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李才甫先輩快閣
- 創作年代:北宋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黃庭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和〔1〕李才甫先輩快閣〔2〕
山寒江冷丹〔3〕楓落,爭渡行人簇〔4〕晚沙 。
菰〔5〕葉萍〔6〕花飛白鳥,一張紅錦〔7〕夕陽斜。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和 : 和詩 ,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體裁以至韻律作詩詞。
〔2〕李才甫:福建莆田人。快閣:在吉州太和縣東贛江之上,這裡是指李才甫的詩作《快閣》。
〔3〕丹:紅色。
〔4〕簇:聚集。
〔5〕菰(gū):即菱白 ,可作蔬菜。
〔6〕萍:又名田字草,蔗類植物,生在淺水中。
〔7〕紅錦:紅色的錦緞。
白話譯文
山水寒冷,紅色楓葉四散飄零,隨處可見的秋季孤冷。傍晚時分,行人們聚集擁簇在一起急急忙忙趕去江口去乘坐這天的最後一班渡船。遠遠望去江邊淺水中的浮萍深處,只見白色的水鳥在旋高旋低地飛翔,夕陽西斜,漫天的晚霞就宛如一張紅色的錦緞。
創作背景
作者元豐三年至六年任太和縣知縣時,經常在閒時登快閣,寫下了不少詩。《和李才甫先輩快閣》是元豐五年應答作者的長輩及友人李才甫《快閣》詩而寫的。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首句點明時令:山寒水冷,紅色的楓葉已經紛紛飄落下地,可知已經到了深秋季節。二句講清時間:說明是傍晚時分。這個“晚”之所以是傍晚而不是夜晚,除了讀到詩的末句可以從“夕陽斜”得到證明之外,在首句和二句中作者其實都已經含蓄地說明了:如果是夜晚,飄落的楓葉未必看得出是紅色;而行人正爭相在渡口渡過江去,這種情景一般來說也只會發生在傍晚時候。在第三句中,作者的視野擴展了:從江邊淺水中的浮萍向遠處延伸,只見白色的水鳥在旋高旋低地飛翔。作者的目光注視著這活躍的鳥兒,他的視線必然要被引向更遙遠的地方,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四句:夕陽西斜,漫天的晚霞就宛如一張紅色的錦緞。
從全詩來看,作者功夫主要用在畫面的描繪上,正如我們在“作法”中所言,四句詩似乎是四幅獨立的圖畫。但作者以深秋為中心,把深秋的景色、氣候、感覺寫得很夠“味”,所以四幅畫又組成了一幅互相聯繫的畫卷。在手法上,作者用互相對比和映襯,就使得這種聯繫顯得有機與嚴密。如在氣氛上,強調的是“靜”和“鬧”,“山寒水冷丹楓落”以寒、冷、落表現了氣氛清寒蕭瑟、靜謐無聲,但“爭渡行人簇晚沙”則以爭、簇、渡、行反映出人多、擁擠、繁忙的動態畫面。又如在色彩上,注重的是“濃烈”和“淺淡”,“煎葉苹花白鳥飛”是素淡的綠色和白色,緊接著的“一張紅綿夕陽斜”以掛滿了半邊天的暗紅色來與之對照;不僅句與句之間是如此,在一句中也同徉如此:首句寫山寒和水冷,實際上已經把山的蒼翠色和水的青碧色寫了出來,和楓葉的紅色成了對照。正是這種在氣氛和色彩上的互相對比、互相襯托、互相補充,才使得這幅深秋江晚圖顯得畫面色彩絢爛,讓人讀來覺得含蘊豐富。
名家點評
汪維爾 此詩雖“字字有來歷”。卻都能用得貼切自然,辭如己出,絲毫不見生硬的痕跡,確見其“脫胎換骨”的功力。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 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等職,後屢遭貶謫,卒於宜州任所。蘇門四學士之一。書法精妙.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長於詩,開一代風氣,為江西派宗主。其詞早年學柳永,俚俗輕艷,晚年近蘇軾,豪放縱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