造和諧社會而興旺發達。
P85-87
後記
我的學術生涯是從教授中國現代史開始的。這門學科有個令人注目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是怎樣中國化的呢?
有“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之說。我想,從事中國革命實踐的都是中國人,而中國人都是中華文化熔鑄而成的,要尋求解答,必須追尋中華文化與馬列主義的關係,因此曾致力於先秦諸子的研究。1986年在寫《老子通解》時,我便認定:“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僅是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中國實際’就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其中主要是老學的精華。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理解老學及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才能深刻理解毛澤東思想及其如何植根於中國百姓之中。否則便無法深刻理解毛澤東思想,因而無法理解當代中國,無法理解20世紀世界歷史的變遷。”我把這段筆記轉錄在《老子通解》初版的《序言》中了。
毛澤東思想產生的年代,是馬列主義在蘇聯遭嚴重曲解的年代,即“鬥爭哲學”流行的年代。正是這種“鬥爭哲學”的發作導致了“文化大革命”,“文革”把鬥爭哲學的爭鬥實質發展到了極致。物極必反,中國人民終於感悟到了鬥爭哲學的謬誤,因此有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報告的出現。這確是“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使中國回到和生哲學的軌道上來,不僅挽救了崩潰邊緣中的中國,且使中國迅速崛起。實踐又一次證明了和生哲學的真理性。這種史實,證明實踐可使真理髮揚光大,也啟迪我必須深入探索和生之道的來龍去脈。
1996年,在《略論道學與當代中國哲學》中我便闡明了“和生論”是老子道學的精華。這是應瑞典隆德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之邀,為其漢學博士班講授老子思想時的第一場學術報告會的主要內容,繼而又寫了《和生論——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簡論鄧小平的和生哲學》、《當代中國哲學的焦點:和生理勢》等。十多年來的繼續研究,可以確認:和生觀念在距今約八千年的《龍圖》(《古河圖》)中已反映出來了。中國人以“龍的傳人”為自豪,也反映出傳承《龍圖》為開端的龍文化的責任心。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不可動搖,根源亦在於馬克思主義本來就是龍文化中和生理念的發揚光大。對中國來說,馬克思主義並非“外來文化”;對世界來說,和生理念早已為世人所共有。
然而,世人,包括中國人卻並非都清楚和生理念的具體內容,更不清楚和生理念對解救人類文明全面危機的現實意義,於是我決定集中精力研究和生之道,希望對中國讀者和國外讀者都有所助益。但這是個很龐大的工程,故計畫先寫個理論框架,就叫《和生論》。書稿是在2010年9月完成的。時間又過去一年多了。這真是“一天等於二十年”的時代。一年多來,世界的風雲變幻使我感到世人更加迫切需要和生理念了。同時也感到更多的現實問題亟待研究,例如:
科技高速發展的雙刃劍如何讓它變成只為人類福祉服務?
共產主義如何發展成當今的共生主義?
以人為本如何取代以資為本?
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管理如何取代政客替民做主的國家統治?
社會運行機制如何以貴和重生取代激烈競爭?
