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里行

《和平里行》是清代詩人丘逢甲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平里行
  • 出處:《嶺雲海日樓詩鈔》
  • 作者:丘逢甲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古風詩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和平里行(己亥稿上,清光緒二十五年春、夏)
序:和平里三字碑,為文丞相書,潮中志乘罕有載者。潮陽縣誌云:景炎三年十月,文丞相率師駐潮陽之和平里,討叛將劉興、陳懿。懿敗走,擒興戮於和平之市。按此即公集杜詩序所謂稍平群盜、人心翕然時也。興、懿故劇盜,歸正復叛降元者,故公詩序及史皆書曰盜,從其朔也。志曰:“叛將”,定其後罪也。惟志以為景炎三年十月則誤。應從史作祥興元年。是年五月已改元,十月不得復系景炎。志蓋誤以明年方改元也。是役也,鄒㵯、劉子俊兵皆會,潮中人士亦多效忠赴義者。故曰“人心翕然也”。逆懿已走,遂引元帥襲公。於是,有五坡嶺之役。志雲十二月二十日,與通鑑雲閏十一月者不合,然事較詳。志云:時公吞腦子不死,復還潮陽,見張宏正於和平里,大罵,求死不得。越七日,始見張宏范,不屈。宏范客禮之。時為歲除前三日。祥興二年春正月,公遂發潮陽。陳懿後為其子所殺雲。謹按公駐潮陽於雙忠祠蓮花峰外事跡,則在和平里為多。里中今有文忠過化坊,即為公作者。其先後駐此當較久,宜其得為里人作此書。縣誌則永樂、景泰、成化、宏治四志均佚,今志則雲里舊名蚝墩,公始易今名,碑未載。又云:公在軍,常不寐,至此,始安寢。信宿,以地氣和平,故名之。則父老傳聞,恐非公當時意。此與里人所云:鐫公書於碑,樹之里門,蚝遂徙去者,意皆非事實。蟲介舊有今無者,亦事之常。蚝非鱷比,徙何為者?但里人以此增重公書,與韓公文作比例,意亦良厚,可姑存其說耳。書法厚重奇偉,非公不能作,審為真跡。碑連龜趺,約高九尺許。大字三,曰“和平里”。每字高二尺許。小字九,曰“宋廬陵文山文天祥題”,每字二寸許。碑陰亦有字,漫滅不可辨。光緒己亥春二月,逢甲來潮陽過斯里,得拜觀焉。謹賦長句傳之,以告後人之憑弔忠節與志潮中金石者。
蓮花峰頭望帝舟,雙忠祠前吟古愁。
日星河嶽浩然氣,大筆更向蚝墩留。
里人敬忠寶遺字,未入南中金石志。
我來下馬讀殘碑,弔古茫茫滿襟淚。
三閩四廣何蒼黃,胡塵上掩天無光。
力支殘局賴丞相,間關萬里來潮陽。
雙髻峰高練江曲,長橋小市駐行纛。
破碎河山小補完,警枕中宵睡初熟。
於時人心方翕然,盜魁擒馘屍軍前。
四方回響大和會,祥興天子平胡年。
里改今名定斯義,豈為南中好天氣!
幕府流離半死生,可惜無人述公意。
更取千秋名鎮名,軍中鳳叔為留銘(千秋鎮銘,鄒㵯作;鎮舊屬潮陽。)。
當時赤手扶天意,誓欲畀勿東南傾。
五坡嶺邊鼓聲死,丞相北行殘局已。
複壁猶藏痛哭人,此邑民原多義士(五坡之敗,謝皋羽匿潮陽民間。)。
東山誰築丞相祠,英風如見提師時。
手酹睢陽守臣酒,口吟杜陵野老詩。
殘疆更祝和平福,自為里人畫此幅。
墨瀋淋漓玉帶生,鐫上穹碑石痕綠。
屢經劫火碑難燒,碑趺贔屓臨虹橋。
江流橋下天水碧,行客能言炎宋朝。
大峰北宋公南宋,淒涼君國彌增慟。
此橋曾過勤王師,斜日寒潮滿橋洞。
魯戈回日難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粵潮有信杭無信,空嗟三日簽降箋。
南來未盡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
壯哉里門有此觀,大書三字碑七尺。
字高二尺奇而雄,筆力直迫顏魯公。
旁書九字廬陵某,過者千古懷孤忠。
碑陰何人識何語,詢之里人不能舉。
獨有公書永不磨,卓立四朝閱風雨。
蚝何為者避公書,帖然徙去如鱷魚。
爾雖么䯢識忠義,愧彼賣國降虜奴。
安得石闌周四角,上覆以亭備榱桷。
公書縱道神物護,亦恐年深或斑剝。
平生我忝忠義人,浪萍還剩浮沉身。
壺盧墩畔思故里(壺盧墩在台灣縣北,近予故居。),義師散盡哀孤臣。
凌風樓頭為公吊,振華樓頭夢公召。
眼前突兀見公書,古道居然顏色照。
鬥牛下瞰風雲扶,願打千本歸臨摹。
何時和平真慰願,五洲一統胡塵無。

作者簡介

丘逢甲(1864―19l2),字仙根,號倉海,台灣省苗幕縣人。光緒進士,未任職,赴台灣各地游幕講學,甲午戰爭後,極力反對清廷割台灣予日本。後與唐景崧等人率台人抗日,事敗內渡,從事教育,於廣東鎮平興辦學校。辛亥革命赴南京,舉為參議院參議員,後病卒。工詩,尤善長篇歌行,多表現反帝愛國的思想感情。有《嶺雲海日樓詩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