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又元

周又元

周又元,1938年7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南京,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0年周又元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被分配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1985年晉升為教授;1991年至1995年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1997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9月25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第120730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又元星”。

周又元主要從事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的研究,同時涉及宇宙學、宇宙大尺度結構和高能天體物理等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又元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38年7月30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性別:男
  • 原籍:江蘇南京
人物經歷,講授課程,主要成就,科研綜述,學術論著,教育成果獎勵,社會任職,人物評價,人物影響,

人物經歷

1938年7月30日,周又元出生於上海,籍貫江蘇南京。
1960年,周又元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之後被分配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
1985年,周又元晉升為教授。
1991年,周又元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至1995年)。
1997年,周又元擔任中國科學院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2001年,周又元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講授課程

周又元先後主講過《普通物理》《基礎理論物理》等大學生課程,《天體物理》等研究生課程。

主要成就

科研綜述

20世紀70年代,周又元與他人合作採用射電類星體子源之間的最大距離進行光度定標,改善了射電展源類星體的Hubble圖,支持了類星體紅移的宇宙學起源本質;80年代在國際上較早利用類星體獲得100Mpc的超大尺度結構的觀測證據,並被大樣本星系巡天所證實;90年代與合作者通過對活動星系核內部結構和輻射機制的深入研究,首次得到活動星系核大藍包形狀參數方程,肯定了產生髮射的機制,確認了大藍包的輻射來自吸積盤及其冕區,得到相應的溫度分布,估算了中心黑洞的質量,並發現了短時標變化規律新類型,用耀斑模型對各種類型的變化規律進行了統一解釋。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5月,周又元發表論文100餘篇。他的論文中有15篇論文被國際權威雜誌(Nature,Science,天文和天體物理年評,Physics Report等)介紹和引用,Nature(270,205,1977)曾發專文介紹他及合作者研究的內容和意義。

教育成果獎勵

1980年和1990年兩次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根據2019年7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官網顯示,周又元先後獲得安徽省教學一等獎、國家教委優秀教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獎等。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89年
天體物理研究生教學改革實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1年
天體物理研究生教學改革實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3年
天體物理研究生教學改革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時間榮譽表彰
1992年
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學家獎
2001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社會任職

周又元先後擔任廣州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天文學會星系和宇宙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和中國天文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

人物評價

“周院士是中國天文學家的傑出代表,不僅科研成果豐碩,還一直奮戰於教育教學的第一線,教齡長達50餘年,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岳良評)
周又元在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及宇宙學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等研究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科學報》評)

人物影響

周又元星
2019年4月1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在北京舉行“周又元星”頒授儀式,這顆小行星由國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7年9月26日發現於興隆觀測站,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第120730號。2018年9月25日,經國家天文台申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通報》通知國際社會,正式將該小行星命名為“周又元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