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和令狐相公別牡丹
平章宅里一欄花,臨到開時不在家。
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此詩作於大和三年(829)三月。《舊唐書·文宗紀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戶部尚書令狐楚為東都留守。”
令狐相公:即
令狐楚。相公指宰相,令狐楚曾任宰相,故稱。令狐楚入相在憲宗元和十四年。
牡丹:是時京師盛行賞牡丹之風俗,“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當時人多以此為詩料。
舒元輿《牡丹賦序》(《全唐文》七二七):“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嘗與焉。蓋遁於深山,自幽而芳,不為貴重所知,花則何遇焉。天后之鄉西河也,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嘆上苑之有闕,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日月寢盛。今則自禁闥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瀰漫如四瀆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遊之士如狂焉。亦上國繁華之一事也。”
②平章宅:平章即“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
同平章事”的簡稱,亦指宰相。《
新唐書·百官志一》:“貞觀八年,僕射
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唐之後,凡任宰相,均加此銜。
令狐楚宅在唐長安城開化坊。《唐兩京城坊考》卷二,長安朱雀街東從北第二坊開化坊有“尚書左僕射令狐楚宅”,注引《酉陽雜俎》:“楚宅在開化坊,牡丹最盛。”
③兩京:指當時的上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此處因舊習以西京稱長安東京稱洛陽,合而稱兩京。
④
春明門:唐代長安城外郭東面正中的城門。《唐六典》云:“京師東面三門,中曰春明。”亦見《唐兩京城坊考》卷二。楚自長安東出赴洛陽,出此門,即離開長安城,故舉此為言。
⑤天涯:天邊,意極遙遠。唐代詩人王建罷官後,卜居長安西南“百里”之遙的原上,曾賦詩“長安無舊識,百里是天涯。”(《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三)。
白話譯文
宰相的家中有一欄牡丹花,待到開花時主人卻不在家。
不要說什麼洛陽不算遙遠,出了春明門處處皆是天涯。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三月,作者劉禹錫在長安任集賢殿學士。令狐楚
元和十五年被貶
衡州,大和二年剛剛被召回京師任戶部尚書,不及半年又被調任為東都留守。唐人以京官為重,東都留守實是閒職,遠離京國使令狐楚怏怏作《赴東都別牡丹》,劉禹錫亦為其不平而唱和作此詩。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此詩是劉禹錫以牡丹為題的唱和詩作。劉禹錫不是單單描寫牡丹的國色,因這種花盛開於京城,故而牡丹也寄託了詩人心中複雜的感慨。
詩作前句與令狐楚唱和,從其詩意點明了臨到開放主人卻不在的創作背景,平鋪直敘不起一字波瀾。值得體會的,是詩人借別牡丹寫別家別京城的寫作手法,以牡丹的鮮明形象寄託了家和京國的含義在其中,字在牡丹而意屬別離,使得詩意委婉清新。而緊隨話鋒突轉:“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莫道”兩字戳破“兩京非遠別”之謬,用否定的句式表達出作者強烈的情感。“春明門”則以小處著眼,以出春明門這離京赴東都的必經之門代指離京去國。“即”字是言離京一步便是天涯,情感強烈,筆法誇張。從“一欄花”之小,到“天涯”之大;以“春明門”之近,到“天涯”之遠。作者用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句式、借代誇張的修辭手法十分精煉的表達了離京的深深感慨。前句委婉清新,後句卻盡意抒懷,前後情感強度反差也使詩中情感愈加鮮明,更是將離京之淒楚眷懷訴說的淋漓盡致。全詩借牡丹為題,言在牡丹,韻系離愁,道盡去京國赴天涯的沉浮感慨,是一篇借物抒懷之佳作。
劉禹錫唱和之作較令狐楚詩情感更強烈,能言令狐楚所未能言,此宜結合作者生平體會。劉禹錫因“永貞革新”失敗連貶遠州司馬,又受盡讒言所害,一生多數時間都是遠離京國的逐放生涯。故而儘管是寫令狐楚離京,劉禹錫唱和為友不平,又何嘗不是雜糅了劉禹錫對自己坎坷仕途的感慨,此詩非是為一人而不平。
名家點評
宋代詩人
謝枋得曰:此詩言人臣不可恃聖眷也。……大臣位尊名盛,朝承恩,暮嶺海。禍福不可必,一出東城門,去君側漸遠……寵辱轉移,特頃刻間,欲入朝辨明不可得矣。“春明門外即天涯”一句絕妙。(《註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卷一)
明代文人周敬曰:平調中轉覺警策,含意深遠。作詩信不必以險仄為工。(《唐詩先脈會通評林》)
明代詩人
敖英、凌雲曰:落句遂為千古孤臣去國故實,此即《管子》所謂“君門遠於萬里重”。(《唐詩絕句類選》)
清代詩詞評論家宋長白曰:元微之《西歸》詩:“春明門外誰相待,不夢閒人夢酒卮。”元句憤,有仰天笑之態。劉句慘,有眷懷故國之心。(《柳亭詩話》卷十一)
清代詩人黃叔燦曰:此種詩可稱大雅。(《唐詩箋注》)
清代文人
宋宗元曰:“別”字寫得緊。(《網師園唐詩箋》)
清代文人
史承豫曰:賓客絕句,風調綿麗,與李尚書的是對手,白太傅遠不逮也。(《唐賢小三昧集》)
清代文人宋顧樂曰:從無意味處說出情味,又絕不從題外起意,此等詩真不厭百回讀也。(《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清代詩人
沈德潛曰:吳梅村《拙政園山茶歌》胎源於此。(《唐詩別裁》卷二〇)
現代學者
瞿蛻園曰:禹錫詩末二句尤可玩味,蓋兼有“二十三年棄置身”之感耳。(《劉禹錫集箋證》外集 卷三)
當代學者高志忠曰:“春明門外即天涯”,謂日近長安遠,出得長安,即遠在天涯。(《劉禹錫詩編年校注》卷十三)
作者簡介
劉禹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卒於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字夢得,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其祖匈奴族,北魏時入洛陽籍。劉禹錫有“詩豪”之稱,也因文名與白居易並稱“劉白”。著作《天論》提出“天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在哲學思想史上有重要意義。
劉禹錫生於江南,少年時代曾獲得
靈澈和皎然的指教。入仕後又隨杜佑,獲其教益與稱讚。後與
韓愈、
柳宗元同任朝中御史台,結為摯友。貞元二十一年參與“
永貞革新”失敗,被貶遠州,一直仕途坎坷。大和二年返任京職,但一直未受重用,最終心灰意冷閒居東都。會昌二年秋,劉禹錫病卒,年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