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延芝,國家武術高級教練,中國武術八段,國家及社會體育指導員,心意六合拳嫡親傳人,退休前任職河南省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多次參加全國比賽並獲得優異成績,其編整的《心意六合拳》被選入中華武術文庫,並任新編《少林拳規定套路》編輯組組長,曾應邀赴瑞士講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延芝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漯河
- 出生日期:1943年
人物生平,意願,
人物生平
一心傳武 一意相承呂延芝:拳拳“心意” 深深傳承
為父練拳
呂延芝出生於一個大名鼎鼎的心意拳世家,父親便是心意拳一代宗師呂瑞芳。
呂瑞芳的祖、父、叔、兄皆精於心意拳。呂瑞芳的三個師父中一位是舅父丁兆祥,他具有買壯圖大師練神還虛之功,著有《買式心意拳譜》,是姬隆豐夫子開創心意拳以來壽齡最高的一位心意拳大師;另一位是尚學禮,尚先生靠買式四把捶於民國二年秋在開封打擂得劍奪魁;還有一位老師就是祖父曾慶魁。呂瑞芳對拳經理論滾瓜爛熟,並把理論和實際動作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活學活用,是一位心意拳大家。
呂延芝在這樣的家庭中耳濡目染,自幼就開始隨父親練習彈腿、查拳、三才劍、上路短打等功夫。小孩子都想偷懶,而且哥哥更加調皮一些。呂延芝當時也常常生出偷偷休息一下的念頭,但是想到父親辛辛苦苦教兄妹倆練武的情景,呂延芝就暗暗忍了下來,她想,無論如何不能惹父親生氣,就算為了父親也得把拳練好。也正是這種最初的“為父練拳”造就了呂延芝一身的好功夫。
呂氏三傑
從1958年開始,15歲的呂延芝開始參加一些大型賽事。
1958年春天,呂延芝參加河南省武術表演賽,按照大賽規定,運動員不滿18歲不能獲得名次,可是15歲的呂延芝憑藉優異的表現獲得了一枚亮閃閃的金牌;是年秋天,她又代表河南隊參加了全國武術表演賽。1959年秋,呂延芝與父親呂瑞芳、兄長呂志德一起參加建國以來當時最大規模的第一屆全運會,父子三人被譽為“呂氏三傑”。
隨著頻頻參加比賽和閱歷的漸漸豐富,年幼的呂延芝已不是第一次參賽時哭著要回家找媽媽的樣子了,似乎對心意拳才產生了一點概念性的想法。尤其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她深感觸動。
當時沒有專業武術隊,呂延芝在訓練中總覺得武術不受重視,心裡也有些不平衡起來。有一次父親接待老朋友,談到武術的發展時,父親指著呂延芝大聲說:“你,這面河南的旗子不能倒。”父親的殷殷期望和良苦用心盡在其中。
100米距離幾天沒能回去
1991年,政府舉辦武術搭台、經貿唱戲的第一屆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呂延芝被任命為武術表演組組長,對本次武術表演進行周密細緻的組織策劃,對風格各異的武術套路、年齡懸殊的參賽隊員、專業與業餘隊員穿插等進行整體編排,力求做到盡善盡美。這關係到武術節的成功與否,呂延芝深感責任重大,壓力也陡然像山一樣壓在了肩頭。一連幾天,呂延芝都沒有回家。等她忙得告一段落回到家裡,一向溫和矜持的老母親說了一句:“我可餓。”呂延芝差點掉下淚來:80多歲的母親不會用燃氣灶做飯,每天就等著她回來做飯呢。半個月之後,母親就去世了。談到這件事,呂延芝至今仍然覺得很對不起母親,她說:“雖然人各有命,可是做子女的心裡總覺得自己照顧的太不周到了。想起來,我心裡就覺得很對不起母親。”當時母親所住的家屬樓,距離呂延芝忙工作的體育局招待所不足100米。
功夫不負苦心人。此次武術節在省體育館舉行的7場武林經營大會演,場場爆滿,獲得了滾滾如潮的好評。
千里慕名送匾額
在呂延芝的辦公室掛著兩幅繡著阿拉伯文的精紡羊毛掛匾,說起這對匾,還有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在這次世界傳統武術節上,呂延芝與一位伊朗代表隊的隊員不期而遇,當時兩人互不相識,僅僅因為雙方都是穆斯林裝扮而相互禮節性地點頭招呼。第二天,有位外國友人打來電話要找呂延芝拜師請教,呂延芝也沒有放在心上。她在賽場緊張觀戰時,一個伊朗人提著兩隻重重的袋子過來找她,正是第一天相遇的那個人,而且也正是打電話的人。伊朗人拿出他自己寫的關於中國武術的書請呂延芝指點,呂延芝仔細看看,書里對她父親呂瑞芳和她本人都推崇備至。呂延芝推卻不得只得禮貌地收下禮物並表示感謝,接著就去忙比賽的事情了。接連兩天,每次伊朗人看到她都會問:“您打開禮物了嗎?”呂延芝只好不好意思地告訴人家還沒有來得及打開。
