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輯要》是國朝朱瓚撰寫的書籍,共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易輯要
- 四庫提要:國朝朱瓚撰
- 特點:詞義雖潔淨而未精微
- 原文:亦不取朱子卦變之說
《周易輯要》是國朝朱瓚撰寫的書籍,共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周易輯要》是國朝朱瓚撰寫的書籍,共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古籍簡介《周易輯要》·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四庫提要國朝朱瓚撰。瓚字<禾離>沾,全椒人。是書成於乾隆庚申。不言《河》、《洛》,亦不取朱子卦變之說,頗...
周易訓蒙輯要 周易訓蒙輯要,明懷晉撰。是書以朱熹《周易本義》為標的,節取各家《周易》註疏,參以獨得之秘而成。其論《易》,簡而賅,明且盡。
《極簡周易》是一部由谷園寫給普通讀者的《周易》入門書,天地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作為儒家的“群經之首”、道家的“三玄”之一,《周易》是中國文化中集哲學性、科學性、神秘性於一體的最奇特的著作,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經典”。自古以來,解讀《周易》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多數都複雜深奧,讓普通...
八、《周易參同契分章注》,四庫全書本,元陳致虛注;九、《周易參同契注》三卷,《道藏》本,無名氏注;十、《參同契疏略》一卷,《百陵學山》本,明王文祿撰;十一、《古文參同契集解》八卷,四庫全書本,明蔣一彪輯;十二、《參同契闡微》七卷,《重刊道藏輯要》本,清朱元育撰;十三、《古文周易參...
20.【清】仇兆鼇:《古本周易參同契集注》二卷,康熙四十三年原刊本,及同治癸酉廣州三元宮重刻本。21.【清】李光地:《參同契注》三卷,清乾隆元年家刻《榕村全集》本。22.【清】朱元育:《參同契闡幽》八卷,清康熙六十年天德堂本,並參《道藏輯要》本。23.【清】劉吳龍:《古參同契集注》六卷,清雍正...
梅文鼎早年隨其父梅士昌習《周易》,受梅士昌的影響,喜觀測天象。15歲時曾補為博士弟子員。自祖父與父親相繼去世,沒再試考取功名。27歲,與弟弟梅文鼐師從道士倪觀湖學習數學、曆法,終身潛心學術。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李光地向康熙帝推薦梅文鼎的《歷學疑問》,康熙帝大為折服,次年南巡,特召梅文鼎至龍舟中...
——《周易?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修身潔白而行公行正,居官無私,人臣之公義也。——《韓非子?飾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包拯《包孝肅奏議集》卷三《乞不用髒吏》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呂本中《官箴》圖書目錄 組工...
金檢 金檢,清學者。字斯循,號松居。德州人。金檢,清學者。字斯循,號松居。德州人。治學嚴謹,學風渾潤,為人稱頌。年47而卒。著有《周易輯要》、《毛詩正韻》。
楊光謨 楊光謨,其生平事跡不詳,僅知系雲南峨山人,清康熙間諸生。生平著有《周易輯要》行世。其他題名 責任者 其他責任者 出版者 出版年 出版地 分類 版本 雲南省圖書館 2010年10月 描述 (清)楊光謨,其餘生平詳見《雲南通志、人物誌》。館藏信息 雲南省圖書館 載體形態 類型 地方志 格式 ...
《簡易經 》是一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谷園,主要是對《易經》的簡明解讀。內容簡介 《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是影響和塑造中華文明的重要元典,是傳統思想智慧的源泉。自古以來,註解《易經》的書籍多艱澀複雜,玄之又玄,讓“零基礎”的讀者望而卻步,無緣領略其博大智慧。《簡易經:人人讀...
周易本義輯要三卷 書經集注十卷 尚書譜不分卷 詩外傳十卷 韓詩外傳十卷 周禮四十二卷 周禮傳五卷翼傳二卷 經禮補逸九卷 禮記集注十卷 二禮集解十二卷 樂經元義八卷 律呂元音二卷 左傳附註五卷後錄一卷 左國類函二十四卷 新刊明本大字孝經一卷 四書集注二十八卷 四書集注大全四十三卷 四書口義十二卷 四...
研究易學、風水二十多年,著有學術論文《地理與風水》發表在中華周易網。撰寫《土豪金建築—中國人民日報新大樓的環境風水淺議》《《周易》與中國智慧及養生之道》、《乾卦寓意案例辨析》、《從同濟大學教學樓教室進水看人與自然環境:從天定勝人到人定勝天與人地和諧的變化》《馬航370失聯不是天災是人禍》《住新...
”《晉書·地理志》說:“晉黃帝行天下,方制萬里,得百里之國萬區,則《周易》所謂‘首出庶物,萬國鹹寧’者也。”“昔在帝堯,葉和萬邦”。“夏後氏會群臣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自孔甲之後,以至於桀,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千餘國,方於塗山,十損其七矣。”“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凡二百一...
四、名集輯要 【古為今用】 《周易》成語與中華民族為人處世策略 “烹小鮮”與為人處世 第四章 治國之道 【國學精要】 一、古代治國理論 二、古代的治國實踐 三、古代治國模式 【經典回眸】 一、古代經典 二、史家觀點 三、諸子良言 四、名集輯要 【古為今用】 德治,管用嗎? 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思想的三大...
