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侯大夫秋原山觀征人回

這首詩載於《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三,詩所指的具體史實未作考證。侯大夫《秋原山觀征人回》原作不見於《全唐詩》。根據《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當是裴度任宰相時消滅藩鎮割據、實現統一時的作品,表達了作者表明上是描述軍隊打仗結束的情形以及軍旗等與戰爭相關的物品,實際表達了戰爭年代平民百姓對和平的渴望與嚮往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侯大夫秋原山觀征人回》
  • 創作年代:中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三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楊巨源
  • 歷史背景藩鎮割據時期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歷史背景,作品鑑賞,作品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和侯大夫秋原山觀征人回
【創作年代】
【作者姓名】楊巨源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和侯大夫秋原山觀征人回》
)楊巨源
兩河戰罷萬方清,原上軍回識舊營。
立馬望雲秋塞靜,射鵰臨水晚天晴。
戍閒部伍分岐路,地遠家鄉寄旆旌。
新地止戈資廟略,諸侯不復更長征。

歷史背景

自玄宗後期重用宦官以來,藩鎮割據愈演愈烈,雖然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朝廷內外、中央與地方、大唐與鄰國的矛盾極其複雜,帝國政治日益腐敗,國家災難頻仍不斷。肅、代、德、順、憲五個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天下如陷水火。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任用為宰相,三年內,平定了藩鎮割據,實現了統一。這首詩的背景大體如此。此時作者已經63歲,官虞部員外郎。

作品鑑賞

此詩格律為平起式首句入韻格,韻合八庚。平仄規範,對仗工穩。
首聯言事,說平定藩鎮的戰爭結束了,從此天下和平;參加平叛的隊伍也都回到了自己歸屬的軍營。發端即一派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頷聯承首句“萬方清”盪開,秋塞靜、晚天晴,以具象興抽象。對句射鵰臨水,因對仗和平仄而倒裝,實際意思是臨水射鵰。
頸聯轉換角度說和平,“戍閒部伍分岐路”,征戍的部隊都沒仗可打了,分散開來各自回原駐地;把戰鬥中用過的旆旌(討伐軍的旗幟,因為戰爭結束,討伐軍的番號也取消了,所以不再有用,變成了紀念品)寄回了家鄉,用來象徵和平的到來。
尾聯總括收攏,深化主題。“新地”聖君統治的時代,止戈,戰爭結束,資,增加;廟略,皇室宗廟的功績。歌頌這場統一的戰爭的豐功偉績。對句以小見大,說結果,各地的軍隊不用再遠征了。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所處時代人民的共同心愿。然而,裴度為有大功,很快因憲宗的猜忌,被罷相,後三起三落,終不得重用。由於朝廷的腐敗昏庸,最終還是沒有實現中興,不到100以後(公元907年),唐朝就滅亡了。若詩人九泉之下有知,想必也會感到遺憾。

作品簡介

楊巨源
  (755—?)唐代詩人。字景山。河中(治今山西永濟)人。貞元(785-805)年間登進士第。由秘書郎擢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復召除國子司業。有集五卷。《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