等等。
因此我希望《和生論》真能拋磚引玉,引來更多的同道人共同探討,齊聲吶喊,讓層出不窮的危機減少些,讓揮舞霸權的惡棍減少些,讓黎明前黑夜中迷惑的痛苦和自殺減少些,讓自由、平等、博愛的復活來得更快些。
在此書出版之時,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和孩子們對我生活的關懷以及對寫作、出版的幫助,感謝廣東人民出版社的鐘永寧副社長和梁茵編輯的大力支持。 2011年10月1日
有“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之說。我想,從事中國革命實踐的都是中國人,而中國人都是中華文化熔鑄而成的,要尋求解答,必須追尋中華文化與馬列主義的關係,因此曾致力於先秦諸子的研究。1986年在寫《老子通解》時,我便認定:“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僅是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中國實際’就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其中主要是老學的精華。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理解老學及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才能深刻理解毛澤東思想及其如何植根於中國百姓之中。否則便無法深刻理解毛澤東思想,因而無法理解當代中國,無法理解20世紀世界歷史的變遷。”我把這段筆記轉錄在《老子通解》初版的《序言》中了。
毛澤東思想產生的年代,是馬列主義在蘇聯遭嚴重曲解的年代,即“鬥爭哲學”流行的年代。正是這種“鬥爭哲學”的發作導致了“文化大革命”,“文革”把鬥爭哲學的爭鬥實質發展到了極致。物極必反,中國人民終於感悟到了鬥爭哲學的謬誤,因此有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報告的出現。這確是“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使中國回到和生哲學的軌道上來,不僅挽救了崩潰邊緣中的中國,且使中國迅速崛起。實踐又一次證明了和生哲學的真理性。這種史實,證明實踐可使真理髮揚光大,也啟迪我必須深入探索和生之道的來龍去脈。
1996年,在《略論道學與當代中國哲學》中我便闡明了“和生論”是老子道學的精華。這是應瑞典隆德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之邀,為其漢學博士班講授老子思想時的第一場學術報告會的主要內容,繼而又寫了《和生論——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簡論鄧小平的和生哲學》、《當代中國哲學的焦點:和生理勢》等。十多年來的繼續研究,可以確認:和生觀念在距今約八千年的《龍圖》(《古河圖》)中已反映出來了。中國人以“龍的傳人”為自豪,也反映出傳承《龍圖》為開端的龍文化的責任心。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不可動搖,根源亦在於馬克思主義本來就是龍文化中和生理念的發揚光大。對中國來說,馬克思主義並非“外來文化”;對世界來說,和生理念早已為世人所共有。
然而,世人,包括中國人卻並非都清楚和生理念的具體內容,更不清楚和生理念對解救人類文明全面危機的現實意義,於是我決定集中精力研究和生之道,希望對中國讀者和國外讀者都有所助益。但這是個很龐大的工程,故計畫先寫個理論框架,就叫《和生論》。書稿是在2010年9月完成的。時間又過去一年多了。這真是“一天等於二十年”的時代。一年多來,世界的風雲變幻使我感到世人更加迫切需要和生理念了。同時也感到更多的現實問題亟待研究,例如:
科技高速發展的雙刃劍如何讓它變成只為人類福祉服務?
共產主義如何發展成當今的共生主義?
以人為本如何取代以資為本?