《春秋義》、《南華通》、《詩義折中》、《周易述義》、《司成課程》、《近思錄輯要》、《成均講義》、《詩刪》、《南遊記》。史籍記載 《清史稿·孫嘉淦傳》軼事典故 不愛金錢 在國子監祭酒任上,一次引見期滿教習,皇帝對教習宋鎬、方從仁不滿意,孫嘉淦則堅持認為二人稱職可用。雍正帝責問他,孫嘉淦接著上奏...
道經中不乏好的經典,有些談論義理,如《道德經》、《南華經》、《黃帝陰符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朴子》、《清靜經》、《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經》、《南斗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受生經》、《玉曆至寶鈔》、《玉匣記》等等,這些均必須有人來加以簡擇,以古籍...
1 周易經傳註疏 2周易口義 3 橫渠易說、東坡易傳 4 易璇璣、紫岩易傳 5 漢上易傳 6 周易義海撮要 7 周易玩辭、復齋易說 8 大易粹言 9 周易本義、易小傳 10 朱文公易說 11 童溪易傳 12 周易輯聞、易裨傳 13 周易鄭注、郭氏傳家易說 14 易象意言學易記 15 東谷易翼傳、三易備遺 16 周易傳...
1 周易經傳註疏 2 周易口義 3 橫渠易說 東坡易傳 4 易璇璣 紫岩易傳 5 漢上易傳 6 周易義海撮要 7 周易玩辭 復齋易說 8 大易粹言 9 周易本義 易小傳 10 朱文公易說 11 童溪易傳 12 周易輯聞 易裨傳 13 周易鄭注 郭氏傳家易說 14 易象意言 學易記 15 東谷易翼傳 三易備遺 16 周易傳義...
清 彭定求《道藏輯要·在陸肇祥》:“可立降生之日,淮(袁可立父)夢呂帝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將小徒為爾後。曰:異日此地當出仙人。’”洪深 《貧民慘劇》第四幕:“行善人,佛天保佑。”百科釋義 行善可以分為個人行善和組織行善,其中部分會帶有商業色彩,以商業為目的則會引起...
”他本人在閱讀古書時,就經常注意失傳的前代之書,如被引用,或者散見於註解之中,他也分別檢錄出來,輯到一起,如在宋代類書《太平御覽》中輯出《周易坤靈圖》、《禹時鉤命訣》、《春秋考異郵》、《惑精符》之類,在《北堂書鈔》中輯出《會稽典錄》、《漢紀》等。清代考據學大興,由於推崇漢學,而漢代經...
敬庵學派代表著作主要有張伯行《困學錄》、《續困學錄》、《正誼堂文集》及《續集》,張師載《改過齋文集》、《讀書日鈔》,蔡世遠《鰲蜂學約》、《朱子家禮輯要》、《希文堂集》,沈彤《果堂集》、《儀禮小疏》,鄭文炳《周易講義》、《明倫集》、《性理廣義》等。張伯行還曾刊布先儒理學諸書五十餘種,匯...
本書以若干問題意識為基本線索,系統疏解馬一浮、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共四位現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揭示出現代新儒家通過闡發“寂感”、“感通”、“觀象”、“三易”、“知能”、“翕闢”、“體用”、“陰陽”、“生生”等《周易》哲學與易學思想的論題,塑造出現代新儒學的思想特色。現代新儒家的易學思想在易學...
思想文化領域中,儒家的統治地位被削弱,讖緯迷信和繁瑣的經學退出歷史舞台,代之以談三玄——《周易》、《老子》、《莊子》為主的辯難之風。學者們通過析理,探討思維規律,思想界出現了戰國的百家爭鳴以來所未有過的生動局面。與此相適應,數學家重視理論研究,力圖把自先秦到兩漢積累起來的數學知識建立在必然的...
李贄的晚年,用七年時間研究《周易》。據李贄的學生汪本鈳的《卓吾師先師告文》雲,李贄讀《周易》的情況是"每卦自讀千遍",達到"忘食忘寢"的地步。李贄作《周易》的目的,是對歷代註解《周易》之書的不滿,以為多屬臆測附會,使"《易》道大喪",遂欲自著《易因》,闡發《周易》經傳之本義。李贄認為孔子...
《經策通纂》是1999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炎。《經策通纂(套裝共9冊)》是清代光緒間吳熲炎等編纂的一部經學類大型叢書它由《經學輯要》和《策學備篡》兩大部分組成。所謂“經”,指經學,闡述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等)的學問,經學分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所...
何心隱的“由下而上”的社會發展觀,主要是來源於《周易》思想的影響,具體是從兩個方面加以闡釋的。一是“潛”。何心隱受到《易經》“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思想的啟發,認為“潛”工夫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他以“陽”代表火,火苗只有在下面才可能向上燃燒,而“陽”本是躍居外顯的,因而,只有居於下才能...
學習勤奮,七十五歲還誦讀《周易》、《資治通鑑》等,每日抄寫200字,署按察使李廷錫、知涪州楊書容、知江津縣郭彬圖,皆是金釗門下士。湯金釗一生著作有《寸心至室存稿》、《游焦山記》、《儒門法經輯要》等。原蕭山城區內有湯氏故居,現已被毀著實可惜!湯金釗墓碑及鹹豐帝聖旨碑現在所前東山夏村,共17通,建於...
六經之首——《周易》 《易》有三義 《周易》的內容 《周易》的派別 《周易》的價值 編年史始祖——《春秋》 《春秋》的內容 《春秋》的價值 春秋“三傳” 《孝經》 最早的字書——《爾雅》 史部 左丘明與《左傳》 《國語》 《戰國策》 二十五史 熟悉正史 司馬遷與《史記》 班固與《漢書》 范曄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