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文集(套裝共15冊)》收錄了迄今已公開發表的學術專著、隨筆雜文等作品。第一至第八卷主要是語言學、文字學、文字改革研究以及與中國語文現代化相關的專著和論文集;第九至第十五卷包含周有光先生最近二十年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其研究方向側重於文化史及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研究,其中有些作品為散文、隨筆和雜文。各卷前均有“本卷編輯說明”,提示各卷與原作品之關聯和具體變動情況,以交代每一卷作品的版本來源、版本流傳、編排情況、大致寫作時間及與其他卷次的參見關係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有光文集
- 作者:周有光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1日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777 頁
- ISBN:9787511716439
- 開本:32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周有光文集(套裝共15冊)》以作者已出版三十餘部專著或文集(個別為舊作重編的文集除外)為主體,按文類、主題、寫作或出版時間順序遞次編排。如文集之間所收篇目有重複,則視具體編排或出版時間先後完整收錄一處,其餘重複篇目加編者注或存目,置於本卷最後,讀者可對應了解或找到這些篇目的所在卷次或頁碼。
圖書目錄
《周有光文集(第1卷)》目錄:
三版序言
第一章文字改革和文化革命
一、文字發展規律的認識和運用
二、文字改革的各種方式
三、漢字改革運動的特殊性
四、高舉文化革命的紅旗前進
第二章漢字改革運動的歷史發展
一、漢字改革運動的歷史分期
二、西洋人的漢語譯音和教會羅馬字
三、切音字運動和注音字母
四、廣義的拉丁化運動和《漢語拼音方案》
附錄
清末切音字資料
注音字母資料
國語羅馬字資料
拉丁化新文字資料
第三章 《漢語拼音方案》解說
一、先決條件諸問題
二、具體安排諸問題
附錄
漢語拼音方案資料
漢語拼音方案拉丁字母式演進比較表
各國拉丁字母名稱比較表
第四章漢語拼音的作用
一、在語文教育上的作用
二、在科學技術上的套用
三、少數民族制訂文字的共同基礎
附錄
漢語手指字母方案
漢語拼音盲字方案(草案)節錄(1960年修正)
開辦國內漢語拼音電報辦法(暫行)
第五章漢語拼音正字法
一、漢語拼音正字法的內容
二、分詞連寫法
三、外來詞拼寫法
四、同音詞分化法
第六章漢字簡化
一、漢字在歷史上的簡化演變
二、減少漢字的筆畫
三、限制和減少漢字的總數
四、改進漢字的表音功能
五、《漢字簡化方案》的公布
附錄
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
第七章漢字改革運動的新發展
一、漢字改革運動的新階段
二、業餘教育戰線
三、兒童教育戰線
四、知識分子戰線
五、走向最後成功的道路
三版後記
索引
……
《周有光文集(第2卷)》
《周有光文集(第3卷)》
《周有光文集(第4卷)》
《周有光文集(第5卷)》
《周有光文集(第6卷)》
《周有光文集(第7卷)》
《周有光文集(第8卷)》
《周有光文集(第9卷)》
《周有光文集(第10卷)》
《周有光文集(第11卷)》
《周有光文集(第12卷)》
《周有光文集(第13卷)》
《周有光文集(第14卷)》
《周有光文集(第15卷)》
作者簡介
周有光,是語言文字學家,早年在大學主修經濟學。曾任上海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經濟學教授,上大學時就開始對語言學、文字改革產生興趣,並參加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1955年以後,根據國家需要,專職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漢語拼音問題,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並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校授課。他主持和擬定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主導和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半個多世紀以來,周有光先生一直致力於推進中國的文字改革和語文現代化的進程。1961年出版著作《漢字改革概論》,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我國文字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用價值,日本羅馬字社出版過該書的日譯本。此後他還陸續出版了《世界文字發展史》《比較文字學初探》《朝聞道集》等30餘部重要著作。周有光先生不僅在語言文字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文化史研究等領域同樣成果卓著。周有光先生歷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中方委員,《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日文《不列顛國際百科全書》國際學術顧問等。百歲高齡以後,周有光先生仍保持著清晰、理性和具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同時筆耕不輟,是中國最受敬重的著名學者之一。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先生以平心濟世,是為素;以實行治事,是為朴;以理性為學,是為智;以直諫論政,是為勇。
先生承繼中國文化之結晶,又接受現代文明之果實,融會貫通,診脈中國痼疾,針砭當時弊病。