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管理如何取代政客替民做主的國家統治?
社會運行機制如何以貴和重生取代激烈競爭?
等等。
因此我希望《和生論》真能拋磚引玉,引來更多的同道人共同探討,齊聲吶喊,讓層出不窮的危機減少些,讓揮舞霸權的惡棍減少些,讓黎明前黑夜中迷惑的痛苦和自殺減少些,讓自由、平等、博愛的復活來得更快些。
在此書出版之時,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和孩子們對我生活的關懷以及對寫作、出版的幫助,感謝廣東人民出版社的鐘永寧副社長和梁茵編輯的大力支持。 2011年10月1日
序言
我們生活在文明更新的時代,就如處在晝夜交替的黎明之前。
黎明前的黑夜是最黑的,卻是短暫的。當社會怪狀叢生,威脅生活安寧,乃至霸權主義、恐怖主義這對孿生兄弟的爭鬥惡性循環,各種危機接踵而至,在你眼前呈現一片漆黑之時,能感悟到黎明曙光的先兆嗎?這種感悟,須有相關的哲學知識,特別是和生哲學的知識。和生理念會讓人心明眼亮,清楚地看到人類航船正在乘風破浪地前進,而成為快樂幸福的弄潮兒。
在古代中國,距今約八九千年前出現的《龍圖》,距今約七八千年前出現的《河圖》以及《太極八卦圖》,已體現了“陰”、“陽”觀念,並萌發了陰陽和合而生衍的思想。這是人類對於物性的一種科學認識。(詳見本書第一章)
在古代印度,距今約三四千年前雅利安人創造的吠陀文化,提出了“有”、“無”概念。這是人類對於物相的一種科學認識。
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傑出思想家老子,把中國的陰陽觀與印度的有無觀結合起來,即是將物性及物相的科學認識結合起來,形成了“有無相生”的思想。這是人類對於物質衍化的全面、深刻的飛躍認識。
陰陽沖和,和實生物,則無中生有;陰陽失和,必致衰亡,則有復歸無。得和則生,失和則亡,從中可見“和”是萬物生衍的自然本性。以“和”為依據的聚變與分化,環環相扣,此在生時彼在亡,此在亡時彼在生,給世界以無限的生機。世界正是這樣周旋發展、永無止境的過程集合而成的。世界不是靜態的具體事物的組合,而是動態的種種過程的組合,老子稱此過程為“太”,並把這些過程分成四大類,即“道太”、“天太”、“地太”、“王亦太”。恩格斯稱這類思想為“偉大的基本思想”。(詳見本書第四章)
這類“基本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圍繞“和”而識別生死興亡,並形成貴和重生的觀念。因此,我將其概括為“和生理念”,或“和生哲學”、“和生之道”。
作為人,若能以和生之道看待宇宙萬物,看待人類社會,看待自身的人生旅程,便能在五光十色的大幹世界中,不致眼花繚亂,無所適從,而是卓有智慧,勇往直前,善於進取。按中國俗語說,則是萬事如意,按老子的說法,是“無為而無不為”,不違反道理,便沒有做不成的事情。而世間最根本的真道理,就是和生之道。
在遠古中國,曾有過相當長的和諧共生時代,這就是中國人津津樂道的“三皇”時代,和生之道是在此時萌發的,但未成形系統的和生學說。
和生之道,先是在人類歷史跨入文明時期之初萌生,而後在識別“自生”乃至爭鬥的弊端中發展起來的。文明時期之初,產生了私有的觀念和制度,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飛躍進步,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人禍。在原始社會,無所謂財產所有,也就無所謂“公有”和“私有”。在私有觀念形成時,公有觀念相對形成了。“公”與“私”的爭議,發展成了“共生”與“自生”對立的理論,乃至發展成和生哲學與爭鬥哲學的對立,及其相應的兩種思維方式,即和諧生衍思維與征服掠奪思維。勞動民眾的勞動需要協作才能創造,故和生哲學反映了勞動民眾的世界觀;而貴族是通過爭鬥來占有財富、擴張財富、維護財富的,故爭鬥哲學反映了貴族剝削者的世界觀。
老子在他的主要著作《道》、《德》、《易·彖》中對於和生問題作了系統的論述。他確證了宇宙萬物是“有無相生”、“周行不殆”的。無中生有,遵循著萬物和生規律;有而變無,遵循著萬物更新規律。人類作為萬物的一類,亦須遵循此原理,才能“周行不殆”,持續生衍。
