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家埠

呂家埠

呂家埠,位於浙江省紹興地區上虞曹娥江畔,是上虞呂氏的主要集聚地,也是愛國鄉賢呂調卿的故鄉。呂家埠村人口2481戶,計6372人,其中非農150人,低保55戶,是上虞人口最大村之一。現有黨員190人,其中預備黨員8人,村民代表55人,村民組長42人,村委成員12人。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手工業、勞務輸出為輔,全村共有耕地5994畝,其中海塗田1130畝,另有外江灘涂開荒田340畝,主要作物為棉花,大豆,油菜,高粱,藥材等,土地橫跨曹娥江。村內有規模集市一處,國小一座(崧廈鎮西塘國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呂家埠
  • 所屬地區:浙江省紹興地區上虞曹娥江
  • 人口:6372人
  • 性質:上虞人口最大村之一
歷史沿革,歷史文化,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呂家埠原稱雁埠,明初時候,新昌貴六公因逃荒來此墾地定居,從事捕撈。太公生有八個兒子,分為龍、洪、樊、信、爛、耀、茂、秀八房,是他一家人,以得天獨厚曹娥江楊灣處大片灘涂,築堤圍牆,精耕細作,栽桑養蠶,五穀豐登,煎灑製鹽,各業並舉。因靠江近水,成為停靠船隻的碼頭,崧廈內河對外的港口,其名由雁埠改為呂家埠。呂家埠原先有由曹娥江東岸的東家,西家,裕豐和新塘四個自然村組成,後和北面的趙村合併成了呂家埠村。呂家埠區位優勢明顯,南靠五甲渡大橋,杭甬高速貫穿,曹娥江至慈谿引水工程的引水樞紐三興閘和在建的杭甬客運專線曹娥江特大橋位於其內,毗鄰嘉紹高速。抗戰時期,呂家埠地處江灣,多灘涂而荒僻,但卻是從崧廈往紹興方向必經之路,是崧廈地區內外河交通最便捷之處。當地百姓,世代為防土匪、強盜,和因江灘漲、坍,引起與外村爭奪丁地,一向民風強悍、勇敢。建有呂家埠船壩,溝通了內河、外江,使呂家埠成了崧廈地區物資集散地。當時呂家埠一帶是國民黨控制區,地下黨很難公開展開活動,一九三七年,秘密地在呂家埠成立了虞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地下黨崧廈區委一度將崧廈區政府設在呂家埠。
呂家埠

歷史文化

呂家埠是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村莊,歷代民間器樂流行。曹娥江原稱“舜江”,當地祖先植櫟成林,後為紀念在虞舜的感化之下改過自新的弟弟象,在林地建廟,故名櫟林廟。考察中發現,廟裡還保存著一塊極具史料價值的“櫟林廟祠記”,記錄了當時櫟林廟建造的起因與來歷。在櫟林廟中還存放著極為少見的在抗戰勝利後製作的民間吹打樂器“小敲”,其架子用木頭精緻雕刻而成,彩珠成串裝束,非常漂亮,架子上還插有標註著“呂家埠·韶韻軒”幡號的旗子。“小敲”又稱“背敲”(“呂家埠背敲”), 演奏時由一人肩背龍頭鑼架前行,架下裝有兩隻彩環,懸掛大鑼、二鑼;司鼓者腰縛鼓架隨其後,架間放置板鼓和半鼓,是舊時重大集會、慶典活動時邊走邊敲的一種器樂敲打形式。2009年10月,81歲老人呂勇林被浙江省人民政府選定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享受省市各級政府津貼。村內民風淳樸、村民勤勞,更有一批退休後熱心文化事業的老人,深受村民們愛戴。

地圖信息

地址:崧廈鎮呂家埠新村70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