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水稻研究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周天理長期從事三系雜交稻基礎研究,先後參加主持國家、省課題多項,育成京福1A、京福2A、京福4A、京福9A等8個京福系列不育系通過技術成果鑑定,獲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國家星火計畫二等獎和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他發表論文40餘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天理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江蘇省如皋市營防鄉耿扇村
- 出生日期:1942年11月
- 職業:福建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水稻研究專家
- 性別:男
人物生平,論文及獲獎,成果轉讓,
人物生平
1962年,周天理從如皋中學考進南京農學院農學系。1966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農科院作物育種研究所。在剛參加工作的頭兩年時間,所里安排周天理從事水稻品種資源研究,他對國內的品種,包括中國古老的水稻品種,歐洲、非洲、東南亞的水稻品種,進行歸類、整理。這兩年,讓他對水稻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給後來水稻育種打下了堅實基礎。1983年,福建省到北京招聘科技人才能夠看中周天理,是因為他是最早研究雜交粳稻的人員之一,而且已小有名氣。
1983年底,他帶著一個5000元經費的課題,周天理來到福建。一家人也從江蘇調過來了,農村戶口轉為城市戶口,福建省里分給他一套面積74平方米的房子。周天理從遺傳、環境兩個方面對水稻不育系中雜株的來源進行了分析,特別是運用遺傳提純取得成功,在當時國內水稻研究領域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因為在水稻基礎研究上取得了卓著成果,1993年10月,周天理在來福建的第十個年頭,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當時還只是一名副研究員。1997年7月,他評上研究員。
1997年,周天理退出基礎研究領域,轉向套用研究,開始選育不育系和恢復系。到2002年,他和課題組選育出不育系京福1A、2A、3A、5A、6A、7A、8A、9A等京福系列8個新品種,在國內育種界創下了最快紀錄。
周天理退休後,又被課題組返聘。目前課題組正在進行兩個項目研究,一個是省科技廳的星火計畫項目,了解水稻組合京福1優527的特徵特性,研究高產栽培模式;另一個是省發改委的項目,對水稻新組合京福1優328進行繼續改造,同時研究高產栽培模式。
論文及獲獎
他根據研究成果寫成的論文《水稻不育系中雜株的來源及遺傳分析》,獲得1990—1992年度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1991年,“雜交水稻不割葉超高產制種及配套新技術”獲國家星火獎三等獎。
1993年,“水稻不育系遺傳提純的原理和方法”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周天理除了系統地進行基礎研究之外,還帶頭髮表論文特別是在高端刊物上發表論文,在省農科院水稻所引導、帶動了學術氛圍的興起。到福建後,他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相當部分發表在國家核心刊物上。1983年,他發表在《作物學報》上的論文《野敗型雜交秈稻的育性基因分析》,至今還有人引用。
成果轉讓
周天理與課題組把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有效地結合起來,選育出京福系列的8個不育系。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們還主動把水稻研究與市場對接,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2004年3月,在福州市銅盤路29號福建超大現代農業集團,省農科院水稻所和超大現代種業有限公司簽訂了技術轉讓契約。水稻所以150萬元的價格轉讓了水稻新品種京福2A不育系及現已所配組合生產、經營權。周天理說:向社會轉讓成果,有三個目的:一是增加科研經費,補充不足,促進繼續研究,形成良性循環。二是看成果是否符合市場需要,促動我們有目的地去研究新品種。三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