漢語的“和”字有多種含義:和合、和睦、和諧、和衷、和氣、和美、和解等,又引申為團結、合作、平衡、協調等。“和”的完滿境界,老子稱“得一”,並說“萬物得一以生”,認定萬物都是和合而生成,和睦而生存,和諧而生衍的,故人類須貴和重生。因此我稱老子開創的這種哲學為和生哲學。和生哲學,不是“唯物”,亦非“唯心”,而是“唯道”。老子的“道”是“物”與“心”的統一。他說:“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的“道”,包含“道理”及其依據“道恆”。道恆作為物性是客觀存在的,雖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可認知,認識清楚了而論說成理,便成道理,故道理屬主觀精神。道理決定於道恆,兩者必須一致,一致的就是真道理,不一致的就是假道理。(詳見第四章)
老子在為《周易》作《彖辭》解釋“革卦”時,創造了“革命”這個辭,說明他已孕育了革命思想。他生活在春秋戰國之交,那是私有制第一次飛躍發展(半公半私轉化為完全私有)的年代。爭鬥破壞了社會和諧,“立天子,置三卿”更使百姓受傷害,面對這種局面,老子感嘆“天下無道”了,從而想通過大道革命來矯正被扭曲了的天下,重建人間和諧。因此老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到中國、波斯、印度的邊境地區進行社會實驗,探索如何創造人間和諧的新形式。我稱此為“崑崙實驗”(詳見第二章)。崑崙實驗是卓有成效的。當時吸引了各國志在改革的不少傑出智士,其中有波斯的瑣羅亞斯德,印度的伽耶迦葉玻兄弟、悉迦牟尼、提婆達多、大雄耆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撒爾莫克西斯等。他們集體創造了“浮圖法”,老子將其概括為和光同塵致“玄同”的社會和生學說(詳見第三章)。
社會和生學說,按老子的說法,是“復眾人之所過”,即重現眾人的經歷,按今天的話說,是總結眾人的實踐經驗而成形的“聖人之學”。因此,是“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違)”的,即能輔助萬物按自身本然固有規律而生衍的高雅思想。其中包含眾人如何按客觀規律待人、接物、處事,按人生規律生活,營造美好幸福,而不胡作非為的準則。老子說的“聖人”是大道之邦中各浮圖邦的導師,是實際上的領導人。他們都沒有官銜。“聖人之學”主要指“浮圖法”,是因地制宜,與時俱化的,由民眾創造出來的,不是從本本中學來的。
老子學說被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帶到希臘後,曾引起希臘貴族的強烈反彈。畢達哥拉斯是愛琴海中靠近小亞細亞的薩摩斯島(此島本屬希臘,後為波斯占領)人,參加崑崙實驗後,帶著老子在崑崙實驗中寫的《道》、《德》等文獻,到義大利南部的希臘殖民地,做希臘“浮圖道”的試驗,在克羅頓城建立了基地,發展很快,影響很大,卻遭到城邦貴族的武力鎮壓。畢達哥拉斯遇難了,但他的眾多弟子(據說有五百多人)被驅逐後分散在希臘各地及地中海沿岸,繼續傳播他的思想,對希臘、羅馬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羅馬神話中稱“酒神巴克斯”)正是以畢達哥拉斯為生活模特的,就像“宙斯”主神以希臘盟主阿加米農為生活模特那樣。眾多知識淵博而力量無比的“赫丘力士”,則是以畢達哥拉斯的弟子們為生活模特的。
當時,維護貴族制度的頑固派代言人赫拉克利特,對畢達哥拉斯在和生哲學(詳見第四章)指導下在義大利南部的社會實驗,進行諸多指責。就在這種指責的思辨中,形成了他的爭鬥哲學及相應的征服掠奪思維方式。他認定,“世界是燃燒著的永恆的活火”,並由此引申出“戰爭是萬有之父和萬有之王”(詳見第五章),這是人類“野蠻時期”在“文明時期”中留下的餘韻。但此後有不少人,主要是階級社會的統治者,都視這種野蠻遺風為金科玉律,妄圖通過戰爭將世界據為已有。
