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鳴鸂

周鳴鸂

周鳴鸂(1910-1995),套用力學家,江蘇泰縣人,1970年到長沙工作。1935年留學美國,1940年畢業於密西根大學,獲博士學位,1942年任美國道格拉斯飛機製造公司高級工程師。1947年回國,歷任武漢大學機械系教授、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1970年後任長沙工學院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套用力學系主任。是中國力學會理事、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研究所學術委員、湖南省人大常委。著有《材料力學》、《彈塑性力學》、《高溫蠕變》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鳴鸂
  • 別名:明鸂、明溪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泰縣
  • 出生日期:1910年
  • 逝世日期:1995年
  • 職業固體力學家和教育家
  • 畢業院校密西根大學
  • 主要成就:創辦和發展了工程力學專業
  • 代表作品:《材料力學》、《彈塑性力學》、《高溫蠕變》
個人貢獻,人生履歷,家庭,大學,留學,論文,態度,工作,職業生涯,軍事工程學院,教學,第一位工學博士,學術建設,嚴於律己,生活簡樸,個人簡歷,主要論著,參考資料,

個人貢獻

周鳴鸂,固體力學家和教育家。長期致力於套用力學和航空航天技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為軍事工程技術院校創辦和發展了工程力學專業,對軍事工程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生履歷

家庭

周鳴鸂,原名明鸂,又名明溪。1910年12月25日出生於江蘇省泰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曾中舉人,後留學日本。周鳴鸂家中藏書甚豐,他從小養成愛好讀書的習慣,閱覽過《天演論》、《飲冰室文集》、《世界名人傳記和圖像》等書。13歲時入南通中學學習,求知慾與日俱增,尤其喜愛自然科學,常挑燈讀書至深夜。面對近百年來的國恥民恨,他立志專攻科技,振興中華。

大學

1929年在揚州中學畢業後,他放棄了唯一被免試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學學習的機會,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周鳴鸂興趣廣泛,除攻讀主課外,還廣泛閱讀了魯迅、鄒韜奮、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和各種世界名著。這對他了解社會和接受進步思想起了積極作用。1931年,他因家事和國事的憂擾而病休了一年,1934年,周鳴鸂獲土木工程學士學位,並留校任助教,指導學生材料力學實驗、大地測量、工程設計等課程。

留學

1935年,周鳴鸂赴美國留學。他在一年內修完了14門課程,獲密西根大學結構工程碩士學位。1936年,轉入當時在套用力學方面享有盛名的伊利諾伊大學工學院,在理論與套用力學研究所學習,並參加了泰布特(Talbot)工程實驗館有關結構疲勞及材料強度等問題的研究。1938年獲理論與套用力學碩士學位後,在范·德布魯克(vendenBroek)教授的敦促下,他又回到密西根大學,在套用力學系研究結構穩定性和極限設計理論的課題。1940年,他以《薄殼結構分析》的論文獲套用力學博士學位,留任該校工學院航空系講師兼研究員,參加鎂合金硬殼機翼強度問題的研究。1941年,受T.馮·卡門(vonKármán)的邀請,以客座研究員的身份參加了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的研究工作。
加州理工學院工作之暇,他常同錢學森、張捷遷、郭永懷、林家翹等同學一起,到馮·卡門家裡聚會,討論學術問題,並一再傾聽來訪友人如索思韋爾(Southwell)、A.愛因斯坦(Einstein)等的高談闊論,藉以開闊科學視野。

論文

繼1938年在波士頓出席第五屆國際力學會議之後,1946年,他又參加了在巴黎召開的第六屆國際力學會議,發表了《循環方法》的論文。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不久,他經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克萊因(Klein)博士的介紹,於1942年到道格拉斯飛機製造公司工作,從而間接地參加了中美共同抗日的行列。
他在道格拉斯公司工作了5年,擔任過應力分析專家和結構設計高級工程師等職務。當時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美方曾多次敦促他加入美國籍,但他為了實現報效祖國的夙願,設法避開阻撓,在新婚後不久,偕夫人葉惠蘭博士(生物化學專家)於1947年夏回到闊別12年的祖國。
面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當時他很快認識到,要為國家的建設事業貢獻力量僅只是幻想。1947年秋,他接受武漢大學邀請,擔任該校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從此加入了教育工作者的行列,為培養未來的工程師盡心盡力。

