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論與生力論

機械論與生力論(mecharfism versus vitalism)早期比較心理學家關於動物和人類心理連續性互相對立的兩種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主張物種之間存在心理和生理特徵上的連續性,但沒有闡明這種連續性的本質是什麼。笛卡兒主張心身交感論,認為人與動物是分離的。

達爾文及其追隨者們接受這樣的假說:具有心理的動物與那些很難說有心理的動物是可以區分的。於是,圍繞這種界線劃在什麼地方,產生了機械論和生力論。以羅曼尼斯為代表的生力論主張所有動物都有心理,應儘量在進化階梯上往下劃界線;以洛布為代表的機械論主張只有包括人在內的少數幾個物種才有認知的功能,應該在較高的進化水平上劃界線。生力論認為,比較心理學的目標是對能揭示“種系親緣關係”的心理特徵進行分類,以便追蹤心理進化過程;心理進化特徵是不同能力的漸進發展,意識是種系發育的產物,不是突然出現的,或多或少地存在於大部分動物身上。機械論將心理組織成各種分階段官能,如反射、本能、情緒、推理、判斷、意志等,認為每個水平都是逐漸從最原始狀態發展起來的;對行為只作機械說明,只用向性概念解釋動物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