然而,希臘廣大人民還是視畢達哥拉斯帶去的和生哲學為“真知”的,把產生和生哲學的地方,神化為“知識的神殿”(詳見第五章)。希臘傳說中的“知識的神殿”據說是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匯的檀特山區。這是老子和畢達哥拉斯等人做崑崙實驗時的聯絡處,也就是和生哲學誕生的地方(詳見第二章)。一百多年後,“亞歷山大遠征”時,是在他們找到了這個“知識的神殿”,參觀了檀特山紀念館後,才收兵西返的(詳見第五章)。
私有制在人類歷史上第二次飛躍發展之時,即資本主義產生髮展之時,在其典型地區的歐洲,思想家們面對人禍叢生的局勢,高度重視和生哲學,正如費爾巴哈所說:“古代東方的同一性孕育在日耳曼的土地上。”誕生在日耳曼土地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上是和生哲學的發揚光大(詳見第七章)。
幾千年來,和生哲學與爭鬥哲學同時並存發展。鬥爭哲學以其維護剝削壓迫的觀念及征服掠奪的思維,有力地輔助了社會的進步,並把私有制的發展推動到了頂峰;和生哲學及其和諧生衍的思維方式,則在科學文化方面突出地推動了文明的進步。當今之世,已到了文明再次更新的時代,工業文明必將更新為和生文明(詳見第八章)。人類不得不在痛苦爭鬥中生存的歷史應當結束了。爭鬥哲學已完成了它的使命並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必為變革的潮流所淹沒。只有實踐和生哲學,天地才能平靜,人類才能轉危為安。因此,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和宗教家,以及世界各族人民,都將逐漸集中到和生旗幟之下,協力奮鬥致“玄同”——自覺地把自身生活的個別行為,組成社會生活的協同步調,如此,人類持續發展的各種根本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時代在呼喚著和生文明,圍繞著和生而變革所形成的事業新貌,如新教育、新文化、新科技、新管理等等,必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詳見第八章)。事業的主導將取代產業的主導。
文明更新的偉大時代,必然有為之鳴鑼開道的相應理論。這種理論,應該是能矯正工業文明中各種生態失衡的理論,是與人類本性相稱的理論,是與物質財富充裕相稱的幸福生活的理論。這只能是在新質因素中體現出來的與和生哲學聯繫在一起的和生理論。
黎明前的黑夜是最黑的,卻是短暫的。當社會怪狀叢生,威脅生活安寧,乃至霸權主義、恐怖主義這對孿生兄弟的爭鬥惡性循環,各種危機接踵而至,在你眼前呈現一片漆黑之時,能感悟到黎明曙光的先兆嗎?這種感悟,須有相關的哲學知識,特別是和生哲學的知識。和生理念會讓人心明眼亮,清楚地看到人類航船正在乘風破浪地前進,而成為快樂幸福的弄潮兒。
在古代中國,距今約八九千年前出現的《龍圖》,距今約七八千年前出現的《河圖》以及《太極八卦圖》,已體現了“陰”、“陽”觀念,並萌發了陰陽和合而生衍的思想。這是人類對於物性的一種科學認識。(詳見本書第一章)
在古代印度,距今約三四千年前雅利安人創造的吠陀文化,提出了“有”、“無”概念。這是人類對於物相的一種科學認識。
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傑出思想家老子,把中國的陰陽觀與印度的有無觀結合起來,即是將物性及物相的科學認識結合起來,形成了“有無相生”的思想。這是人類對於物質衍化的全面、深刻的飛躍認識。
陰陽沖和,和實生物,則無中生有;陰陽失和,必致衰亡,則有復歸無。得和則生,失和則亡,從中可見“和”是萬物生衍的自然本性。以“和”為依據的聚變與分化,環環相扣,此在生時彼在亡,此在亡時彼在生,給世界以無限的生機。世界正是這樣周旋發展、永無止境的過程集合而成的。世界不是靜態的具體事物的組合,而是動態的種種過程的組合,老子稱此過程為“太”,並把這些過程分成四大類,即“道太”、“天太”、“地太”、“王亦太”。恩格斯稱這類思想為“偉大的基本思想”。(詳見本書第四章)
這類“基本思想”的最大特色,是圍繞“和”而識別生死興亡,並形成貴和重生的觀念。因此,我將其概括為“和生理念”,或“和生哲學”、“和生之道”。