態度

他對教學工作嚴肅認真,無論是備課、寫補充講義、講授、批改作業、指導實驗,都一絲不苟。他先後講授過套用力學、材料力學、高等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壤力學等課程。他那淵博的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深入淺出的學術報告,深受廣大師生的尊敬和歡迎。由於朝夕與朝氣蓬勃的中國青年在一起,不再為外國人效力,他的心情很是激動。在當時如火如荼的愛國學生運動中,他不斷與進步師生接觸,思想認識日有提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夕,他參加了護校運動,並回絕了返美去台的種種誘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繼續留在武漢大學任教。除主講機械系和土木系一些力學課程外,還多次代表武漢大學參加在北京、哈爾濱等地召開的高教工作會議。他熱情地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參加了有關長江水利工程計畫(包括荊江分洪工程、武漢長江大橋等)的一系列會議、湖北新堤攔洪水壩危險下陷的緊急會議、華中造船廠及船塢選址工作、軍委總後在湘潭建造油庫的設計,以及省市機關地下防轟炸設施的簽定等等。由於親身投入祖國建設,接觸工農民眾和幹部,通過新舊對比和自覺學習,使他在思想上、政治上對黨與社會主義的感情日益深厚。

工作

1952年冬,他接到周總理簽署的政務院命令,調往哈爾濱,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籌建工作。從此,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澆注在軍事工程技術教育園地里。他先後任該校教授、材料力學教研室主任、空軍工程系副主任。1970年隨校南遷至長沙。1978年學校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後,他任副校長兼套用力學系主任,現任航天技術系教授。1982年6月,72歲的周鳴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在此期間,他還先後擔任過黑龍江省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屆政協常委,第三、第四屆中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第五、第六屆人大常委,第四、第五屆中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市力學學會、土建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土建研究所(後改為工程力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湖南省力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理事、名譽理事等。
由於他對國防科技教育的突出貢獻,1988年經國防科工委批准,周鳴鸂榮立了一等功。1991年,他參加了國防科工委召開的“雙先會”。

職業生涯

軍事工程學院

為軍事技術院校工程力學專業的創建和發展作出貢獻
1952年,抗美援朝戰火紛飛,毛主席作了創建軍事工程學院的重大決策。周總理從中國各地調來了60多位專家、教授,周鳴鸂也是其中之一。

教學

1952年冬,他到哈爾濱報到,負責籌建力學及工程材料教授會及培訓助教事宜。他事無巨細,從制訂教學計畫、編寫教材、訂購儀器設備到出外參觀學習,都親自安排,件件落實。他把助教分成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材料三個補習班,親自為50多名助教講課,傳授力學理論和教學經驗。以後為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他又先後為教師進修開設了彈性理論、塑性理論、振動理論、穩定性理論、高溫蠕變等課程。他關心那些由於工作需要,未畢業即參加任教的青年教師,堅持要他們補做畢業論文,完成學業。他親自選題並指導青年教師撰寫科研論文,開展學術活動。
他深信“嚴師出高徒”,因此他對教師的要求十分嚴格。在審閱教師的學術論文時,即使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一個不規範的簡體字,他都要指出來;更容不得在基本概念上有任何含混不清的地方。1970年學校南遷長沙初期,他在僅有十幾平方米的陋室里,深夜挑燈為教師校正譯文,有時,為了一個單詞而長時間地翻閱詞典,以期找到最確切的詞意。在他70歲高齡時,當從討論中發現教師對某一問題有疑問時,他還作好準備並親自向教師講解。
軍事工程學院創立初期,設有空軍工程、炮兵工程、海軍工程、裝甲兵工程、工兵工程等系,力學課程十分繁重。他先後為各系開設材料力學、船舶振動、彈性振動與波、結構理論與設計等課程。70年代末,還為碩士生開設了有限元與變分原理課程。每次開課,他總是認真準備,蒐集國內外最新文獻資料,研究各專業對本課程的要求,編寫講義。因此,他的講課對各專業的建設起了推動作用。特別是自1956年起,他花了多年時間先後主編了兩種版本的《材料力學》各4冊,前3冊為大學生基本教材,最後一冊屬高等材料力學;以後又編寫成簡明本。他在編寫這些教材的過程中,參考了大量國內外有關書刊,並注意聯繫工程實際,因此所編教材內容豐富、條理清晰、深入淺出、富於啟發,深受師生歡迎。當時雖然限於某種原因,這幾套教材僅在校內印刷廠鉛印出版,但隨著1960年軍事工程學院分建了其他軍事院校和1970年南遷,後一版4本教材廣為流向各兄弟軍事院校及地方大學。直到70年代末,一些軍事院校的教員仍熱情地稱頌這套教材,建議其修訂再版。
長期以來,周鳴鸂辛勤耕耘在軍事院校的教育崗位上,他不僅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力學專業人才,而且為軍事技術院校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學術水平較高、思想素質較好、作風嚴謹的力學師資力量,其中,有數十位已晉升為教授或副教授,還有的已成為博士生導師。他為解放軍高等技術院校工程力學專業的創辦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第一位工學博士

