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碩士(M. S.)
| 1987-1989
| 美國布朗大學
| 套用數學
|
博士(Ph.D.)
| 1987-1993
| 美國布朗大學
| 理論和套用力學
|
碩士(M. S.)
| 1982-198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機械工程
|
學士(B. S.)
| 1978-1982
| 太原重型機械學院
| 機械工程
|
教授
| 喬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 2005至今
|
教授
| 喬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2005至今
|
副教授
| 喬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 2000-2005
|
副教授
| 喬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2003-2005
|
助理教授
| 喬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 1995-2000
|
博士後研究員
|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 1993-1995
|
主要貢獻
A. J. Kulkarni, M. Zhou, K. Sarasamak and S. Limpijumnong. 2006. Novel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ZnO Nanowires Under Tensile Loadin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7, 105502.
W. Liang and M. Zhou. 2006. Atomic Simulations Reveal Shape Memory of fcc Metal Nanowires. Physical Review B 73, 115409.
K. Minnaar and M. Zhou. 2004. A Novel Technique for Time-Resolved Detection and Tracking of Interfacial Fracture in Layered Material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 52(12), 2771-2799.
M. Zhou. 2003. A New Look At The Atomic Level Virial Stress - On Continuum-Molecular System Equivalenc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 459, 2347-2392.
J. Zhai and M. Zhou. 2000.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Micromechanical Failure Modes in Heterogeneous Brittle Soli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01, 161-180.
獲獎記錄
(1).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青年科學家獎 (NSF CAREER award, 前身為美國總統青年研究員獎 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00。
(2). Sigma Xi教師最佳論文獎, 2004。
(3). Woodruff優秀學者獎 (Woodruff Faculty Fellowship), 2004。
(4).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Fellow, 2005。
(5). Georgia Tech 優秀論文獎,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