作為人,若能以和生之道看待宇宙萬物,看待人類社會,看待自身的人生旅程,便能在五光十色的大幹世界中,不致眼花繚亂,無所適從,而是卓有智慧,勇往直前,善於進取。按中國俗語說,則是萬事如意,按老子的說法,是“無為而無不為”,不違反道理,便沒有做不成的事情。而世間最根本的真道理,就是和生之道。
在遠古中國,曾有過相當長的和諧共生時代,這就是中國人津津樂道的“三皇”時代,和生之道是在此時萌發的,但未成形系統的和生學說。
和生之道,先是在人類歷史跨入文明時期之初萌生,而後在識別“自生”乃至爭鬥的弊端中發展起來的。文明時期之初,產生了私有的觀念和制度,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飛躍進步,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人禍。在原始社會,無所謂財產所有,也就無所謂“公有”和“私有”。在私有觀念形成時,公有觀念相對形成了。“公”與“私”的爭議,發展成了“共生”與“自生”對立的理論,乃至發展成和生哲學與爭鬥哲學的對立,及其相應的兩種思維方式,即和諧生衍思維與征服掠奪思維。勞動民眾的勞動需要協作才能創造,故和生哲學反映了勞動民眾的世界觀;而貴族是通過爭鬥來占有財富、擴張財富、維護財富的,故爭鬥哲學反映了貴族剝削者的世界觀。
老子在他的主要著作《道》、《德》、《易·彖》中對於和生問題作了系統的論述。他確證了宇宙萬物是“有無相生”、“周行不殆”的。無中生有,遵循著萬物和生規律;有而變無,遵循著萬物更新規律。人類作為萬物的一類,亦須遵循此原理,才能“周行不殆”,持續生衍。
漢語的“和”字有多種含義:和合、和睦、和諧、和衷、和氣、和美、和解等,又引申為團結、合作、平衡、協調等。“和”的完滿境界,老子稱“得一”,並說“萬物得一以生”,認定萬物都是和合而生成,和睦而生存,和諧而生衍的,故人類須貴和重生。因此我稱老子開創的這種哲學為和生哲學。和生哲學,不是“唯物”,亦非“唯心”,而是“唯道”。老子的“道”是“物”與“心”的統一。他說:“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的“道”,包含“道理”及其依據“道恆”。道恆作為物性是客觀存在的,雖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可認知,認識清楚了而論說成理,便成道理,故道理屬主觀精神。道理決定於道恆,兩者必須一致,一致的就是真道理,不一致的就是假道理。(詳見第四章)
老子在為《周易》作《彖辭》解釋“革卦”時,創造了“革命”這個辭,說明他已孕育了革命思想。他生活在春秋戰國之交,那是私有制第一次飛躍發展(半公半私轉化為完全私有)的年代。爭鬥破壞了社會和諧,“立天子,置三卿”更使百姓受傷害,面對這種局面,老子感嘆“天下無道”了,從而想通過大道革命來矯正被扭曲了的天下,重建人間和諧。因此老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到中國、波斯、印度的邊境地區進行社會實驗,探索如何創造人間和諧的新形式。我稱此為“崑崙實驗”(詳見第二章)。崑崙實驗是卓有成效的。當時吸引了各國志在改革的不少傑出智士,其中有波斯的瑣羅亞斯德,印度的伽耶迦葉玻兄弟、悉迦牟尼、提婆達多、大雄耆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撒爾莫克西斯等。他們集體創造了“浮圖法”,老子將其概括為和光同塵致“玄同”的社會和生學說(詳見第三章)。
社會和生學說,按老子的說法,是“復眾人之所過”,即重現眾人的經歷,按今天的話說,是總結眾人的實踐經驗而成形的“聖人之學”。因此,是“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違)”的,即能輔助萬物按自身本然固有規律而生衍的高雅思想。其中包含眾人如何按客觀規律待人、接物、處事,按人生規律生活,營造美好幸福,而不胡作非為的準則。老子說的“聖人”是大道之邦中各浮圖邦的導師,是實際上的領導人。他們都沒有官銜。“聖人之學”主要指“浮圖法”,是因地制宜,與時俱化的,由民眾創造出來的,不是從本本中學來的。