為解放軍培養了第一位工學博士
早在50年代,周鳴鸂就開始指導研究生,主持研究生的畢業論文答辯。他是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授予的中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之一。自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以來,他不顧年老體弱,把主要精力花費在高質量碩士、博士的培養工作上,現已培養出6名博士和10多名碩士。1985年,他培養出解放軍第一位工學博士。在他培養的博士中,已有3位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其中一位,1991年被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作出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並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表彰大會。
“思想上和業務上不出廢品或次品”,是他教書育人的宗旨。在研究生培養中,他要求研究生品學兼優,親自把好三關,即入學關、論文和品質關、畢業關。他在入學面試過程中,既全面考察其專業基礎知識,又了解其政治思想品質,即使有熟人推薦,如果沒有達到入學標準,他從不遷就錄取。他引導研究生選擇對國防建設有重大套用價值的、又處在學科發展前沿的課題作為研究方向。他的第一位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就是把80年代初國內剛起步的損傷力學套用到固體火箭發動機藥柱的損傷分析中。此後,他的博士生又把這一研究領域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們不僅成功地研究了聲發射技術動態監控複合材料內部損傷及其發展,而且創立了化學固體力學熱力學本構理論,用損傷觀點研究複合材料的老化問題。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受到國內有關專家、部門的重視與好評,而且,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後,他們還應邀到美國的大學講學。周鳴鸂強調實驗和實踐的重要性。他說:“要知道一切理論的建立,都是從實踐和實驗中發現苗頭,並最後經過實驗和實踐加以肯定和修正的。”因此,他認為一篇優秀的工學博士論文,如果最終沒有得到實踐或實驗的認可,總是不完美的。周鳴鸂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的撰寫、評審、答辯要求十分嚴格。他要求研究生撰寫論文時,做到“3C”(clean,clear,correct——即卷面要清潔,書寫要清楚,結論要正確)。他對研究生的論文從不寫過高的評語,總要指出其不足和需待改進之處。

學術建設

周鳴鸂重視學術梯隊的建設,主張採取導師組的制度培養研究生。他聘請了部分教授、副教授參加他的導師組,以協助指導研究生,使中年教師在學術上能更快地成長和發揮作用。1990年,他的導師組被評為校優秀博士生導師組。
默默無聞地為國防建設盡心效力
周鳴鸂為人師表、無私奉獻的精神,首先表現在他總是愉快地服從國家需要,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無私地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默默無聞地為國防現代化盡心效力。例如,1958年底,他到瀋陽飛機工廠參加研製超音速戰鬥機的工作,歷時一年多,就有關強度計算與故障診斷等問題提出解決辦法。1962年,國防科委在瀋陽召開航空委員會會議,他任飛機組組長,就航空事業發展問題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見。他還應有關單位邀請,就核動力專題蒐集並研究有關高溫蠕變和動態強度問題。這些工作在當時具有高度保密性。他雖只參加部分階段性工作,研製資料也不可能整理成文公開發表,但卻花費了他大量的心血,並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幾十年來,周鳴鸂收到中國各地寄來請他評審的大量稿件、學位論文、科研基金項目的申請,以及晉升職務、職稱的申報材料等。凡是他經手答應承辦的事,他總是一絲不苟地秉公辦事,從不推委應付,從不講私情。他為了推敲一個論點的正確與否,常常親自查閱有關文獻資料,反覆斟酌,從不輕易下結論,從不說一句吹捧、奉承的話。他對周圍教師請他審閱的論文、譯稿,更是嚴格把關。力學名著《彈性和塑性力學中的變分法》譯本,由於他逐字逐句地校對、審定,獲得出版社和讀者的好評。他還為許多科研項目獻計獻策,諮詢質疑。他就是這樣,把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智慧和才華無私地奉獻給眾人的成長與進步之中。