於是己立而立人,庶既安民、安百姓。
——許倬雲
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別說他的耳朵已經不太好了,談了兩個鐘頭,滔滔不絕,思路非常清晰,雖不能說把我很多迷茫和一些困惑完全解決了,但覺得眼睛一亮,什麼叫做智慧之光,我體會到這一點。我們常常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信仰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自己就是無神論者,他說他也是,但是他有信仰,就是信仰人類發展規律。人類就是這么發展的,要是走錯了路,非得走回來不可。這樣的一位老先生,看透了宇宙的發展,看透了人類全球的發展,也知道了我們民族的前途,活到百歲以上有這樣的智慧,能夠照亮這么多人是很難的。能夠結識這樣一位智慧的老人,給我很大的啟發,也可以說給了我一些亮光。他人格偉大,學識淵博,智慧深邃,這個智慧之光,我希望它永遠能夠照亮我們的心靈。
——資中筠
周有光先生對21世紀華語和華文的變化趨向做了預測,他講了三點:一、華語將在全世界華人中普遍推廣。二、漢字將成為定形、定量、規範統一的文字。聰明、講究效益的華人在21世紀後期可能對漢字還要進行一次簡化。三、拼音將幫助華文在網路上便利流通。這三點預測對華語和華文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為實現這三點預測努力工作。
——蘇培成
有光先生一生創造了諸多奇蹟,集中體現在“三高”,即:德高、學高和壽高。他是從傳統成功過渡到現代的知識人,從體制內服從型轉變為具有獨立、自由思想的知識分子,從經濟學、金融學教授變成文字學、文化學的著名學者。這一切奇蹟是怎么創造出來的呢?這是他的人格力量,也就是“仁者壽”的道理;是“厚基礎、寬口徑”通識教育成功的表現;是傳統博聞強識治學精神的再現。
——劉道玉
周先生不僅人品、學品令人敬佩,堪稱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周先生的健康高壽也創造了中國知識分子之最。周先生自少年時期就學習民主與科學,矢志不渝。最可貴的是他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國的發展,他說中國必須走全世界共同發展的道路,我非常贊成。在經濟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發展,歷史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一旦離開人類文明發展的主流,必將會走向邪路。
——于光遠
無論是周有光先生,還是更早的胡適先生,很多老一輩學者,都是近百年來啟蒙運動的先鋒。我們從他們豐富的歷史經歷中,感受的是一種傳統的、古典的、人性中最優美的精神,這種從容大度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是啟蒙運動中最高貴的一種特質。
—— 高全喜
周老最讓我驚奇的不是他的高齡,而是他在一百歲之後卻擁有兩樣最難得的生命奇景:一是質樸的內心;二是清醒的頭腦。一個人有了功名、地位、成就之後最難得的是什麼?是守持質樸的內心。
——劉再復
現在百歲高齡者不乏其人,但像周有光先生生命力如此旺盛,思想如此敏捷,恐怕是碩果僅存了。年事這么高了,還有這樣旺盛的思想活力,還對世界、中國、人生具有這么高的熱情與關懷,還在不斷接受東西方的各種新信息,而且還能作明快的判斷,實在令人欽佩。
——李澤厚
周老是特別值得我們學習的,在和他來往的過程當中,有兩點印象特別深刻:一是知識淵博;二是他講真話,假話絕對不說。
——於友
看一看周老這幾年發表的文章,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啟蒙的教材。是如何認識當代世界、認識我們中國和世界未來,如何從神權、君權走向民權,如何從神學、玄學走向科學的啟蒙教材。過去我們喜歡說這叫大手筆、小文章,我們需要那些有學理論證、比較專業的,但也可能是小眾化的啟蒙奠基之作。
——邵燕祥
無論是在寫作中,還是平常與人交談,周有光先生的言辭都十分簡短、明確和清新,有時還充滿幽默感。他有深厚的經濟學素養和實踐經驗,具有至高的學術和人生智慧。轉而研究語言文字學後,他促使中國的語言文字改革與語文現代化真正結合到了一起。他令人敬佩的人生勇氣不僅僅在於他做到了說真話說有意義的話,更在於他廣闊視野和包容心。
——雷頤
我覺得一看見他,就好像看到了我自己的媽媽:這是一個愛的象徵,就是愛全世界的人類;是一個真善美的象徵。其實人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真”字,你就是你自己,我們不是螺絲釘,我們也不是機器。每一個人都有血有肉,有人類存在就有普世價值,這就是人。
——吳青
一個人的欲望太多,就沒有自由。年齡大的人相對來說可能更容易超越個人慾望,思想更為獨立。在這方面周老無疑是所有人的典範:他的一生無論在語言文字學研究還是近年來的寫作與思考,傳導的都是普世價值。
——張維迎
周有光先生完成了三個跨越:第一,他是跨越世紀的常青樹,這一百年來他的思想保持著生機勃勃,始終站在社會的最前沿。第二,他是跨越各種學科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第三,他是跨越代溝的高人,《朝聞道集》吸引了許多年輕人成為他的冬粉。他關心現實和未來,他的思想已經在許多讀者心中產生了巨大的共鳴。
——劉志琴
周先生的人格非常偉大,他對當代中國國情看得非常透徹,對中國需要走什麼道路,採用什麼樣的制度文明、理論框架,了如指掌。他對中國未來沒有絲毫的迷茫和徘徊。他一生只是在燃燒自己,把自己的智慧全部貢獻給社會。
——張森根
名人推薦
周先生的人格非常偉大,他對當代中國國情看得非常透徹,對中國需要走什麼道路,採用什麼樣的制度文明、理論框架,了如指掌。他對中國未來沒有絲毫的迷茫和徘徊。他一生只是在燃燒自己,把自己的智慧全部貢獻給社會。
——張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