老子學說被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帶到希臘後,曾引起希臘貴族的強烈反彈。畢達哥拉斯是愛琴海中靠近小亞細亞的薩摩斯島(此島本屬希臘,後為波斯占領)人,參加崑崙實驗後,帶著老子在崑崙實驗中寫的《道》、《德》等文獻,到義大利南部的希臘殖民地,做希臘“浮圖道”的試驗,在克羅頓城建立了基地,發展很快,影響很大,卻遭到城邦貴族的武力鎮壓。畢達哥拉斯遇難了,但他的眾多弟子(據說有五百多人)被驅逐後分散在希臘各地及地中海沿岸,繼續傳播他的思想,對希臘、羅馬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羅馬神話中稱“酒神巴克斯”)正是以畢達哥拉斯為生活模特的,就像“宙斯”主神以希臘盟主阿加米農為生活模特那樣。眾多知識淵博而力量無比的“赫丘力士”,則是以畢達哥拉斯的弟子們為生活模特的。
當時,維護貴族制度的頑固派代言人赫拉克利特,對畢達哥拉斯在和生哲學(詳見第四章)指導下在義大利南部的社會實驗,進行諸多指責。就在這種指責的思辨中,形成了他的爭鬥哲學及相應的征服掠奪思維方式。他認定,“世界是燃燒著的永恆的活火”,並由此引申出“戰爭是萬有之父和萬有之王”(詳見第五章),這是人類“野蠻時期”在“文明時期”中留下的餘韻。但此後有不少人,主要是階級社會的統治者,都視這種野蠻遺風為金科玉律,妄圖通過戰爭將世界據為已有。
然而,希臘廣大人民還是視畢達哥拉斯帶去的和生哲學為“真知”的,把產生和生哲學的地方,神化為“知識的神殿”(詳見第五章)。希臘傳說中的“知識的神殿”據說是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匯的檀特山區。這是老子和畢達哥拉斯等人做崑崙實驗時的聯絡處,也就是和生哲學誕生的地方(詳見第二章)。一百多年後,“亞歷山大遠征”時,是在他們找到了這個“知識的神殿”,參觀了檀特山紀念館後,才收兵西返的(詳見第五章)。
私有制在人類歷史上第二次飛躍發展之時,即資本主義產生髮展之時,在其典型地區的歐洲,思想家們面對人禍叢生的局勢,高度重視和生哲學,正如費爾巴哈所說:“古代東方的同一性孕育在日耳曼的土地上。”誕生在日耳曼土地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上是和生哲學的發揚光大(詳見第七章)。
幾千年來,和生哲學與爭鬥哲學同時並存發展。鬥爭哲學以其維護剝削壓迫的觀念及征服掠奪的思維,有力地輔助了社會的進步,並把私有制的發展推動到了頂峰;和生哲學及其和諧生衍的思維方式,則在科學文化方面突出地推動了文明的進步。當今之世,已到了文明再次更新的時代,工業文明必將更新為和生文明(詳見第八章)。人類不得不在痛苦爭鬥中生存的歷史應當結束了。爭鬥哲學已完成了它的使命並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必為變革的潮流所淹沒。只有實踐和生哲學,天地才能平靜,人類才能轉危為安。因此,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和宗教家,以及世界各族人民,都將逐漸集中到和生旗幟之下,協力奮鬥致“玄同”——自覺地把自身生活的個別行為,組成社會生活的協同步調,如此,人類持續發展的各種根本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時代在呼喚著和生文明,圍繞著和生而變革所形成的事業新貌,如新教育、新文化、新科技、新管理等等,必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詳見第八章)。事業的主導將取代產業的主導。
文明更新的偉大時代,必然有為之鳴鑼開道的相應理論。這種理論,應該是能矯正工業文明中各種生態失衡的理論,是與人類本性相稱的理論,是與物質財富充裕相稱的幸福生活的理論。這只能是在新質因素中體現出來的與和生哲學聯繫在一起的和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