嚴於律己

周鳴鸂嚴於律己,從不利用自已的聲望與地位為自已或親屬和部下謀取好處。他的大女兒與大女婿1975年在長沙工學院畢業時,他以大女婿志願赴西藏參軍為榮,並積極支持大女兒到航天部在湖南山區偏僻的工廠里工作。他從未提出要照顧自己孩子和夫人的工作。南遷長沙後,國防科技大學新建了第一批宿舍樓,學校要分給他2套各22平方米的住房,他堅持只要了一套。

生活簡樸

周鳴鸂生活儉樸,品德高尚。他家中除了豐富的藏書外,沒有什麼現代化的擺設和裝飾,但他多次為災區、少兒圖書館、學術團體等捐款。1987年建軍節前夕,他把自己和夫人半個多世紀積蓄下來的10萬元人民幣捐獻給學校,作為發展研究生教育的基金。
他還支持夫人葉惠蘭將近百萬元的祖傳房產捐獻給了廣州培正中學。1987年9月,中共國防科技大學黨委作出決定,號召全校同志向他學習,並設立“周鳴鸂研究生獎學金”,獎勵優秀的碩士生、博士生。1987年教師節,《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科技日報》都長篇報導了他的先進事跡。

個人簡歷

1910年12月25日出生於江蘇省泰縣。
1929—1934年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習,1934年畢業,獲土木工程學士學位。
1934—1935年任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助教。
1935—1936年美國密西根大學工學院學習,獲結構工程碩士學位。
1936—1938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工學院學習,1938年獲理論與套用力學碩士學位。
1938—1940年美國密西根大學套用力學系從事研究工作,1940年獲套用力學博士學位。
1940—1941年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工學院航空系講師兼研究員。
1941—1942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42—1947年任美國道格拉斯飛機製造公司應力分析專家及結構設計高級工程師。
1947—1952年任武漢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
1952—1966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教授、材料力學教研室主任。
1957—1990年任中國力學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理事,第三屆名譽理事。
1959—1978年任第三、第四屆中國政協委員會委員。
1966—1970年任哈爾濱工程學院教授、空軍工程系副主任。
1970—1978年任長沙工學院教授。
1975—1983年任第四、第五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8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副校長(至1984年),兼套用力學系主任(至1982年)。

主要論著

1、周鳴鸂主編.材料力學(上、中冊,下冊一和二分冊).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57—1958.
2、周鳴鸂主編.材料力學(一、二、三、四冊).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60—1961.
3、周鳴鸂.構件在高溫下的強度.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62.
4、周鳴鸂主編.彈塑性理論講義.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63.
5、周鳴鸂.三十年來金屬結構脆斷研究的進展.長沙工學院工學學報(斷裂力學專集),1977(1).
6、周鳴鸂校.彈性和塑性力學中的變分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參考資料

〔1〕張祖璜,唐湘岳.奉獻——記國防科技大學周鳴鸂教授.光明日報,1987年9月10日.
〔2〕別清河,陳維.無悔的人生——記國防科技大學周鳴鸂教授.科技日報,1987年9月10日.
〔3〕朱樂民,蘇擴善.他就是一本教科書——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周鳴鸂的情懷.解放軍報,1987年9月10日.
〔4〕周鳴鸂.國防科工委英模名錄.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88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