等到比賽結束,呂延芝打開禮物就愣住了,是兩幅精緻的精紡羊毛毯,上面燙著金色的阿拉伯文,雖然看不懂是說什麼,但肯定是一些祝福的話。一個語言不通的外國人,千里迢迢把禮物送過來,自己卻沒來得及向人家道聲謝,呂延芝感覺很過意不去。
拳法外傳“離經叛道”
河南派秘傳心意六合拳素以勇猛兇狠而著稱:“八卦奸,太極滑,最毒莫過心意把。”因為心意六合拳技擊性極強,招式簡單而實用,出手技擊不死即重傷,故古譜曰:“心意六合不亂傳,無窮奧妙在其間,若教狂徒無知漢,惹禍招災保身難。”馬學禮也曾講:“寧可失傳,也不輕意亂傳。”歷代練拳者都擇徒極嚴。又因此拳主要回教相傳,練拳時也較為隱蔽,外人很難見到,因而武術界中對這個優秀拳種知者甚少,能系統完整地繼承者更是屈指可數了。
可是,呂延芝卻辦起了學校,廣收門徒,廣授其技。
呂延芝認為,心意拳是中華武術優秀的一支,武術的宗旨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也因此武術是屬於大眾的,而並不是僅僅屬於一家一派。從父親呂瑞芳開始,對於心意拳就已經持開放態度了:只要為人忠厚、熱愛武術,就毫不保留地傳授,而且親身示範,循循善誘,絲毫不保守,也從不藏私。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拳種都得到了發揚光大,而心意拳卻遲遲未能全面展現在人們面前。作為一名在體育戰線工作一生的老幹部,作為一名心意六合拳的主要繼承人,呂延芝感覺自己肩上的責任重了起來。幾經躊躇,在親友們的支持下,呂延芝於2002年9月1日創立了以自己乳名命名的鄭州伊華心意拳文武學校,學生也從9個人發展到60人左右。
2005年,河南省“開封商行”杯傳統武術比賽,呂延芝率領的隊員勇折桂冠,獲團體總分第一名;2006年初,他們又在河南省青少年傳統武術錦標賽上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世界傳統武術節上,呂延芝率領的學校學員在心意拳、查拳、八極拳、男子刀術等項目上取得10金18銀的好成績;在同時舉行的省第五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伊華學校的學員宛阿龍、宛阿東兄弟又獲得了對練項目的第一名。
拳法發揚是最大心愿
在學校的操場上,一聲聲吼出來的意氣風發讓人覺得精神一振。呂延芝和兒子單良是這幾十個學生的教練,母子倆也經常討論教法甚至某個學生小小的進步。呂延芝有個小小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學校規模能夠再擴大一點。她的學生都是靠口碑慕名而來,2/3是回族的孩子。呂延芝很希望能夠結束租房作校舍的現狀,學生人數能夠達到300人,維持基本的成本費用。
談到對心意拳未來發展時,呂延芝說,有人學才能談得上繼承,武術的價值很大程度上也在於其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在武術上,傳統的思想不能丟,要從思想的高度來認識武術的傳承價值。心意拳的傳承不同,如果能多搞一些表演、比賽以及學術上的交流,那么大家對心意拳的精髓就能夠有更深刻的了解,對拳經也會有更高視角的認識,讓更多人能相對系統、正確、規範地掌握心意拳理論和演練技巧,把這個優秀拳種繼承和發揚光大。
意願
據呂延芝老人講,退休前她擔任河南省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高級教練,中國武術八段,還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心意六合拳代表性傳承人。
老人說,很久以來,心意六合拳受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影響,在民間普及程度不高。“我免費廣收門徒,就是想打破固有思維,讓更多人認識心意六合拳。”老人說,她打算免費招收千名徒弟,“假如不改變原來的祖訓,傳承這項技藝的人只能越來越少。過不了幾年,弄不好會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送進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